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還能數位化?現在,它們已經獲得美國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
週二,日本大塚製藥(Otsuka Pharmaceutical Co)藥物與傳感器搭配的做法,通過美國當局許可。大塚製藥把含有銅、鎂、矽等礦物質的微型晶片,添加至自家明星產品Abilify(阿立哌唑)裡,主要應用在治療精神疾病等方面。
病患吞服這種藥品後,沙粒般大小的晶片將與體內胃液起反應,金屬元素間將有弱電壓產生,隨即病患皮膚上作傳感器用途的貼片將接收到來自人體內的信號。然後信號經由貼片,再傳至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最終,晶片會在完成任務,比如說服用七天後,隨體內其他消化的食物,通過消化道排出。
對如醫生或病患監護者而言,這種數位藥物還是很有好處的。尤其患者可能存在不遵從醫囑、服藥時間與間隔、服藥方法等規範問題,降低藥物的有效性。加之,患者自身可能需服用多種藥物,時間表還各有差異,如果記性不好,確實是件麻煩事。而有數位藥物,能記錄相關數據,並通過手機提醒病患監護者,他們就能採取相應措施,避免患者因沒按時堅持服藥導致病情惡化等情況,和沒必要的花費產生。
說到數位藥片,矽谷有家醫療技術公司Proteus就做這種生意。事實上,他們正是大塚製藥數位化Abilify藥片的技術提供方。 Proteus產品分為三部分,包括含有傳感器的藥丸、貼片、App。由晶片手機人體內各生理指標,如心率、呼吸、身體角度、活動情況及睡眠模式,再將這些數據發送至病患的監護者,起到借助外力調控的作用。
2010年,Proteus的智慧貼片獲得FDA認證許可,兩年後智慧晶片藥丸也通過考驗。如今,花費數年時間測試藥物,大塚製藥數位化Abilify藥片同樣迎來春天。
在Proteus數位藥丸的實際案例——大塚製藥裡,前者的晶片與貼片配合精神疾病藥物使用。當然,就理論來說,任何藥物應該都能與Proteus的數位藥物提供方案相匹配。關鍵點在於監護者有持續知曉患者情況的必要,比如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就能用得上。還有類似數位藥丸,HQ公司用來監控身體溫度,對消防員、太空人等特殊從業者,保證溫度適宜也是種需求。
總的來說,就資本市場對Proteus的反應看,數位藥丸前景還是比較可觀。過去10年,Proteus總共獲得超3億美元,投資名單上更是有許多諸如大塚製藥、瑞士製藥巨頭諾華等醫藥企業的身影。
但潛在的難題也有。比如患者數據的隱私考量,保險公司將知曉你身體內運作情況,成本與CP值等,甚至一旦連藥物都數位化,駭客軟體攻擊即可輕易操縱人們的感知狀態,這是科技帶來的陰暗面。
可難否認的是,FDA批准的世界首款數位藥物——大塚製藥Abilify,已打開未來醫療科技的大門,今後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數位藥物出現。無論是助益現在難解決的慢性病,還是用作其他特殊用,數位藥物都是值得探索的未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