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鄉民一起看熱鬧?先從和沛事件與《社群網戰》中了解減資、增資
想跟鄉民一起看熱鬧?先從和沛事件與《社群網戰》中了解減資、增資
2018.05.23 | 策略

昨(22)日和沛科技傳出減資 99.99% 後再進行增資的消息,於科技與新創圈大延燒,翟本喬本身的新聞性更是助燃劑,讓和沛減資案幾乎拿到 2018 年新創圈年度頭條的入圍門票。

不過,想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之前,先讓我們一起搞懂增資、減資吧。

不只窮到負債要減資,太有錢也會減資

一般來說,減資主要有兩種情況 (註)

  1. 虧損的公司藉著減資打掉虧損,再引進新的資金、新股東參與經營
  2. 現金減資退還現金,通常是處於獲利狀態的公司,將手上多餘現金發還給股東

和沛科技的例子很簡單,就是第一種。

因為和沛科技的淨值已為負值,若還要繼續營運,就必須註銷資本來彌補帳上虧損。通常進行打掉虧損減資的公司,多半都是為了繼續營運,期望對既有股東辦理增資,或引進新股東投資,先透過減資來改善財務體質。

不過,若引進外來新大金主,對舊股東來說可能喜憂參半,畢竟公司有可能在新股東的加入後起死回生,也有可能造成股權白白被大量稀釋,邊緣化的狀況。

另一種情況,則是公司的現金太多,該投資的也都投資了,短時間內可能沒有新的擴張計畫,就有可能進行現金減資,將現金退還給股東。

除了能夠減輕籌碼,提高每股盈餘(EPS)之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節稅。因為現金減資不像發放股利一樣要併入所得稅課稅。

現金減資中最值得舉的例子,就是被動元件龍頭國巨,過去 5 年來減資 4 次,股本自 221 億一路降到 35 億,瘦身幅度達 80% 以上,搭上被動元件漲價潮後,股價一路大漲。

增資,簡單來說就是公司向外部募集股份、發行股票、找尋新股東投資入股,以增加企業的資本額。

關於增資,不得不提電影《社群網戰》中的精彩橋段。

註:還有一種庫藏股減資,不在今日的討論範圍內。

從電影《社群網戰》看「增資」操作

而如果你曾看過電影《社群網戰》,描寫 Facebook 與其執行長祖克柏從哈佛開始崛起的故事,其中 Facebook 共同創辦人愛德華多薩維林的股份,也與「增資」操作有所相關。

角色介紹:

  1. 祖克柏,Facebook 執行長
  2. 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Facebook 共同創辦人
  3. 彼得泰爾(Peter Thiel),天使投資人
社群網戰
在《社群網戰》中飾演愛德華多薩維林的安德魯加菲爾德。
圖/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30%

祖克柏與薩維林在參加完哈佛溫克勒佛斯雙胞胎(Winklevoss twins)的舞會後,決議成立 the facebook 公司,雙方約定了持股比例,祖柏克 65%、薩維林 30%,另一位室友 5%。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34.4%

在彼得泰爾以天使投資的身份加入後,Facebook 也改組,薩維林將自己的持股比例提高到 34.4%,為的就是防止未來新資金入股後,股權會被稀釋的情況。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0.03%

《社群網戰》電影中沒有將這一個段落演出來,在 2005 年 Facebook 發行了大量新股,也就是增資,薩維林的股數被不斷稀釋,不過你可能會問:「啊為什麼祖克柏的股份都沒事」?

包含祖克柏在內,帕克(Sean Park)等人拿的是「特別股」,當中有防稀釋條款,祖克柏在臉書大量發新股的情況下,有拿到額外的補償股數。

薩維林股數百分比:5%

在電影的結尾,薩維林發現自己吃了大虧,決定告上法院,最後雙方和解,薩維林拿回 Facebook 的創始人頭銜,並簽訂了保密條約。

從和沛科技事件中了解了虧損減資、國巨則是現金減資的代表,增資在《社群網戰》中雖然不是主角,卻也十分精彩。

現在,對於增、減資,你是否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了呢?

關鍵字: #社群媒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