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印這兩個發展中大國拿出來比較,是經濟學家們樂此不疲的事情。《21世紀經濟報導》與摩根大通這次選擇的是「兩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話題進行討論。 包括中印兩個經濟體,誰的增長模式更具可持續性?哪一個可提供更佳的投資回報前景?
逾十五年來密切關注印度、中國及全球新興市場的發展的摩根大通首席區域投資戰略分析師莫愛德(Adrian Mowat),以及摩根大通駐印度經濟學家Arup Raha
與摩根大通駐上海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三人精彩的討論摘錄如下:
**兩國經濟都將面臨週期性下滑
Arup:**印度的整體經濟結構並沒有改善,我們預測印度將於今年(截至今年三月)出現週期性下滑。今年及明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六%及六‧五%,期內通脹率將維持于六‧五%的水平,預期印度將會適度升息,而且盧比將在合理範圍內貶值。
龔方雄:隨著中國政府致力令經濟軟著陸,我們預測中國經濟將會出現週期性下滑,考慮到現時的基礎架構,中國將難以維持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
我們預期,中國去年及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八‧六%及七‧五%,同期通脹率將分別為四‧三%及三%,並將適度升息(約一○○個基點),匯率制度將更為靈活(升值二%至三%),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將到今年底上升一○%。
莫愛德:技術性而言,我們不看好中國經濟,主要由於通脹是由成本上漲所推動,各企業又不能透過漲價來增加收入,因此對企業盈利造成影響。長期而言,我們比較看好印度的經濟結構,但由於通脹率過高,引發市場的升息憂慮,因此印度的經濟前景將在短期內僅表現為中性。
我們認為,對印度及中國的經濟成長目標估計將傾向保守,儘管經濟基本因素表現理想,但今年以來,全球、地區及當地政治因素卻不利於新興市場的發展,對股票價格造成了負面影響。
**印度企業有機成長對外資吸引力大
**
Arup:兩者都是大國,經濟呈現不斷上升態勢,儘管中國經濟成長率一直相對更快,印度從九○年代初開始推行開放政策,創造了一個競爭的環境以帶動經濟增長,並擁有良好的高等教育體系及眾多懂英語的人口,因此印度的優勢在於其技術型勞動力。印度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高達五○%以上,對印度的經濟增長功不可沒,然而,印度在基礎架構方面仍落後於中國,使得製造成本方面處於劣勢。
龔方雄: 目前中國的增長已到了一個轉捩點,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內從由出口及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向由國內需求帶動的經濟模式轉型。與印度相比,中國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資本(資本產出的增長率為四%,而印度為五‧二五%)。主要是因中國的受教育人口比例較高,技術型勞動力的素質較高,勞動生產率亦較高,通過外國直接投資也促使改善技術及組織能力。
中國若要實現長期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繼續推行開放政策,實施銀行及金融改革,開放資本市場,將延遲發展的金融體系融入世界經濟的一體化。
莫愛德: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中國無疑遠遠領先於印度。然而,從微觀層面來看,印度呈現有機性增長,由本土企業帶動,而非由外國直接投資帶動。印度具備較完善的體系及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及制度框架,因此,印度的表現將有可能好過中國,投資者最終將會關注於有機增長,以及需要投資於表現更好的公司,從而將令印度在長期內可能比中國持續佔有優勢。
印度擁有可持續增長的內在優勢,但亦需在短期內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以發展基礎架構。與此相反,中國即使擁有較完善的基礎架構,但在改善微觀因素方面將面臨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