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進行式 : 經理人的賽道理論
中國創業進行式 : 經理人的賽道理論
2017.09.27 | 創投

這是《中國創業進行式》系列連載的第七篇文章。算一算,離開北京也已經快要一年的時間了。說真的以大陸變化瞬息萬變的程度,我對於大陸的理解說不定只能當作是歷史印象。不要說一年,在北京,一個月就有翻天覆地的變革,更不用說發展最快的深圳,其瞬息萬變的程度,以周或日為單位,都是可能的。在定位為科普文章的專欄裡,取材僅著眼在大方向上,與正在發生事情,還是有程度上不同。

經理人的賽道理論

從上一篇的賽道理論講起,這一篇我們要講當比賽接近終點線時,中國的資本家和創業者會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這一次,我們來看看網約車大戰的最終發生了什麼事情。

2016下半年,中國互聯網圈最大的新聞,莫過於在網約車法律地位確立後的幾天,滴滴出行收購了優步(Uber)中國,天下一統。歸功於中國的賽道理論,他們也成為唯一的一間同時獲得BAT三巨頭 (百度支持Uber中國、阿里巴巴支持快的打車而騰訊則支持滴滴打車) 三巨頭投資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案例裡面,賽道理論不僅僅是資本的投入,連公司的經營者都有密切關係: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的女兒柳青是滴滴打車的總裁,而Uber中國區的戰略負責人柳甄則是其姪女,聯想控股本身則是滴滴、快的、Uber中國三巨頭之外的領導出行品牌神州專車的主要投資人。柳氏一門早已主宰了整個中國網約車產業。

作為全球「反Uber聯盟」的盟主,在這次的合併之前,滴滴投資了全球主要的網約車公司,包括美國Lyft、印度Ola和東南亞Grab,它們共同的目標是互通各自在地的網約車,封阻Uber全球化。

然而,這次的合併不僅滴滴與Uber的雙方執行長互相成為對方的董事會成員,在滴滴對Uber的投入金額上,也遠超過本來「反Uber聯盟」的投資總額兩倍以上,等於狠狠地賞了原本的夥伴關係一個耳光。

資本無情,又再次得到映證。

既聯合又鬥爭

讓我們把時間倒轉一些,回到2015年上半年,當時中國互聯網圈最大的新聞,圍繞著網約車這個主題。兩間加起來市佔率將近100%的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併了。

除了意味著「養套殺」的第三階段來臨,稍早在流血削價競爭階段享受補貼福利的乘客與司機,開始準備被壟斷公司當肥羊宰,合併也給了關注產業的吃瓜群眾很大的想像空間:兩大巨頭股東阿里巴巴跟騰訊,終於要坐下來談合作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地圖業務。過去在騰訊的支持下,滴滴打車內建的,是主要投資人開發的騰訊地圖。然而,在全資收購高德地圖的阿里巴巴跟著快的打車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之後,故事變得不一樣了。

阿里一方面佯投了滴滴的主要競爭對手神州專車,並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以逼迫滴滴董事會正視此事。另一方面,聯合螞蟻金服主導下一輪的融資,在恩威並施之下,將主要的地圖供應者換成高德地圖。

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了今天。2016年初,據聞滴滴想要翻轉依賴高德等第三方地圖供應者的情勢,重新奪回主導權,因而有意收購騰訊地圖,卻在董事會上被阿里強勢否決,這個消息在對外公關操作上,自然是被嚴正否認了。

然而,今年初的幾個新聞,似乎可以推斷此事並非空穴來風。高德正式對滴滴發起訴訟,除虛假宣傳外,最主要的訴訟,都是針對滴滴挖角高德的核心研發高層主管,所提起的不正當競爭訴訟。

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哪怕是自家人,也要同室操戈殺個血流成河。中國人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自古至今皆然。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地圖導航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