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不死讓他們更強大,創夢市集如何走過谷底翻身之路
殺不死讓他們更強大,創夢市集如何走過谷底翻身之路

在5大遊戲公司的簇擁之中風光誕生,這應該是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創業故事,但實際上創夢市集成立的前3年卻是在極度混亂與動盪不安之中度過。然而正所謂「那些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去年經過一連串組織調整與改革,創夢從谷底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們現在已經是微正分。」創夢市集副總經理李易鴻說。但他也知道,要真正活出閃耀的第二人生,沒有停下來喘息的空間,只能繼續加快腳步。

營運漸離初衷,士氣急轉直下

2014年初,橘子、華義、昱泉、樂陞和網銀這5大遊戲公司宣布合資成立育成中心的計畫,並在同年10月正式啟動營運,然後從育成中心開始,一路將服務項目拓展到項目式群眾募資和股權群募,並設了一個共創咖啡廳。當時被延攬進創夢負責育成中心政府計畫申請,現任創夢市集總經理的傅慧娟記得,她在2015年7月16日報到時,項目式群眾募資平台剛啟動,也剛拿到了股權群募執照,公司的士氣相當高昂。

只是這樣的氣氛沒能維持太久,大概3個月後,相對於另兩大群募平台嘖嘖和Flying V都呈現出爆發式成長,創夢的營運顯得非常辛苦。為此創夢內部緊急做了一番人事和組織調整,後來營運雖稍見起色,包括案源增加,募資的金額也提高,但傅慧娟無奈:「還是比不過大環境大者恆大的壓力。」此外,不只是群募這項業務發展不如預期,育成中心和咖啡廳似乎也都在營收壓力下,逐漸偏離成立初衷。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如傅慧娟提到,原本要經過一套篩選機制才能進駐的300坪育成空間,後來決定改以「填滿」為首務,自然免不了影響營運品質和執行細節。另外本來附屬於育成中心的創夢咖啡,也決定要對外開放,變成一家獨立咖啡廳,與創業者之間的關聯就不再是主要目的。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_20180226_侯俊偉攝.jpg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帶領團隊在過去一年挺過了谷底翻身的考驗
圖/ 侯俊偉/攝影

樂陞案爆發,幾乎成為壓垮創夢的最後一根稻草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這段期間組織不斷在變動,加上沒做出成績,多數人在年終普遍都沒能得到太好的考核績效與回饋,導致2016年出現一波離職潮。「原本的群募團隊全離職光了。」傅慧娟說。

然後再隔不久,樂陞案爆發,幾乎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連當時被創夢市集總經理邱正生賦予穩住營運團隊任務的傅慧娟也坦白地說,約莫到了9月,狀況已經是,「連我自己士氣都提不起來了。」因此她也決定要提出辭呈。

雖然當時她為了要完成手上的專案,沒有馬上離開,但基本上也已經是抱持幫公司善後的心態。因此,就連後來得知邱正生會比她更早在10月就離職,她其實也已經沒有太大的心情起伏,只是想著,「反正可能就是要讓創夢市集結束了吧。」

股東接連出手相救,創夢重現生機

不過這時創夢市集的股東們其實還沒有放棄。在樂陞董事長,同時也是創夢市集董事長許金龍因官司纏身無暇顧及創夢營運的情況下,網銀國際的董事代表張協建決定出手相助。傅慧娟印象很深刻,當時張協建先是在11月中約談她,了解創夢的營運狀況後,很快在接下來的兩周召集所有股東,開了兩場會議。也是在這個時候創夢的未來才出現一絲曙光。

傅慧娟記得,11月下旬的第一場股東會,她特別在簡報中提及項目式群眾募資平台應該大調整的想法,而這個聲音顯然被股東聽到了。因為在下一周的股東會議上,橘子集團董事代表人已經從財務協理換成橘子集團旗下群募平台群募貝果執行長陳威光。

陳威光除了提出關於群募業務的建議,後來也一直扮演協助創夢轉型的重要顧問。其中傅慧娟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陳威光對她說:「慧娟不論你要不要走,我覺得你在2017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加速器的)新方案推出來。」

