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芯之痛」為何痛? 中興通訊斷訊後,中國最關鍵的下一步
「無芯之痛」為何痛? 中興通訊斷訊後,中國最關鍵的下一步

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禁止該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任何敏感技術,而且時間長達七年之久。這項有如宣判中興死刑的禁令,已讓這家全球第四大通訊設備廠、全球第十大手機廠幾乎停止營運,而後續將引爆更激烈的高科技戰火,恐怕也會讓美中貿易磨擦更加紛擾不斷。

中興通訊之所以「斷訊」,有許多原因,已見諸各種報導,我不贅述。本文想要討論的是中興通訊事件後,大陸輿論最關心的議題:為何中國高科技業發展了二十多年,卻仍無法掌握核心關鍵的軟、硬體技術? 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為何仍深受「無芯之痛」?許多愛國人士倡議「反美霸權」之餘,都力陳應以「建立中國芯片自主」為第一要務。

為何大陸半導體產業仍無法掌握半導體核心技術?

大陸無法建立自主的半導體產業,原因當然有很多,但主要可歸納兩大原因。

1.政府長期出資且介入太深

企業在接受政府扶持一段時間後,無法順利步入專業經營的階段,也因為經營無法民營化,長期接受政府補助,研發經費無法有效運用甚至被中飽私囊,或是團隊任命摻入太多政治與派系考量,當然很難讓企業步入經營合理化的階段,當然更難走向與國際一流企業共同競爭的道路。

以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為例,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類似的問題不斷發生。由於各地政府都有資金,也都想發展半導體,但因缺乏經營人才,因此都先投資晶圓廠後再邀請中芯去管理,中芯很快就從上海擴張至北京、天津、成都、武漢、深圳等地,但是,這種遍地開花式的投資,讓中芯人才分身乏術,難以發揮群聚效應。

此外,中芯常要面對的情況是,股東太複雜、意見太多,專業團隊的決策判斷常會失真。加碼投資於上海,北京的領導就不高興,很難滿足所有人,從台灣帶百人團隊到中芯的執行長張汝京,要花很多精神與各地政府協調溝通,不容易以專業經營的原則做決定。這種情況不只是中芯一家的現象,更普遍存在於半導體業,據產業界估算,大陸半導體公司有半數以上具有國營色彩,而且這種現象在其他產業也是隨處可見。

對比中芯,台灣過去也是由政府出資支持半導體,台積電、聯電初期都有政府投資,但也幸好政府沒有一直「大有為」,知道適時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當企業能直接面對市場與國際的競爭,優秀的團隊就能發揮實力,在全球舞台上揚眉吐氣。

對照大陸另一家展現民間專業經營與執行力的華為海思,可以說是中芯的最佳對照組。華為旗下的海思,政府的手沒有伸進去,經營團隊不必聽命許多公婆的意見,全力聚焦發展、重用海外與本土人才,一心一意追求卓越與成功,也讓海思在高階技術超前,甚至比聯發科還要強。

2.大陸一流人才沒有以進入半導體公司為第一選擇

在大陸,網路或金融業賺錢的速度更快,沒有人想加入曠日費時的IC產業,一顆IC從設計、量產到出貨至少一年半,不像網路投資計畫兩、三個月就見真章,時間就是金錢,有那些市值不斷創新高的騰訊、阿里等新經濟的誘惑,也難怪優秀的年輕人趨之若騖,寧可不捧半導體這個飯碗。

世界是公平的,每個國家都有一定比例的優秀人才,一流人才投入那個行業,對比其他國家是二流人才投入,贏面當然就大很多。以上駟對中駟,或以中駟對下駟,就會產生比較優勢,這是過去台灣半導體業崛起的原因,現在這個道理,也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大陸的「無芯之痛」。

相較於大陸,台灣一流人才歷來都以電機、醫學做為第一志願,如今電子、生醫也是撐起台灣經濟的兩大支柱。企業經營需要優秀的CEO,更需要一群撐起大局的中高階經理,台積電的成功,是許多台灣優秀人才貢獻的結果,像張忠謀這樣的CEO本來就少之又少,如果有幸找到這種世界級的CEO,再加上一群頂尖人才願意與他一起並肩作戰,這種企業不能成功,那誰能成功?

中國也曾積極發展自主軟體平台,為何沒有成效?

除了半導體關鍵技術之外,軟體也是一個重要議題。此次美方禁售中興通訊的關鍵技術中,也包括谷哥提供的手機Android軟體。過去中國也曾抵制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也積極發展過中國自主的軟體平台,但為何沒有成效?

