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支出,判斷半導體產業的水晶球
資本支出,判斷半導體產業的水晶球

編按:很榮幸再度受邀到數位時代撰寫專欄,距離上次開專欄,已是四年前,這次我將聚焦在台灣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分享我對產業發展、投資趨勢,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的觀察。數位時代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財經媒體,也希望這些淺見,可以給讀者帶來一些新觀點。

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水晶球,無法判斷未來,詢問CEO對業績的展望,也不能只聽他嘴裡說什麼,還要看看公司通過的資本支出額到底有多少。當資本支出大增,真的花錢買廠房、機台與設備,才真正代表CEO已掌握大訂單,或對未來接單展望很樂觀。

在觀察半導體產業時,我常注意資本支出這個數字

最近,聯電就公布明年資本支出為189.9億元(大約6.3億美元),這個數字創了2009年以來的新低,比去年、前年的20億美元及28億美元都要少很多。據了解,聯電明年投資重心可能放在大陸合資廠,但即使如此,也顯示聯電母廠對明年接單展望平平、成長有限。

至於龍頭廠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將達108億美元,公司也不斷強調,未來五年每年都將以5%至10%幅度成長,資本支出都會超過百億美元,以維持與英特爾和三星電子並駕齊驅的競爭力。台積電年年大投資,與聯電的差距愈拉愈大,在全世界也維持龍頭地位。

當然,企業大幅度增加資本支出,代表對本身的產品與接單有信心,但有時也不免判斷錯誤。例如觸控面板大廠宸鴻,三年前歷經蘋果改採內嵌式觸控面板,讓公司流失主力訂單,加上判斷微軟推Windows 8作業系統後,筆電將支援觸控功能,但此項樂觀預期最後也落空,結果宸鴻大舉擴充資本支出,最後卻是投資愈多、賠得愈慘。

比較資本支出金額與股本的關係

要判斷資本支出是否龐大,公司是否進入大擴產及大成長的階段,最簡單的方法是比較資本支出金額與股本的關係。

一般來說資本支出若達到股本的80%,就可以算是很大的投資與擴充了,前述的聯電,明年這個數字只有15%,而台積電年年都近120%。但是,類似台積電這種大擴廠的公司,只要用心找,台股之中其實還很多,若統計去年台股中,資本支出占股本100%以上的公司,至少有二十多家。

例如蘋果供應鏈的鎧勝,日前就公布明年資本支出高達人民幣38.93億元(約新台幣179億元),這是股本34.1億元的5.2倍。鎧勝原以iPad為供貨主力,營收比重一度高達60%,但隨著平板電腦景氣疲弱,公司也持續轉型,今年傳出已拿下iPhone側鍵訂單,而且可能還有機會跨足iPhone金屬機殼訂單。從鎧勝這種大手筆砸錢擴充的動作來看,傳言似乎不假。

另外還有一家規模較小的公司豐達科,產品以航太扣件與航太車削件為主,主要客戶包括引擎大廠GE、Snecma,以及德國航太引擎大廠MTU。豐達科股本只有5.26億元,但2016年投入了14.3億元於固定資產的購置,是股本的2.7倍,目標是擴大在桃園2.45萬坪的生產基地。豐達科從2012年至2015年資本支出是3.72億元、2.53億元、0.65億元、1.89億元,去年數字大幅跳升,也顯示對未來航太產業的成長及公司的接單都很看好。

2017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投資額,南韓超越台灣

除了個別企業外,最近最常看到的新聞,則是韓國、中國及台灣的半導體設備投資金額。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預測,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投資額,南韓2017年已超越台灣,首度躍居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而且成長速度驚人,一舉從2016年的85億美元,成長至2017年的195億美元,成長達1.3倍。至於2018 年中國也將超越台灣,躍居全球第二大市場,投資額從今年的68.4億元增加至110.4億元,也贏過台灣預估的108.7億元,將台灣擠至第三位。

觀察各區域產業的競爭力消長,整體投資額確實也是很重要的指標,韓國加碼投資是為了保持在記憶體的領先優勢,並爭取在晶圓代工的市占;至於中國則以國家力量投入,希望擴大投資做進口取代,投資範圍則全面擴及製造、設計與封測。至於台灣雖然投資額僅小輸大陸一點點,但隨著中韓等對手大幅加碼,也透露業者對未來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投資也因而更加趨緩謹慎。

不過,這些統計數字搭配著台灣已落居韓國、中國等嚇人的新聞標題,不免讓人擔心台灣半導體業的前景,不過,有一點可以注意的是,SEMI計算中國大陸的投資額,是把全部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都算進去,因此也包含三星、台積電這種外商的投入,因此,一加一減後,台灣的投資額並不見得那麼低。

