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過後的挑戰——papi醬的中場「戰事」
盛名過後的挑戰——papi醬的中場「戰事」

有年輕人說,相比於死,更害怕30歲⋯⋯人到中年的尷尬敲打著年輕人對於時間、事業、財富的焦慮。

去年,「第一網紅」papi醬三十而立了,恰巧她所深耕的短影片產業,也進入到了中場階段。盛名過後,諸多質疑隨之而來。papi醬過氣了?江郎才盡了?要進軍娛樂圈?「中場」難題,化作輿論漩渦,考驗她。

螢幕前,《吐槽大會》上papi醬用自嘲的方式做了回應。螢幕後,她用成績反擊質疑。接拍電影《妖鈴鈴》、代言廣告、上綜藝。在自證熱度的同時,papi醬還多了一重創業者身份,聯播網機構——papitube的老闆。如今,papitube旗下簽約了近40位短影片內容創作者。

三十歲的papi醬看起來「放開」了,走出舒適圈,更願意「對外」。學會「自處」的她又是如何面對人生中場的?創業邦和她聊了聊。

走出舒適圈

成立papitube後,papi醬做了更多的嘗試,拍電影、上綜藝、接廣告。papitube COO霍泥芳說這是papi醬走出舒適圈的表現。合夥人楊銘則表示,「papi已經是明星了。當演員、導演的可能性都不排除。我們只是做好了該做的事,然後等風來。」

走出舒適圈的papi醬除了探尋個人的可能性,更多的也是在幫papitube的創作者探索變現出路。目前,papitube的業務模式包括內容創作、宣傳推廣和商業變現。作為整個公司最為頭部的網紅,papi醬肩負著開荒擴土的重任。老闆身份促使她必須化「被動」為「主動」。

除了在事業上做更多的嘗試。papi醬生活上的一大改變,是出門多了。以前愛宅在家的papi醬,現在沒事就在公司的會議室待著。見狀,楊銘甚至發出「你怎麼又來了」的感慨。常在公司出現,不代表papi醬愛管人,她自己是創作者,深知創作自由氛圍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她和製作人充當的角色就是給創作者提意見,「最終的決定權都在創作者手裡。」

papi醬從前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教師。當了老闆後,她「不愛有上下級的界限」,延續教師的親切感,在公司她充當著「媽媽的角色」。霍泥芳告訴創業邦,大家拍片子到很晚的時候,papi醬總是號召大家點外賣的那個,進公司最早的員工,長胖了15多公斤。

形成方法論

如果說2014年是短影片元年,那近兩年短影片創作者遍地開花的現象,讓短影片產業走到了中場。這個階段,用戶對於影片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創作者們除了要拍出高質量的作品,還要尋求如何活下去的變現之路。

作為「第一網紅」,爆款方法論,是papi醬常被問到的問題。作為產業標竿,業內格外關注,papi醬對於網紅如何持續產出爆款、如何防止粉絲疲倦、以及創作力衰減等問題的解決之道。而採訪中,她也坦言:「做內容是有方法論的。」

長期積累。papi醬對外總說自己很宅。但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曾懈怠。早前和霍泥芳一起拍短影片,雖說倆人都沒意識到這是個風口。但papi醬挺有流量紅利期意識,和霍泥芳說:「咱們先拍著玩,先做些積累。」

抓生活細節。創業邦了解到,papi醬《吐槽小時代》的爆款短影片,就是看完電影後,靈感乍現的結果。當時,papi醬給同行的霍泥芳和楊銘說了下想法。然後,三人去電影院旁邊的一家咖啡館對了下腳本。楊銘大概幫她們拍了三四遍就有了後來我們看到的影片。

評分機制。如今的papi醬肩負著老闆的身份,需要從整個公司層面去考慮創作者的發展。比如,papitube的內容創作者們要如何更高效高質量的產出好內容?為此,她和團隊一起商量製定了「內容評分機制」。這個機制會從製作水平、節奏點、主題、主觀感受等好幾個方面進行打分評定。

是否簽約一個創作者,papi最為看重的幾點在於:個人魅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原創能力、持續產出的能力、垂直品類中的專業性、正能量

業內對於成為「網紅」的潛在門檻包括創作者本人是否具備「網感」。創業邦問papi醬在選創作者時是否也在意這一點?她回應:「『網感』這個東西很抽象,不具備統一性。可能你認為很好笑的點,別人不一定覺得有趣。所以,我認為每個人對於'網感'的標準都不是統一的。因此,不會太在意這個東西。」

要能「造」熱點。對於跟風追熱點,papi醬不盲目。她也不鼓勵papitube的其他創作者去跟風追熱點。「熱點這個東西,來的快去的也快,等你把影片拍好打算去追的時候,熱點說不定已經過去了。」papi醬用行動證實了自己的想法。

