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iPhone X「瀏海」談蘋果的設計法則
從 iPhone X「瀏海」談蘋果的設計法則
2017.10.17 | 品牌經營

當iPhone X亮相之後,對於螢幕正中央上方的那片「缺陷」(華人將其稱為「瀏海」、歐美則稱之為「notch(凹口)」,蘋果稱之為「sensor housing(感應器區域)」,引發眾多反感,尤其是工程師與設計師社群。尤其是,蘋果在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指示第三方App設計者「不要用黑邊來掩飾感應器區域」。這進一步引起了工程師與設計師社群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為何蘋果會選擇這樣的設計。

iPhone X 的瀏海與 Face ID

iPhone X目標之一為全螢幕手機的設計,首先意味要拿掉Home鍵,但不可能捨棄指標性的Touch ID指紋解鎖功能。改到手機背面?不可能讓易用性倒退。與觸控面板結合?也許。但蘋果很早就決定不需要Touch ID指紋辨識,因為Face ID面孔辨識能做得更好

Face ID只辨識真人,無法使用照片來偽造,甚至是人皮面具;Face ID在黑暗中也能使用,毋需燈光;Face ID即使在換髮型、蓄鬍、甚至(微?)整形手術都能漸進地適應辨識

Face ID需要辨識人「有意識地直視」手機,因此不會在睡眠中被他人用來解鎖;Face ID的辨識安全性,甚至比Touch ID還更好;一旦熟悉舉起注視就能解鎖之後,反而會覺得以往還需要按Home鍵來解鎖太麻煩,這也是為什麼蘋果根本不需要保留Touch ID作為備案。

Face ID與傳統只使用二維圖片做的臉部辨識,根本是完全不同級別——只要Face ID確實達到「It just works」的高水準。蘋果已澄清在台上的首次解鎖失敗,並不是因為Face ID辨識失敗,「我們查看了展示手機的log,證實是把展示手機放到演講台上的工作人員,沒注意到Face ID已經在辨識他的臉。辨識幾次失敗之後iPhone就會強制改用密碼解鎖,正是我們設計的安全性機制。」(出處

拿掉Home鍵,螢幕要怎麼設計?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拿掉了Home鍵,卻需要在前置感應器上加碼!那麼螢幕要怎麼設計呢?實作Face ID的TrueDepth相機系統頗複雜,不可能隱藏在機身上。

小米曾列舉出三種設計方式:

iPhone X選擇了最難加工的第二種方式,進一步在工藝上達到最優雅圓潤的弧形,將可視螢幕都推至邊緣。

mi_mix_three_front
小米列出的三種設計方式
圖/ Denken

這樣的螢幕形狀,成為iPhone X的獨特標識其他廠商難以抄襲。既然硬體工藝設計已成,剩下的只是軟體介面設計的問題,應用程式開發者們只需要加上Safe Area的概念(AppWeb),就能提供全螢幕的視覺體驗,而內容仍在易讀的留白區域裡面。即使想退回許多人偏好的黑邊設計,也是可能的,因為其實連Apple Music都還在用黑邊

話說回來,為了Face ID做了這麼多功夫與犧牲,真的值得嗎?

蘋果前總裁Steve Jobs曾多次闡述,「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未來iPhone的操作將從需按壓按鈕的設計,進化到舉起即用,安全性不減反增,正是應證了蘋果身體力行了這段話的涵義。

也許全螢幕手機正如多年前的大螢幕手機,技術並不難,設計也無新意,但蘋果繼續在消費級產品的應用上精進,發展Face ID推動軟硬體發展,不拘泥於全螢幕手機的既有樣式設計,或「屏佔比」這種毫無意義的數據競賽(但還記得CPU跑分嗎?iPhone X的跑分連今年度的新筆電都超越了)。


畢竟,卡片介面不是新東西(2009 webOS),無按鍵的全滑動操作不是新東西(2011 Nokia N9),甚至連全螢幕手機都不是新東西(2014 Sharp AQUOS Crystal)。

正如在iPhone X發表結尾引用的這段話,「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where it has been. - Wayne Gretzky(知名冰球運動員)」,那些沒有新意的議題,不太值得討論;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造就Face ID的軟硬體進展,以及其附加帶來其他應用的可能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