谷底翻身第一步:用行動宣告創夢還活著

陳威光解釋,當初之所以會這麼著急,是因為在他認為必須要讓市場知道創夢還存在,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有實質作為。而且他認為有所作為不能只是推出加速器計畫,更重要是必須真正做投資,才能掃除市場上的負面傳言,「市場才會相信是真的。」他說。

最終,雖然有些倉促,創夢還是成功在2017年1月推出加速器第一梯次招募。雖然不完美,但傅慧娟認為他們確實達成了一個重要的目的:「告訴大家創夢還沒有死。」

只是,招募計畫上線是上線了,後面該如何執行?由誰來執行?其實沒有具體方案。加上當時因為已經決定要終止項目式群募和股權式群募業務,有繁雜的人事問題要處理,傅慧娟可以說是分身乏術,這也是為什麼她後來會三顧茅廬找上李易鴻的原因。

谷底翻身第二步:找到對的人

其實兩人在此之前沒有過交集,互不相識,傅慧娟表示是在業界詢問過一圈之後,才鎖定李易鴻。「他一開始都不理我。」傅慧娟說。李易鴻也坦言,當時周遭沒有人看好創夢,況且同時間他的手上也還有其他的機會可以選擇,加入創夢確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創夢市集總監李易鴻_20180226_侯俊偉攝.jpg
創夢市集副總經理李易鴻也是帶領公司翻轉的關鍵人物。
圖/ 侯俊偉/攝影

而最終打動李易鴻的,第一是他認為這是一個「由負轉正」的挑戰。「我工作追求的是有趣,以及克服挑戰。」他說,還有更重要的是在經過三次長談後,傅慧娟給他的信任感,讓他確信自己真的可以有揮灑的空間。

但因為李易鴻是去年的2月2日才正式報到,當時距離加速器第一梯次報名截止其實只剩兩周,所以他能做的不多,就是把量衝出來。實際上後來入選第一梯次加速器,並且得到創夢投資的有病製作創辦人劉子勤就表示,當時就是因為李易鴻的個人名望,才會在最後一刻投出報名表。而後來半年的加速器經歷,也確實沒有讓他失望。

不過劉子勤也觀察到,當時創夢內部的氣氛其實有些不尋常。他的形容是,「Manny(李易鴻的英文名)的熱情顯得有點突兀。」其實這也正是李易鴻加入之後的一大難題。一來,他認為當時營運團隊人數太多,「如何讓每個人都有事做」讓他很煩惱,而且他認為在當時,多數人都跟不上他的工作步調,「對於這件事情未來的想像,以及過程中該有的速度感是幾乎沒有。」同時他也明顯查覺到,團隊中多數人都不喜歡他這個空降的主管。

「人事問題是我加入前半年最大的問題,很重,那台車幾乎拖不太動。」李易鴻不得不開始「汰舊換新」,從他最初加入時要管理8個人,至去年10月一度只剩2人。後來又一直到去年的12月,才正式補進一名新血。

谷底翻身第三步:重新找到正確的營運方向

除了團隊這個難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確立創夢轉型後的重新定位。一方面傅慧娟從曾參與過創夢早期籌備的陳威光口中重新了解了當初5大遊戲公司投資創夢的初衷,也從和股東的互動中了解到,過去經常會有投資案讓股東「看不懂」的問題,再加上創夢是由企業直接投資的這項背景特色與優勢。經過一番討論,他們決定以能和5大公司業務產生交集並帶來綜效的「娛樂科技」做為加速器核心。

企業roadshow_網銀國際.jpg
為了強化加速器團隊與5大股東之間的連結,創意市集帶領團隊實際到網銀國際進行簡報。
圖/ 創夢市集

只是當一切好像要重新回歸正軌時,老天似乎認為創夢還需要更多磨練。在精心規劃的加速器第二梯次招募準備啟動時,創夢又一次被樂陞案的餘波給重擊。

有天傅慧娟先是從新聞上看到新北市政府不和樂陞續辦公室租約的消息,然後接著收到了電話和書面的搬遷通知,很快地,創夢位於新店大樓地下室的辦公室就被斷水斷電;後來甚至連創夢咖啡也必須結束營業。這意味著他們在當時不僅要盡快打包、找新辦公室,還要處理咖啡廳的資遣事宜,並且回應外界對於「創夢結束了嗎?」的詢問。

