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2)日和沛科技傳出減資 99.99% 後再進行增資的消息,於科技與新創圈大延燒,翟本喬本身的新聞性更是助燃劑,讓和沛減資案幾乎拿到 2018 年新創圈年度頭條的入圍門票。
不過,想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之前,先讓我們一起搞懂增資、減資吧。
不只窮到負債要減資,太有錢也會減資
一般來說,減資主要有兩種情況 (註) :
- 虧損的公司藉著減資打掉虧損,再引進新的資金、新股東參與經營
- 現金減資退還現金,通常是處於獲利狀態的公司,將手上多餘現金發還給股東
和沛科技的例子很簡單,就是第一種。
因為和沛科技的淨值已為負值,若還要繼續營運,就必須註銷資本來彌補帳上虧損。通常進行打掉虧損減資的公司,多半都是為了繼續營運,期望對既有股東辦理增資,或引進新股東投資,先透過減資來改善財務體質。
不過,若引進外來新大金主,對舊股東來說可能喜憂參半,畢竟公司有可能在新股東的加入後起死回生,也有可能造成股權白白被大量稀釋,邊緣化的狀況。
另一種情況,則是公司的現金太多,該投資的也都投資了,短時間內可能沒有新的擴張計畫,就有可能進行現金減資,將現金退還給股東。
除了能夠減輕籌碼,提高每股盈餘(EPS)之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節稅。因為現金減資不像發放股利一樣要併入所得稅課稅。
現金減資中最值得舉的例子,就是被動元件龍頭國巨,過去 5 年來減資 4 次,股本自 221 億一路降到 35 億,瘦身幅度達 80% 以上,搭上被動元件漲價潮後,股價一路大漲。
增資,簡單來說就是公司向外部募集股份、發行股票、找尋新股東投資入股,以增加企業的資本額。
關於增資,不得不提電影《社群網戰》中的精彩橋段。
註:還有一種庫藏股減資,不在今日的討論範圍內。
從電影《社群網戰》看「增資」操作
而如果你曾看過電影《社群網戰》,描寫 Facebook 與其執行長祖克柏從哈佛開始崛起的故事,其中 Facebook 共同創辦人愛德華多薩維林的股份,也與「增資」操作有所相關。
角色介紹:
- 祖克柏,Facebook 執行長
- 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Facebook 共同創辦人
- 彼得泰爾(Peter Thiel),天使投資人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30%
祖克柏與薩維林在參加完哈佛溫克勒佛斯雙胞胎(Winklevoss twins)的舞會後,決議成立 the facebook 公司,雙方約定了持股比例,祖柏克 65%、薩維林 30%,另一位室友 5%。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34.4%
在彼得泰爾以天使投資的身份加入後,Facebook 也改組,薩維林將自己的持股比例提高到 34.4%,為的就是防止未來新資金入股後,股權會被稀釋的情況。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0.03%
《社群網戰》電影中沒有將這一個段落演出來,在 2005 年 Facebook 發行了大量新股,也就是增資,薩維林的股數被不斷稀釋,不過你可能會問:「啊為什麼祖克柏的股份都沒事」?
包含祖克柏在內,帕克(Sean Park)等人拿的是「特別股」,當中有防稀釋條款,祖克柏在臉書大量發新股的情況下,有拿到額外的補償股數。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5%
在電影的結尾,薩維林發現自己吃了大虧,決定告上法院,最後雙方和解,薩維林拿回 Facebook 的創始人頭銜,並簽訂了保密條約。
從和沛科技事件中了解了虧損減資、國巨則是現金減資的代表,增資在《社群網戰》中雖然不是主角,卻也十分精彩。
現在,對於增、減資,你是否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