春節前,大家的朋友圈被一波18歲舊照洗版了。據統計,這個行為的最初源頭,就來自於papi的一條《18歲的我 VS 30歲的我》的短影片。目前,這條影片在微博的轉發量已經達到了17萬次,觀看量達到了6,320萬次。

建立選題庫。外界常常問papi醬,如何能夠持續輸出用戶可以產生共鳴的話題?採訪中,papi醬回應,他們團隊的做法是,「建立一個選題庫,團隊裡的每個人隨時都會把自己生活中好玩的,覺得有可能做成選題的話題,上傳上去。後續大家再一起商討這個選題能否操作。」

保持敏感。霍泥芳告訴創業邦,生活中的papi醬和影片裡的papi醬,反差挺大。「生活中,papi醬是個從不吐槽別人的人,她很善於傾聽。特別的講道理,同理心強,且敏感。」

papi醬自己說:「敏感是她最不願意改變和失去的特質。」在她看來,「有一天不敏感可能就做不出內容了。你敏感,才能捕捉和提煉別人不知道的點,和別人做到共情。」生活中,她害怕過度的勞累會損害這份敏感,怕自顧不暇的後果是只對自己敏感。因此,為了保持這份敏感,太忙的時候,她會要求自己休息,做好調整。

做喜劇的人內心通常挺悲觀,papi醬自認是個悲觀主義者。「撤資風波」、「整改要求」也讓papi醬站到過輿論中心。作為「戰友」,霍泥芳則說,撤資並不是外界所想的那樣,「真格後續又都買了過去。」在她看來,這些事情給papitube更多的是促進。papi醬本人則用搞笑的方式在《吐槽大會》上做了回應。面對難以釋懷的誤解和評價,papi醬用導師的話要求自己:「你既然吐槽別人,那就要接受別人的吐槽。」

要聰明還得對自己狠

追溯papi醬的成長經歷,成為如今的短影片創作者,有跡可循。

上海成長的papi醬從小就是文藝骨幹,多才多藝。吹薩克斯、能原創相聲、會自編自導喜劇小品。

papi醬的父親是從事文字工作的知識分子,高考時,父母並不是很希望她通過藝考考取大學。然而,papi醬對於自己的愛好很堅持,順利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

霍泥芳說上學時期papi醬不是傳統意義上中規中矩的乖學生,但聰明。 papi醬也自爆過因有小聰明,而不那麼努力的往事:「從小到大包括高考、考中戲、四六級,我全是憑小聰明在考。我在學習和考試上,是一個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結果的人,所以我可能就習慣了不去拼盡全力。」

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兼華東區負責人顧旻曼回憶起第一次見papi醬的場景,也表示對她的機靈印象深刻,「我認識的papi在生活中是一個內斂,甚至有點害羞的人。和影片裡愛說愛鬧的樣子相去甚遠,把機靈勁兒藏在了眼睛裡。」

光靠聰明成就一番事業的可能性還是太小。26歲考研時,papi醬對自我聰明的認知被打破。「腦子不再像18歲了。」她深知得拼盡全力,不然考上研究生的希望很渺茫。這時,papi醬變得對自己「狠」了。

當時考研讓papi醬比現在胖了10公斤左右。考完研,她硬生生減到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關於內容創作,papi醬對自己也挺「狠」。據創業邦了解,papi醬《雙十一》那期的短影片前前後後改了十多遍,原本第一個腳本是男朋友眼中的女朋友是怎麼過雙十一的,後來papi醬認為主題不夠明確,拍完之後全部否掉,又從頭來過。

霍泥芳說,拍影片到深夜凌晨,對papi醬來說是常有的事,「papi沒有對外發布的影片不少。她自己的要求很高,過不了自己那關就不會往外發布。常常為了一個鏡頭,反復來過。」

papi醬於2016年初迅速走紅,先是獲得羅輯思維、真格基金、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1,200萬投資,後又成為首個廣告合作拍賣出2,200萬高價的網紅,並全數捐贈給母校中戲,而後成立MCN機構papitube 。

一路走來,看似順風順水的背後,也潛藏著不為人知的「戰事」。化解難題後的papi醬顯然成熟淡定了不少,採訪中,談到外界對於自己的「標籤」,papi醬表示並不在意:「我不是會給自己定位的人,也不會在意別人給我的標籤,時間久了,標籤自然就被淡忘了。」

三十而立的papi醬相較於以前躲在「舒適圈」的姜逸磊(papi醬本名),自在勇敢了。如果說,這是papitube賦予她的改變,那創業之於papi醬是件正向的好事。人生的中場剛剛開始,事業的中間階段,期待papi醬能繼續探索出短視頻創作者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關鍵字: #KOL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