因為當時正值團隊招募期,「如果談到一半斷電,大家應該不敢來吧。」李易鴻苦笑,招募宣傳的地址也不能是空白。因此當時只好先緊急借用網銀集團旗下競鋒國際的兩間會議室。並同步尋找棲身之所。 

找新辦公室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傅慧娟表示,「本來找到南京復興的辦公室都要簽約付押金了,結果房東卻說已經租給出價更高的人。」後來才好不容易又找到松江南路巷內如廢墟一般的毛胚屋,經裝潢設計之後,終於在去年10月底啟用。

「過去一整年,總結一句話,在各種慌亂之中,大概是沒有遇過比這更慌亂的育成機構。」現在想想李易鴻都還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如此動盪的情況下,第二梯次還是收到了97件申請,比第一梯次的數量更多,而且李易鴻認為整體來說,第二梯的報名團隊成熟度也更高。

內部重現向心力,外部也開始重新認識創夢

可以說當時的狀況雖然很混亂,但創夢內部團隊的心理其實比過往都更加安定。李易鴻感受特別深刻的是,2017年上半年,可能8個人出去,每個人口中的創夢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大家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而且不同於過去交辦一件事或許完成度只有一半,如今則是經常可以看到比預期更好的成果。

同時李易鴻也開始從外部感受到很不一樣的轉變。他表示,相對於2015年或2016年的創夢很難用一句話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娛樂科技」的定位則是讓外部投資人、合作夥伴都可以很快理解。甚至現在也開始有業界知名人士主動向他表達要擔任加速器導師的意願。李易鴻自嘲,「大概一年前不會有人主動說要加入創夢,誰會加入一艘要沉的船呢?」另外也曾有團隊告訴他,選擇創夢就是因為只有創夢專注在娛樂科技領域。他相信創夢在這個領域確實激起了火花。

當然,過去這段期間各種冷言冷語和誤解也從沒有少過,事實上一直到現在,如果在網路上搜尋,都還是可以看到類似「創夢不玩了」的相關訊息。但李易鴻認為,在去年由負轉正的過程中,如果採取很鋪張的行銷手法,或許只會讓人覺得是在刻意掩飾什麼,恐怕多說多錯。因此決定刻意保持低調,希望能透過實際作為讓人發自內心地傳播創夢的好。直到現在,李易鴻認為創夢已經是「微正分」的狀態。

只有微正分還不夠,今年必須加速擴張

不過相對於去年以腳踏實地的方式完成由負轉正的階段性任務,今年之於創夢則必須是加速擴張的一年。

簡單來說,創夢的娛樂科技核心不會變,但從第三梯開始,創夢不再只有加速器,也開始招收更早期的孵化器團隊。李易鴻解釋,過去台灣或許每年都會誕生50、100個新團隊,經自然淘汰後,會有幾個好標的留下來。但畢竟過去娛樂科技這個領域在台灣受到的關注不深,如果每年都只是在等待或許一到兩個成功案例,對創夢絕對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他相信在獲得協助的狀況下,能生存下來的好團隊數量一定也會更多。因此創夢決定往前一步,將觸角延伸到風險更高的孵化器經營,希望能更加活絡這塊領域的發展,也帶動創夢成長。

「我覺得今年的創夢很需要有這樣子的一個boost(加速)。如果你很慢,人家怎麼會覺得你可以幫團隊變快?」他說:「今年目的希望讓創夢主體做3倍,甚至4倍擴張,這是今年一定要做的。」

當然,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創夢同時也還有一項挑戰,就是「賺錢」。轉型後的創夢,不再有直接現金收入,唯一商業模式就是從投資團隊身上得到回報,但這會是一條比較長的路。因此傅慧娟表示,他們也正在思考如何能在既有的營運主軸下開展出不一樣的獲利模式。