當然,像三星、台積電這種大公司赴大陸投資,還可以保有本身百分之百的控股比例,技術流失的情況也不會太明顯,但其他二、三線的外商赴大陸投資,則都採取合資或需要進行技術授權的模式,當外商、本地商積極加碼,必然會對大陸產業的群聚效應產生正面作用。從整體趨勢來看,別人積極投資,但台灣進步有限甚至原地踏步,未來幾年產業仍有一番硬仗要打。

資本支出不只是觀察產業很有用,其實國家經濟成長也是如此,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成長不佳,也是因為連續十年投資金額太少,外商不來,本地企業投資也少,民間也寧可把錢放在銀行收取1%的利息,或甘脆就匯到海外投資消費。台灣一向藏富於民,五缺中的缺錢其實不存在,但關鍵問題在信心不足,大家不看好未來,這才是台灣經濟不成長的關鍵。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siaYo攜手國產自動化品牌EMILY.RPA,齊力推廣「智慧自動化」工作流
AsiaYo攜手國產自動化品牌EMILY.RPA,齊力推廣「智慧自動化」工作流

線上旅遊服務平台 AsiaYo 宣布,歷經兩年深耕,其與台灣本土自動化品牌 EMILY.RPA 的合作正式邁入「AI + RPA 智慧自動化」新階段。透過把生成式 AI 的「大腦」與 RPA 機器人的「雙手」連結,AsiaYo 已在企業營運核心流程中佈建一條條的智能流水線,並進一步將這套方法論打包為自主品牌 AIRPA,由內部工具升級為對外服務。

從專案試點到 AIRPA 專業服務

這段轉型歷程始於 2023 年 6 月,AsiaYo 首度以 EMILY.RPA 為 e-coupon產品服務導入自動產出授權碼跟票券核銷的機器人;翌年 1 月,公司成立專責 RPA 團隊,半年後正式命名為 AIRPA;今年 4 月,AIRPA 以獨立公司的身份與 EMILY.RPA 簽訂經銷協議,提供顧問、流程設計、開發與維運的一站式 Turnkey 方案,從使用者躍升為智慧自動化推廣者。

人機協作重塑核心流程

在合作期間,AsiaYo 將多個關鍵流程交由「人機協作」重塑:面對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旅遊商品,AsiaYo運用AIRPA技術自動化上架 -- 先透過AI 大語言模型將產品資訊整理、摘要,生成標準的產品資訊跟介紹文案,再經由RPA 機器人批次上傳;存量商品的庫存及價格亦由機器人定期抓取供應商數據後,透過 API 更新至內部平台的資料庫。以往眾多無法自動化即時訂購的旅遊商品,也可以交由 RPA 機器人在接單後,立即進行訂單處理,即時到旅遊服務供應商的後台網站完成訂購服務。大宗訂單客戶資料的辨識、整理與傳送給對應的旅遊服務供應商,也已做到「三鍵完成」,將每筆需要人工處理約三分鐘的重複動作自動化,將人力負擔降到最低。

在業務推廣方面,AsiaYo的行銷團隊則借助RPA機器人蒐集整理眾多旅遊商品的 Google Ads 成效、經由 AI 模型協助,計算、建議最佳出價,再由機器人自動執行投放。而 SEO 團隊同樣運用 RPA 機器人,篩選過期、失效的產品服務連結,進行更換取代。進行SEO 所需的文章內容,同樣經由 AI 重寫、人工校對後,由機器人分發到各內容管道。

AsiaYo也沒有漏掉內部的行政工作流程 : RPA 機器人每天自動登入人資系統,整理請假與出缺勤紀錄,若有異常狀況,則透過即時通訊系統通知員工及主管;財務部門的應收帳款追蹤,交由機器人每日連線內部ERP系統,整理未付帳款清單並生成統計圖表供管理層決策。面對眾多合作的旅遊服務供應商,每月複雜的帳務處理跟對帳工作,同樣交由機器人協助完成。

量化成效:效率與營收雙提升

AIRPA 團隊的成效統計顯示,每投入一個人月研發心力,可為營運、供應與客服單位每週釋放 8,516 小時人工工時,折合約 49 名全職人力;若同等資源投向營收導向專案,單一流程上線三個月後已為公司帶來 320 萬元季增營收。AsiaYo共同創辦人賴韋成認為:「從這些量化成效數字,AIRPA流程自動化不僅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也賦予團隊有能力嘗試更多創新的服務模式,創造營收。同仁們也能從原本繁複的人工作業解放出來,更有餘裕持續在標準化的流程基礎上進行優化。」

重構流程與迎向 Agentic AI

展望未來,AsiaYo 計畫在一年內再擴充至少上百個智慧自動化流程,並攜手 EMILY.RPA,重構企業內的流程,嵌入 AI agents 在自動化的流程中,擴大應用的範圍並降低中小企業導入門檻。公司強調,將持續依循「人類決策、機器人執行」的理念,讓 AI 與 RPA 隨業務規模同步進化,為台灣智慧自動化生態系注入長期動能。

了解更多關於EMILY.RPA請上www.emily.tips
一站化旅遊服務請上 AsiaYo.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