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和二代接班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月初,在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上,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大中華區總經理蔡奇男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今年中,中部一家機械廠的董事長找上研華,直接了當表達想做工業4.0,原因就是二代接班。原來,這家機械廠已有30多年歷史,正面臨交棒壓力,董事長的女兒從美國拿了碩士回來,主修財務,卻對父親的老工廠興趣缺缺,雙方僵持了一陣子,找不到解方。
直到有一次,女兒參加了研華的工業4.0座談會,看到簡報中一張廠房照片,其中的機具設備就跟她家裡的一模一樣,但在研華的方案導入後,簡報中工廠多了可視化的生產戰情室,因此激發了她對管理工廠的想像。
蔡奇男說,工業4.0的一大關鍵,是經營者的認同、決心與行動,有時候根本不需要買新設備,而是應先透過數據,找到當前產線的問題。因為企業的關鍵數字很多,除了傳統認知的訂單、庫存和營收之外,還包括設備狀態、環境能耗等,「這些數據的分析,會帶來很多新價值。」
他強調,若是年輕人對機器沒感覺,但對數字在行,可透過工業4.0,把第一代經營者的經驗變成數據,運用數據升級管理、驅動創新,也讓年輕人在決策時有所依據。
蔡奇男開玩笑說,故事中的父女倆重新達成協議,接班之路出現轉機,「這次是工業4.0救了一對父女的感情」。
數位化認知代溝 已成接班難題
事實上,研華的故事不會只是個案。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上周剛公布《2017 PwC全球家族企業接班人調查報告》,分析全球家族企業的接班趨勢及傳承議題。
根據資誠調查,有超過7成的下一代認為,其家族企業必須具備因應數位世界的策略,但同時也有26%二代表示,很難讓父執輩這一代(current generation)認真注意到這些想法;有36%二代表示,其父執輩無法完全理解數位化的潛力及風險,因而感到沮喪。
資誠副所長郭宗銘表示,有效的數位變革需要大幅度的轉型和投資,讓許多這一代經營者趨於謹慎,對數位化的認知差距,已成了接班時的一大關鍵難題。
若以30年為一個周期來看產業發展,台灣從1950年迄今,剛好走過兩輪,正面臨新的轉捩點。國發基金產業創新轉型基金顧問、友達光電前總經理陳來助觀察,台灣從北到南,出現很多二代協會,「不少創業的第一代,開始要交棒」,由於科技業仍以專業經理人居多,因此二代接班的現象又以傳產最為普遍。
「轉型、升級、接班,這是台灣所有產業最大的機會跟威脅,十年內一起發生。」陳來助說,這集體的第一次,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很多事情,產業界從焦慮到躍躍欲試都有,但他相信,年輕人會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當台灣企業的二代接班潮襲來,要如何將上一代滿滿的經驗化為可傳授、可複製的知識,從工業4.0相關技術和應用場景中,或許可以找到兩代間的共同施力點,協助新一代的經營者,在全然不同的戰局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