要找到新的獲利模式,但絕不重蹈覆轍

不過他們的態度很謹慎。一方面,因為現在創夢的營運成本已經降得非常低,所以財務方面其實沒有很強的急迫性。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希望重蹈覆轍。

李易鴻表示,以前創夢的商業模式是「從替創業者服務賺取營收。」他說,「事實證明從沒錢的人身上賺不到立即現金流,絕大多數是失敗的。」同時也正是因為創夢曾經跌倒過,「你會知道以前那種想法是自然而然會落入的想法,很自然而然會招來的厄運你也都見識過。」他表示,現在的創夢雖然在會計報表上看不到現金流,但股東卻可以更清楚知道這些投資可以帶來的,會是台灣唯一的娛樂科技新創入口,一張可以串聯海內外資源的大網。

「有人問創夢未來方向到底要落到裡去?」李易鴻的答案很簡單,「任何人來台灣要找娛樂科技新創,創夢就是唯一指名品牌。」

創夢市集傅慧娟與李易鴻_20180226_侯俊偉攝 (2).jpg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左)與副總經理李易鴻(右)過去一年的合作讓公司營運回歸正軌,接下來兩人也分別肩負尋找新營收來源,以及加速擴大營運規模的任務。
圖/ 侯俊偉/攝影

創夢市集小檔案
成立時間:2014年
董事長:張協建
總經理:傅慧娟
實收資本額:1.55億元
主要股東:網銀國際、遊戲橘子、華義國際、昱泉國際、樂陞科技
業務:娛樂科技加速器、孵化器
正職員工:8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1989年創立的創見資訊(Transcend),成立近40年來,始終以穩健的研發實力與對市場脈動的敏銳掌握,積極應對高速變動的科技浪潮。如今,不僅成為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代名詞,還是將台灣技術力推向全球的代表品牌,從歐美、亞洲到新興市場,都能看到創見的產品,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工業設備與企業解決方案中。

為了進一步將影響力擴及更多市場,2024年第四季起,創見再將自家產品上架亞馬遜網站。如今,僅僅投入半年,創見便取得優異表現,今年第一季和去年同期相較,營收足足成長150%。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解釋,創見的銷售模式,分為B2B和B2C兩種。以B2B來說,過往是透過地區代理商,負責不同市場的推廣、銷售、售後與通路管理,但隨著電商發展日益蓬勃,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直接在網路上購物。眼見電商的潛力,創見決定在經營台灣本地的PChome、MOMO等電商通路之餘,再快速組建團隊,投入跨境電商,並首選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個營運中心、數億活躍用戶,能協助台灣賣家將產品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亞馬遜。目前,創見的行動固態硬碟、攜帶式攝影機等多元產品,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市場,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從通路走向消費者,創見從亞馬遜銷售數據中挖掘產品新機會

「對我們而言,加入亞馬遜立即感受到的好處,不僅是業績成長,而是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陳柏壽強調,從代理商獲得的消費者資訊較片段,團隊是到直接展開跨境電商的營運後,才陸續接觸到第一線消費者的心聲。

像是團隊就發現,創見20多年前的舊款產品「2G記憶卡」,在亞馬遜上意外受到消費者青睞,「這種以往我們認為可能不太有人願意再買、很老的產品,沒想到還是有人在找,代表亞馬遜的長尾效應非常廣泛。」陳柏壽指出,亞馬遜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消費者,大家都認為,任何在自己市場找不到的產品,只要上亞馬遜網站就一定能買到,「所以我們在亞馬遜上獲得的流量、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洞察。」

亞馬遜物流FBA與AI工具雙引擎,創見用跨境電商加速全球化布局

那麼,讓創見快速取得業績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陳柏壽分享,創見加入亞馬遜後,首先使用的工具,便是「商機探測器」,「這絕對是所有要進軍亞馬遜的賣家,第一個要用的工具。」商機探測器除了能協助賣家洞悉市場,理解競爭對手是誰、主力銷售產品有哪些,還能一口氣掌握產品關鍵字、價格帶和銷量資訊。賣家就能依據數據進行產品種類和價格、廣告投放的策略安排。創見近來正在開發的一款新品,就是將「商機探測器」做為市場調查的來源之一,成為研發功能時的重要利器。