我覺得問題癥結點與半導體有些類似,但也不完全一樣。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軟體行業獨特的商業模式。

以Android平台為例,谷哥當然投入許多人力、財力進行研發,但重點是開發成功後,產品授權給手機廠是免費的,谷哥則在其他地方收錢,因為這個作業系統連結了應用平台Google Play,且平台可以連結許多創新的App,讓手機可以輕易連結全世界的各種應用。

換句話說,Android的免費策略,讓手機業者根本無力拒絕,更不可能自己去開發軟體,因為即使耗盡力氣寫出自己的版本,也缺乏平台群聚的力量,只能吸引到有限的App,這種投資代價太高,手機霸主三星也曾經嚐試過,但效果很有限。

比起硬體產業仍有高、中、低階市場,可以提供一、二名甚至第三名存在的空間,但軟體行業則是「贏者全拿、絕對壟斷」,連第二名都沒機會。

台灣繼續靠民間自力救濟比較實在

只是,此刻看待大陸的「無芯之痛」,心中絕無一點倖災樂禍的心情。因為,反思台灣的產業現況,根本也讓人高興不起來。就算我們有世界級的台積電、聯發科,但這些公司都早在十幾年前就冒出頭。

十多年來,台灣幾乎沒有產生新的獨角獸,更糟的是,許多二線廠禁不起時代的沖刷,陸續退至三、四線,成為無足輕重、沒有前景的雞肋。

行業變化如此之快,不進則退,台灣此刻面臨紅色供應鏈衝擊,感受應該最深刻。

在中興通訊事件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發表了談話,他說,「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他也強調,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加速推動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習主席講這些話,可以說都抓到重點,也表示他與身旁的幕僚們,都很清楚理解問題的核心與解決之道。若一國領導人都有此深刻體認,表示這個國家仍然值得期待,中國的「無芯之痛」,也可望有扭轉的一天。只是,習主席的宣誓談話,若未來依然循著政府要掌控一切的方向走,那麼會出差錯的地方,恐怕還是會再來一遍。


倒是,對照習主席的侃侃而談,我們台灣領導人好像很久沒有這樣的演出了,現在政府每天忙著救火,忙都忙不完,連電力不足這種問題都還很頭痛,當然也沒空理會什麼產業困境。

我覺得,台灣經濟一直不是靠「大有為」的政府,未來應該也不會是,這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台灣還是繼續靠民間力量自力救濟比較實在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隨著消費者注意力分散、內容氾濫,單一曝光已難再換取真正關注,品牌勢必重新思考與消費者連結的方式。電通觀察到,體育賽事與娛樂內容正快速成為當代最具穿透力的文化載體;透過科技驅動、數據洞察與創意策劃,品牌不只是參與者,更能成為文化的共創者,從汲汲營營的流量競技場,轉身搶佔消費者的心佔率長跑。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dentsu Taiwan )於上月正式在台灣成立「電通娛樂」(dentsu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營運據點,也正式宣告將以台灣作為大北亞區域娛樂創新孵化的戰略基地。在內容為王、圈層經營成為顯學的時代,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搶攻心佔率?

電通娛樂以數據洞察人心、科技賦能體驗

電通娛樂從日本母集團出發,電通整合體育與娛樂資源,串連全球娛樂網絡,在文化多元、數位技術領先的大北亞市場,更進一步選擇台灣作為創新策略的前哨基地,佈局新一波品牌娛樂體驗。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表示:「科技是帶動娛樂深化參與的關鍵力量,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從單向溝通轉為共創連結。」不過她也強調,能與人共鳴的好創意絕不只是靠科技堆疊就能完成,關鍵仍在於於對消費者的洞察、對內容脈絡的理解與圈層語言的掌握。簡言之,品牌要說對語言、進入對的場景,才有機會形成真正有感的情感連結。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指出,科技正加速體育與娛樂的文化體驗,品牌必須從參與內容、共創價值開始,才能走進人心。
圖/ 電通集團

為強化品牌跨圈層經營力,電通以「one dentsu」策略整合集團資源,從品牌娛樂與體育行銷策略、創意策劃、體驗與內容製作、數據分析到技術開發,打造具文化穿透力與執行韌性的團隊,協助品牌打造可持續的內容資產。

在執行上,電通娛樂同時服務內容方與品牌客戶。對IP創作者而言,從企劃期就參與商品化、推廣與導入;對品牌而言,則以洞察為起點協助選題與切角。透過雙向共創,電通不只加速 IP 發展,也讓品牌跳脫傳統贊助角色,轉變為文化體驗的共創者,實現雙贏。

包容度、反應力、與參與力,推動台灣成為創新孵化基地

事實上,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往往奠基於感性與直覺,而非純然的理性判斷。為協助品牌找出能真正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切角」,電通娛樂在大北亞區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從品牌任務出發,透過策略設定與在地洞察,找出「粉絲會有共鳴的梗」,並以本土語彙轉化為有感的內容體驗。

