HTC將手機業務轉賣Google就能解決當前困境嗎?
HTC將手機業務轉賣Google就能解決當前困境嗎?
2017.09.11 | Google

在近期財報顯示手機業務持續面臨沈重虧損情況下,相關消息透露HTC與Google達成協議,計畫最快今年底前將手機業務轉賣給Google,藉此讓Google可獲得全面手機軟硬體設計研發能力,而HTC則可因此擺脫手機業務沈重壓力。不過,目前包含HTC、Google均未對此說法做回應。

HTC_U11_04.jpg
圖/ Mashdigi

此項說法源自工商時報取得消息,其中指出HTC因目前手機業務虧損壓力持續加重,因此當Google有意收購將其收購,雙方更傳出已經進入最後洽談階段,預計最快年底之前將公布此項消息。

Google收購HTC手機業務有什麼好處?

從HTC與Google過去合作關係來看,從第一款Nexus One合作開始,一直到去年推出的Google Pixel,雙方始終維持深度合作模式,同時HTC本身推行機種也多半由Google提供資源協助優化。

不過,當Google從去年開始主打自有品牌,並且開始強化本身硬體設計能力,而不再僅侷限於軟體、內容提供,而是希望能比照蘋果軟硬體均由自己一手包辦,因此收購目前手機業務面臨困境的HTC,或許將成為最划算的投資方案,而非從零開始累積硬體設計經驗。

而將手機業務轉讓給Google後,HTC依然可在虛擬實境等應用與Google等廠商深度合作,甚至能在財報中擺脫沈重的虧損壓力,並且全面將發展重心轉向目前較多人關注的虛擬實境項目。

許多人對於HTC過去布局手機市場多年,卻從原本極盛發展變成連今年熱銷旗艦機種HTC U11也無法挽回衰退局面感到惋惜,但從HTC先前開始強調轉型成為科技公司,而非僅專注於手機產品研發,甚至後續更著重虛擬實境市場應用布局,或許也代表HTC已經看見手機業務將面臨瓶頸,因此此時與Google達成轉售協議,對HTC而言可能是不錯的買賣。

至於對Google來說,也能因此獲得手機硬體研發能力,甚至無需沿用過去Nexus或現在Pixel與手機廠商合作代工量產,一來可避免手機品牌廠商被視為淪落代工的窘境,同時也能對既有合作夥伴在軟體技術提供部分公平對待,避免破壞原本Android作業系統公開、平等使用原則。

轉售手機業務並不見得能立即改善HTC現況

但HTC將手機業務轉售給Google是否就能擺脫營運壓力?短時間來看應該有點困難,一來在於許多人對於HTC的印象仍停留在手機品牌,二來即便目前HTC VIVE、與Google合作的一體式虛擬實境頭戴設備吸引不少市場關注,但仍無法為HTC帶來明顯營收,同時市場對於虛擬實境應用仍處於觀望階段,加上微軟等廠商開始主導價位更低的虛擬實境體驗設備,就目前HTC VIVE價格即使已經調降但整體仍偏高,使得一般消費者購買使用意願可能不大,HTC若僅將發展機會投注在虛擬實境市場的話,恐怕會有不少危險。

所幸HTC並非僅將重心壓住在虛擬實境,同時仍在其他科技產品投入發展,例如先前推出的行動健康照護檢測儀「Tricorder」,或是透過手機掃描QR Code確認用藥時間與相關資訊的「用藥通」App,藉此以轉型科技公司形式布局創新市場發展,只是現階段多是市場看法仍認定HTC為手機廠商,同時面臨市場發展困境局面,使得HTC要能在此波逆勢中重新站起,恐怕還是要花費更多力氣,絕非單純將手機業務轉賣給Google就能獲得改善。

本文授權轉載自:Mashdigi

關鍵字: #Google #HT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