其次,隨著生成式AI風潮興起,亞馬遜也推出「A+頁面Gen AI」「AI圖片生成工具(Image Generator)」等相關工具。創見剛加入亞馬遜時,因為產品多又希望能儘速上架,團隊便運用AI+內容產出圖片,「攝影師來不及拍照時,亞馬遜提供了一些省時又省力的生成式AI工具。」

另外,儘管創見在美國有分公司,但亞馬遜的物流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也是賣家必備的工具之一。賣家只要將產品放在亞馬遜的倉庫,FBA便會協助送至消費者手中,要是產品有問題,FBA也會負責收回,「這對所有想做品牌,或是在目的地市場沒有分公司、團隊的賣家,是很方便的工具。」

陳柏壽提到「將產品上架亞馬遜,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而要是能善用他們提供的各種工具,就會成為贏家。」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的品牌旗艦店。
圖/ Amazon

從亂撒廣告到精準打擊:品牌靠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跑出北美市場新解法

但亞馬遜全球開店並非讓賣家自行摸索,官網上設有學習中心,內含眾多免費官方培訓課程,同時也投入教學資源,推出台灣獨有的「企業海外陪跑計畫」,由學長姐賣家領跑、專業導師陪跑,再搭配電商工具與服務商的協助。陳柏壽笑稱,起初團隊在平台上亂撒廣告,是陪跑導師手把手指導、陪著檢視成效,大夥才逐漸抓到投放廣告的關鍵。

如今,創見在善用亞馬遜的工具後,確實愈來愈了解北美的市場趨勢與消費者需求。

原先,團隊以為自家的1TB、2TB等大容量行動固態硬碟,較具銷售潛力,沒想到256GB的迷你行動固態硬碟反而更受歡迎,「大容量產品是美系品牌的重兵部署地,投入許多資源,我們不容易找到破口,但相對之下,小容量產品就成了突破點。」

創見也持續透過亞馬遜,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完善產品線,像是密錄器便斬獲不錯表現。這類產品過往都透過代理商,以專案模式在線下銷售,但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密錄器在線下的價格較高昂,從網路購買成了另一個好選擇,「這類產品之前在亞洲賣得比較好,但在亞馬遜上銷售,讓更多人認識『創見』,也為我們開了一扇窗,有助於未來取得更多跨界生意。」藉由檢視消費者在亞馬遜上留下的評論,團隊更回頭調整介紹產品的方式,從文字直接改為影片,以更貼近市場需求。

接下來,創見將持續鎖定人口基數大、GDP高、匯率穩定的市場,透過跨境電商發展全球業務;新加坡、中東等可以將產品再往外銷售的新興站點,也是瞄準的重點。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部已經有共識,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從決定要做到全速啟動,很快地就開啟跨境電商之路。
圖/ 數位時代

行動力與執行力!創見用對思維、人才與工具,快速打開全球通路

面對現今快速變化的市場,陳柏壽建議,投入跨境電商首重「改變思維」,必須理解箇中操作模式,與過往的傳統外銷完全不同;其次,還要找到具相關經驗的團隊。

亞馬遜全球開店也分享觀察,創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亮眼成果,關鍵在於主管的全力支持、團隊快速到位,以及敏捷的學習與調整速度,「創見確定要投入跨境電商後,做的就是長遠通路規劃。一方面迅速找到外貿、市場行銷等多元人才,同時清楚知道目標,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成果很快就出來了。」

陳柏壽進一步強調,當思維、團隊都到位後,決勝關鍵就在工具的使用。亞馬遜上有眾多工具,還能直接探知消費者需求,賣家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與競業產品的差異性,並就此往下發展、設定策略,「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要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亞馬遜全球開店就是協助你把握機會、賺到更多生意的最佳夥伴。」

5 月 21-22 日 | 台北文創 14 樓
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限量席次 立即報名

從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圖/ AWS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