娛樂的力量不容小覷。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指出,根據《電通創意 2024 CMO首席行銷長報告》,逾八成品牌認為應建立自有娛樂化資產,88% 的行銷長更重視「文化佔有率」高於曝光量。再加上 Gen Z 與 Alpha 世代強大的文化消費力,娛樂內容的商業價值更顯而易見。

而台灣之所以是品牌娛樂的絕佳孵化場,何華軒說明,是因為台灣市場具備高度包容性、快速反應力與高參與度,無論是棒球賽事、動漫展還是社群討論,皆展現出快速破圈的潛力與真實的情緒回饋,「一個原本鎖定特定圈層的 IP 內容,只要成功搭上社群,很快就能擴散至主流圈層!」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表示,台灣市場的包容性與快速反應力,成就品牌娛樂策略與文化破圈的理想基地。
圖/ 電通集團

因此,電通娛樂也聚焦台灣扮演關鍵角色,作為品牌與內容方之間的橋樑,協助媒合 IP、形塑娛樂內容溝通場景。

近期電通娛樂重磅宣布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將話題綜藝《鑑定師》搬到台灣製作全球版,由舒華擔任主持。節目延續韓版「珍藏物品鑑定+價值交流」的核心,並融入在地文化視角。首季邀請 9m88、ENERGY、LuLu、黃偉晉等人氣嘉賓,透過分享私人物品與故事,將娛樂與情感連結,成功為品牌注入溫度與討論度。

過去也有不少精彩案例,如:2023 年夏季,電通協助披薩品牌與《進擊的巨人》展開全球獨家聯名合作,推出「必勝の巨人」套餐。從產品設計、視覺包裝到社群操作,完整呈現動畫角色的視覺語彙與世界觀,讓粉絲吃進角色,也讓品牌成功打入動漫圈層,引發社群分享,帶動話題與銷售雙成長。

又如 2024 年中職明星賽期間,電通娛樂看準球場熱潮與暑期行銷節奏,為炸雞品牌打造「雞情應援團」企劃,攜手「全球先生」戴凱文與巴西模特男團,將品牌精神轉化為現場應援秀與社群梗,結合啦啦隊演出與大巨蛋互動,吸引年輕受眾目光,創造出具娛樂性、參與感與話題擴散力的品牌體驗。

今年,則有汽車品牌以「出品發行人」身份參與影視內容創作,在電通娛樂的策劃與整合下,推出改編自鄧惠文醫師著作《婚內失戀》的微電影《慶祝》;故事聚焦失婚女性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品牌則透過內容敘事傳遞情感價值觀,並結合 VIP 車主專屬觀影體驗,跳脫產品導向,展現內容深度與品牌溫度。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製作全球版《鑑定師》,由舒華擔綱主持,結合在地文化與明星真情故事,打造兼具娛樂性與情感溫度的綜藝體驗。
圖/ 電通集團

破圈新解方, 打造品牌文化資產的長線策略

品牌要破圈,深耕娛樂內容是不得迴避的挑戰。而品牌在踏入體育與娛樂領域,也往往四個問題:該選擇什麼內容與 IP 切入?合作怎麼談?執行怎麼落地?圈層關係又該如何維繫?電通娛樂指出,這些問題挑戰背後很多時候是基於對產業語境的不熟悉,以及缺乏整合性策略。

對此,電通以方法論為核心,從品牌目標出發,透過數據分析與圈層洞察,媒合合適內容與平台,並串聯策略、製作到傳播的一站式服務,協助發展品牌娛樂。目前提供六大整合方案,涵蓋品牌娛樂內容、沉浸式文化體驗、IP 生態系、IP 科技力、名人管理、娛樂商務等,並搭配 AI 等科技工具,讓品牌娛樂傳播有憑有據,也有感。

白玉瑩表示,在台灣市場,品牌行銷打法靈活且具彈性,建議先釐清並發展娛樂行銷策略,從小圈層測試著手,累積內容經驗與用戶回饋,再逐步擴大規模與投入,讓娛樂內容與體驗長期累積,最終沉澱為品牌的文化資產與情感記憶。

「若品牌能發展自有 IP,更能在內容經營上掌握主導權。」她補充,肯德基「桑德斯上校」就是很好的例子,一旦品牌成功創建角色,透過敘事延伸到跨媒體操作,長期下來累積的不只是辨識度,也建立了穩固的品牌形象。

「當品牌希望打造獨特的品牌體驗,並尋求下一波成長動能時,體育與娛樂就是最有力的加速器。」最後,白玉瑩強調,電通在台灣深耕已久,亦是本地市佔率最高的行銷傳播集團。現在,帶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感,電通娛樂將讓科技驅動內容並走進市場,幫助每一次的品牌內容能走進人心。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