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的興起,讓世界各國的財務部門都紛紛警告公民購買虛擬貨幣以及首次代幣發行(ICO)的風險,香港政府監管部門近來也密切地關注,甚至進一步推出從電視、網路到地鐵的廣告,無所不用其極就是希望提升民眾的意識。
ICO風險大,香港當局很擔憂
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份研究報告,2017年全球ICO活動總共募集了超過40億美元的虛擬貨幣,但其中有10%的募資遭駭客劫走;另外近來引發話題的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也正計劃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的 ICO,但卻有人假冒Telegram架設詐騙網站,騙走了投資人500萬美元的資金;最後也不得不提日本虛擬貨幣交易平台Coincheck,上周末5.3億美元(約新台幣155.8億元)的虛擬貨幣遭駭,堪稱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加密貨幣失竊事件。
就在去年九月,香港證券和期貨事務委員會表達對於ICO的疑慮,認為大多數的ICO活動都不受規範,建議必須向香港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為了喚醒大眾對於ICO的危機意識,香港庫務局和投資者教育中心聯合推出公眾教育活動。
香港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認為,因為近期媒體的大幅報導,讓大眾對於虛擬貨幣的興趣增加,但多數民眾並沒有真正了解背後的風險,因此希望透過政府的宣傳,喚醒大眾的危機意識。

從港鐵到手機廣告宣傳,喚醒民眾危機意識
「ICO及加密貨幣是高風險的產品,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參與。」投資者教育中心主席黃天祐博士談到,因為加密貨幣是一種虛擬產品並非法定貨幣,因此個別投機活動必須承受大幅波動,投資者可能會因而蒙受大量金錢損失。
香港當局的宣傳活動將以廣告的方式呈現,一系列廣告將會在香港地鐵站內、報紙、網站向所有市民推送,從三月開始有關風險警示的內容會由電視播出、資訊性教育短片則透過社群平台擴散,此外香港投資者教育中心也製作「錢家有道」網站,透過一系列的教育文章及資訊圖表要讓民眾理解ICO及加密貨幣的特性以及風險。
目前官方沒有釋出廣告的預告內容,不過可以想見的是未來政府的宣導將會從交通場所到手機社群上,鋪天蓋地的呈現,灌輸民眾ICO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