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PM與產品PM的不同
營運PM與產品PM的不同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大概就是我做營運(或是運營)一個多月最痛的領悟,喔不是,最重要的心得了吧!

這幾天到新加坡受訓,與一個很有熱情跟方法的同事一起上課吃晚餐聊天,他是蝦小編們的老闆,聊起一些之前做的神文案一臉發光,覺得被點燃!所以即使累翻了,還是要來寫篇文章(但跟剛剛談的內容完全無關)。

一開始跟朋友說我要到SP做營運時,其實朋友們都很不解--我的專長和經驗都在PM,為什麼跑去營運部門?這種daily work的事,為什麼需要我?我跟他們說我做的是「支付相關專案以及流程,並優化每日營運事項」,不是daily work執行,但自己也是沒有什麼底氣,我毫無電商經驗,是要優化什麼?

但我最近深刻地感受到營運PM和產品PM的不同了。我想我可以先大致快速分享一下目前看到的不同之處,然後幾個月或幾年後,等我有更多成長,再回來看這篇菜鳥文,能用另外一種角度更貼近本質,並找出更好的定位與方法。

當然這些差異的觀察不只來自於產品PM和營運PM的不同,也來自於之前我的公司做的是B2B生意,現在做的是B2C或是C2C的平台生意,但兩者因果實在很難切開,所以我一起列出。講的是一般性的觀察,內容並不會涉及公司業務。

  1. 之前做產品,有問題延遲就延遲了,跟顧客溝通好就好(如果沒有顧客在等那更是無感),現在的產品延遲了,影響的是每天億來億去的金流啊!產品延遲了但交易還是會一直發生,錢還是一直流進來流出去,買家還是要瞎拚,賣家還是要領錢,專案若有風險,要一直列check point,觸發plan B、plan C,壓力超大!

  2. 做產品PM時若遇到bug,會看bug的發生機率來決定要不要修改,若是發生機率低,常常就讓它先過了,或是用workaround或個案處理的方式解決,但是營運相關的bug會影響到的是日常運作,即使發生機率低,乘以夠多的使用人數,數量一放大還是會炸毀我們客服人力,個案處理還是會癱瘓營運流程與人力,看priority的整個視角都不同。

  3. 承上,我們曾經為了顧客帳單上顯示的一個小小字樣討論了很久,這對產品PM來說就是個顯示字串,超小超低priority的事情,但是那個字串若不清楚,顧客就可能打電話進客服詢問,即使只有0.1%的顧客會詢問,乘上SP顧客的數量,可能就上千通客服電話了超可怕,所以很細很細的小事都要很認真思考影響。

  4. 再承上,同樣的,即使你只做到了0.1%的優化,都可能能節省巨大的成本或人力時間,這時就好有成就感!

  5. 產品PM把產品交付出去專案就先告一段落;營運PM產品一上線就是提心吊膽的開始,產品PM可以說做產品就是要惟快不破,先出再說,但那是因為出事情衰的不是你,而是營運啊!(好啦!才不是這樣XD)

  6. 承上,我做營運之後才開始學到「批次上線」,就是慢慢將新功能apply到某些有限制數量的用戶身上,確保沒問題再放寬數量,一開始使用的顧客數量小容易損害控制,但是這反過來也會影響日常營運流程,因為對這兩批客戶要用不同的方法做事。

  7. 落地落地落地,可能我做的是金流,常常會被法規、銀行等一堆規矩與限制所侷限,產品PM可能會設計一些高大上的功能,談論各種設計哲學、要重視使用者經驗,要提供WOW的體驗等等,但營運一碰到一堆規定與限制,或是日常流程行之有年的方式,常常就一個個妥協,最後妥協出一個平庸,但安全可以順暢運作的版本(也許可以找到平衡點,我還在努力!)。

  8. 做產品時會希望做對的事,做營運時你會發現,有時你是對的,但用戶就是不滿意,就是有各種奇葩的使用情境會讓他們遇到問題,常常就開始天人交戰,要不要處理?怎麼處理?處理這個個案會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9. 產品PM把產品做好就好了,但營運PM要做的事情和其他部門高度相關,任何action都要探討事情的本質及廣泛的影響層面,要微觀再微觀,卻又要宏觀再宏觀(曾經提出了一個改善金流的建議,但是沒考慮到對物流流程的影響,被釘到飛天,我至今仍然懊悔自己怎麼沒想清楚就提出)。

  10. 產品PM對行銷及業務溝通,營運PM要對流程中的所有部門溝通,包含行銷、業務、客服、物流、法務等,且要讓他們確切知道自己在流程中的位置,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做什麼事。

  11. 數據數據數據,就是因為各種人、各種狀況都有,必須用數據來輔助做各種決策,不然priority根本出不來,或是這個決策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卻影響更多人,做產品也要看數據,但切入點不太一樣,要看的數據也不一樣(後略五千字)。

用不同角度來看一間企業

我覺得我很幸運,第一份工作學到行銷思維,接著學到專案管理思維,然後學到產品思維,然後學到營運思維,各有共通點,也各有本質上不同的地方,其實只是用不同角度來看一間企業,摸得都是同一隻大象啊!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在各個階段與角色學到的東西,我想我會這樣定義:

  • 行銷思維:盡可能讓對的受眾,精準接收到我想傳達的資訊,並做出行動。
  • 專案管理思維:資源與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多方平衡。
  • 產品思維:了解顧客的痛點,提出解決方法。
  • 營運思維:流程觀與協作思維,讓各個部門順暢協作。

想想能接觸到這麼多面向,我真的是好幸運啊!(自己幫自己補熱血)。

本文由Evonne Tsai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專案管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