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盤點2017年科技圈之最:Uber讓你多失望,Switch就讓你多驚艷
《紐約時報》盤點2017年科技圈之最:Uber讓你多失望,Switch就讓你多驚艷

時間又到了年底,各大媒體再次開啟了盤點和總結模式。儘管今年科技界出了不少大事,但仍然是喜憂參半。

近日,《紐約時報》作者Brian X. Chen就評選出了他心目中2017年科技界最失敗和最成功的案例。這一次,他所採用的評價標準是,這項新科技/這件事是否對普通消費者的生活產生了有利或者不利的影響。

最需要反思的科技大事件

Equifax洩露數據

作為美國三大信貸機構中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那一個,Equifax 在今年9月發生的用戶數據洩露事件,可謂影響深遠。

當時,由於受到網路攻擊,共有大約1.43億美國消費者的數據被駭客訪問,這差不多相當於美國近一半的人口。正因為如此,這次事件也被成為全球徵信產業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信息洩露。

根據Equifax官方公佈的數據,被洩露的用戶數據包括姓名、社會安全號碼、出生日期、地址以及數量不詳的駕照號碼。據說,駭客們還盜走了大約20.9萬張信用卡號和18.2萬份包含個人身份信息的文件。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次信息洩露其實早在今年5-7月間便發生了,公司7月29日發現,卻拖到9月7日才把它公之於眾。在這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公司的三名高管還涉嫌進行了內幕交易,出售了總值約為180萬美元的股權。

後來,多達36名美國參議院聯名上書,要求美國司法部、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對此事進行調查,而Equifax則面臨著最高達10億美元的巨額賠償。最關鍵的是,這個以信用為基礎的機構,已經失去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用戶們的信任。

Juicero倒閉

還記得那個吸引了包括Google、凱鵬華盈、興盛資本等在內的多名知名投資人,拿到2016年矽谷最多融資的榨汁機公司Juicero嗎?它也光榮地上榜了。

延伸閱讀:又一騙局?這家獲得1.2億美元融資的智慧榨汁機公司成為了矽谷大笑話

一開始,這家明星新創公司曾因為創辦人道格·伊凡斯(Doug Evans)講出的那個有創意的故事而風光無限:他說這台機器的工藝複雜,內建400多個包含微處理器、無線晶片等在內的自定義部件,「機器擠壓蔬果包的力度足以抬起兩輛特斯拉汽車」;而用這種裝著切碎了的新鮮蔬果的材料包來冷壓榨汁,比起傳統的榨汁機要更加乾淨方便,出汁率也更高。

伊凡斯還曾經公開表示,自己要做「果汁界的賈伯斯」,把榨汁做到極致。

聽上去是挺不錯的,但這個「美好的故事」卻因為用戶的一個偶然發現而被戳破。他們發現,根本用不著Juicero那台科技含量高、價格昂貴的榨汁機,徒手擠壓就可以從果蔬包中擠出果汁,出汁量和機器差不多,也不怎麼費勁。

後來經過專家的拆解實驗,結果就跟人們想的一樣,這台榨汁機真的名不副實,Juicero也成為矽谷的一個笑話。

9月1日,Juicero突然宣布停業,結束了它短暫的「詐騙」生涯。

Uber醜聞

如果你需要一個新年議題,你可以考慮用「抵制Uber」。

榜單作者Brian X. Chen這麼開玩笑。不過今年的Uber,的確是科技圈的一個「失敗者」代表。

倒不是說它的產品出了什麼問題(雖然Uber也出現了嚴重的數據洩露),但以創辦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為首的公司高管的性騷擾醜聞,以及公司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的調查和抵制事件,還是讓Uber 這家曾經風光的明星公司陷入了低谷。

為了擺脫危機,Uber 換掉了有污點的卡蘭尼克,起用了新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採取了一系列新政,還在計劃 IPO。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如果想讓人們重拾對Uber的信心,他們還需要做更多。

Twitter和Facebook上的虛假帳號

Twitter作為社交網路界曾經的扛霸子,近幾年,他們的用戶活躍度是越來越不行了。還好,多虧那個對科技不太在行卻喜歡在網上發聲的新總統川普,2017年這個骨灰級的社交產品稍微回了點春。

