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創產業發展, 難怪會如此困難
台灣文創產業發展, 難怪會如此困難

1月底有則新聞提到科技部要打造新的海研船,故舉辦「新建研究船名稱徵選活動」,徵求時希望名稱要有「創意、創新」,最後共收到155件投稿。在邀請十位學者專家組成評審委員審查三個月之後,脫穎而出的是命名為:「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和「新海研三號」,但原本的研究船叫做「海研一號」,等於名字只差了一個「新」字。對此,科技部司長表示:加上「新」是非常特別的創意,也是非常理想的選擇。對此我深深地感覺到:難怪台灣文創如此困難。

剛好我在1月底時受邀參加日本遺產計畫中「海洋與鎮守府文化」的推廣活動,所以看到這新聞不免有著更深一層的感觸。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崇洋哈日,取什麼雪月花、山川鳥獸之名,但是科技部選擇的名稱正凸顯了兩個台灣文創的根本問題:

一、無視文化內涵:

沒有想在這塊土地上賦予更長久或可以衍生發展的故事脈絡。加上「新」一個字就能抱走獎金,說明了評審委員認為「效率、好記,讓國人馬上明瞭」才是關鍵重點。「新」對比「舊」,馬上就能知道這是「新」的、好的。

只追求效率和簡明易瞭,自然無視名字背後可以連結的土地、歷史文化和衍生的各種故事與脈絡,但沒有故事,哪有IP?所謂的品牌乃是一種消費者對你的信任,而信任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培育出認同的情感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支持,這些都需要持續的醞釀和故事的脈絡。

我們先天已經缺乏歷史縱深與文化品牌,後天更不認為需要花時間去孕育養成,處處標榜三分鐘讀完一部經典,五分鐘看完一場電影,一切只求效率、KPI和立竿見影,現今的速食文化不啻是台灣文創最深刻的困境。

二、過低的活動層次:

既然要辦徵名比賽,還設定了獎金,卻只停留在:「吸引民眾參與」這樣最低層次的曝光宣傳而已。作為非商業目的取向的政府機關,這樣的作法只是更凸顯了對於「活動」的本質性認知匱乏。一個名字不該單純僅是徵名比賽,在其背後應該要具備更多的可衍生創作性和操作性。

既然這是一艘的海洋研究船的命名活動,相關科普教育知識、海洋文化、甚至是其他擬人的二次創作衍生性等怎能夠一律付之闕如?一個命名的比賽費用,再加上十位學者專家的車馬費與審查費,國民的納稅錢這樣花。我們還有多少資源可以舉辦這些了無新意、老調重彈的講座和比賽?

「日本遺產」計畫乃是希望傳承兼具「物質」(包含實體建築或有形資產)與「精神」(文化或無形資產),將兩者重新建構一個「傳統-現代-未來的可傳承文化」,更是作為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在這次參與的「海洋文化與鎮守府」中,把四大鎮守府(橫須賀、舞鶴、吳和佐世保)整合起來做一個文化遺產巡禮,不僅包含過去建造的戰艦與二戰的歷史,也把遺留至今天的殘骸、船員記憶、打撈工作融合進去,更包含周圍人民的生活形態與觀光與衍生作品的推廣。在整個參訪中,有一段話值得介紹給大家:

「在設計活動時,我們希望觀眾一開始感到不解和納悶,但隨著他接觸參與,他會慢慢感受這個名字背後的趣味,然後察覺自己正在參與這個過程;最後當看到這名字時,他腦海就會浮現出當時參與的時光,並覺得它與自己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