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張圖解密Uber無人車,看他們如何在匹茲堡真實載客
9張圖解密Uber無人車,看他們如何在匹茲堡真實載客

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製造無人車,已經成為各家大廠顯學,但關於要如何讓一般消費者「搭車」,Google旗下的Waymo團隊和Uber腳步最快且積極。跟著《數位時代》一起前進美國匹茲堡,體驗Uber無人車的載客服務,看這項新科技的商業應用已經走到什麼程度。

Uber自駕車
Uber 共有200台無人車在美國測試自動駕駛技術。
圖/ 吳元熙/攝影

當民眾開啟Uber App叫車,若選擇的是 UberX(台灣版本為菁英優步)方案,系統將會隨機顯示派遣無人車前往載客,價格及費率不變。若消費者不同意體驗,則會另行指派一般車輛前往。

Uber自駕車
目前只有鳳凰城與匹茲堡兩座城市,能提供測試無人車載客。
圖/ Uber

照片中的灰色休旅車,就是Uber在2017年底宣布向瑞典車廠Volvo購買的XC90車款,預計總數量高達2.4萬輛,會用來組建一支無人車隊,而原先採用的福特車款已全數汰換。

Uber自駕車
Uber表示,為了安全考量,此趟試乘並非是最新的無人車版本。
圖/ 吳元熙/攝影

車身上配有一顆Velodyne 64線光學雷達(Lidar),要價超過7萬5千美元(約新台幣217萬元),用來掃描周遭地形和障礙物,建立3D地圖。另外則配有7個相機、10個雷達、GPS天線以及NVIDIA的GPU。

Uber自駕車
Uber無人車的鏡頭集中在車頂和車側邊。
圖/ 吳元熙/攝影

Uber過去曾在倫敦推出電動車隊,也希望在2025年讓車隊全電動化。他們的自動駕駛發展和電動化程度也大有關連。

Uber自駕車
Volvo的XC90車款為插電混合動力,但也能提供純電動行駛。
圖/ 吳元熙/攝影

為了法規和安全考量,Uber無人車載客時,車上至少會有一名操作員待在駕駛座,副駕駛座則是不定期會有軟體工程師協同測試,蒐集回饋。因此無人車最多只能搭載3名乘客。

Uber自駕車
Uber的測試規定,操作員須將手靠近方向盤,以避免突發情況發生。
圖/ 吳元熙/攝影

特別的是,當乘客上車後,能在後座配置的iPad上看見即時雷達視覺化地圖,會呈現車輛環繞監測、路上的建築物、路標、行人、車輛等各式物體。

Uber自駕車
地圖上設計有停車按鈕,方便讓乘客臨時提早下車。
圖/ 吳元熙/攝影

Uber還有小巧思,為了讓更多民眾習慣未來無人車的運作模式,在地圖軟體裡加入了自拍功能,可以留下紀錄。

Uber自駕車
Uber產品設計部門表示,這項功能意外地受歡迎,他們自己也很喜歡。
圖/ 吳元熙/攝影

整趟體驗行程大約15分鐘,由於匹茲堡屬於早期開發城市,市區號誌、橋樑都有年紀,因此相當考驗軟體辨識能力。而為了避免事故發生,演算法設計以安全駕駛為主,在十字路口遇到轉彎車時,無人車雖處於直行,仍會煞車禮讓對方,因此出現過兩、三次急停情況。

Uber自駕車
測試階段的Uber無人車皆為Volvo車款,但未來還會加入賓士車。
圖/ 吳元熙/攝影

雖然測試階段的Uber無人車都是Volvo車款,不過因為和戴姆勒(Daimler)車廠開啟了合作計畫,目前已經確定會將賓士車加入Uber 無人車隊裡。

Uber表示,以技術層面而言,他們已經達到Level 4程度,能在多數情況實行全自動駕駛、特殊狀況才需要人為接管;為了市區安全才會讓操作員坐在駕駛座,以Level 3狀態測試。

雖然Waymo更為大膽,已經在鳳凰城展開沒有人類監督情況的自駕測試。但Uber的優勢仍在於他們擁有大量的乘客數據,能夠協助改善自駕車。

關鍵字: #Uber #自動駕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