不過,美國總統大選給社交網路帶來的不只是流量,還帶來了成千上萬的「水軍」和殭屍粉。根據爆料,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來自俄羅斯的一些機構利用平台上的虛假帳號來影響輿論,涉嫌間接操控大選。

後來,Twitter和Facebook被要求前往美國國會參加公開聽證會,以提供更多的相關證據。而俄羅斯方面則表示此項指控純屬子虛烏有。

儘管雙方各執一詞,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交網站影響力的擴大,它們在對政治、社會等議題產生影響力方面,正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這些網站上的假帳號,往往是產生假新聞、造成社會影響的源頭。

目前,多個主流社交網路平台都表示,要在技術上採取更多的防範措施,來進一步減少假帳號的不良影響。

值得肯定的科技進步

但就像前面這些令人略感失望的負面消息一樣,2017年的科技界還是或多或少給我們帶來了些許驚喜,比如下面的這幾項技術進步,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創新了,但經過幾年的沉澱和發展,終於找到了正確的姿勢,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智慧手錶

要說起智慧手錶,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蘋果的 Apple Watch。在2015年第一次與人們見面的時候,雖然很驚艷,但它卻因為技術方面的種種「遺憾」而逐漸歸於沉寂。

後來,智慧手錶曾經引發了一波小的發展高潮。以Fitbit、Pebble為首的穿戴式裝置製造商,以及不甘寂寞的各個傳統硬體製造商,將智慧手錶成功推入了「人類生活必需品」的行列。

但由於並不突出的用戶需求和也不算驚豔的硬體產品,這個風口的熱度也退得很快。不久之後,它就被人們當作「夕陽產業」了。

而到了今年,當第三代蘋果手錶Apple Watch Series 3橫空出世之後,它成功地幫助智慧手錶重新站上了風口浪尖。一款可以脫離手機存在的、配備了LTE基帶晶片的手錶,續航能力和軟體系統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還添加了很多新的特性,就算價格也跟著漲了,但它確實成為目前技術最成熟、表現也最均衡的一款智慧手錶。

2017年第三季,憑藉Apple Watch Series 3的良好表現,蘋果重回穿戴式裝置市場的第一位。而根據供應鏈的預測,明年Apple Watch Series 3的訂單量將達到2,300-3,500萬台之間,創造歷史。

任天堂

如果評選2017年最令人驚豔的硬體產品,任天堂Switch一定可以得到很多投票。

在Switch之前,任天堂曾經經歷過一段沉寂期。他們在2011年推出的上一代遊戲主機Wii U,所收穫的市場反應比想像中還要冷淡。

但擁有可拆卸控制器和可分離式主機的Switch,則完全幫他們找回了自信。自三月以來,任天堂已經賣出了超過1,000萬台Switch,比Wii U的歷史總銷量還要多出許多;而憑藉Switch的大賣,任天堂公司的業績也大漲,在上半年中成功扭虧為盈。

延伸閱讀:百年企業谷底翻身記:是誰拯救了任天堂?打造出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遊戲機Switch

智慧家居

蘋果、亞馬遜、Google,甚至是小米,2017年的智慧家居市場是巨頭們爭相入場、一片正由藍轉紅的廣闊大海。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日漸成熟,是這一產業能夠興盛的最主要動力。無論是亞馬遜的Alexa,Google的Google Assistant,還是蘋果的Siri,都在接入更多軟硬體服務的同時,越來越多地走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NPD Group的統計,目前在美國接入網路的家庭中,大約有15%正在使用智慧家居設備。這一數字比2016年4月的時候,成長了差不多5%。

臉部識別

雖然仍然有很多人在吐槽iPhone X的人臉識別不太靈光,要不是陌生人也可以成功解鎖,就是對臉部較為扁平的亞洲人不太友好,但必須承認的是,從今年開始,會有更多搭載臉部識別功能的產品走入我們的生活。

無論是在高階手機上的解鎖應用,還是類似支付寶、無人超市等產品中的刷臉支付,安全驗證技術已經從最開始的帳號密碼演進到了生物識別階段,並且一路從指紋、虹膜,來到了現在的臉部3D建模。人類所需要進行的手部操作,正變得越來越簡單。

當然,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和使用場景仍有待檢驗。不過在Brian X. Chen看來,蘋果的Face ID仍然是目前市場中搭載在主流硬體裝置上「最值得信賴的臉部識別工具」。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