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Airbnb,來自荷蘭的全球最大訂房網Booking.com如何創造寡占地位
不怕Airbnb,來自荷蘭的全球最大訂房網Booking.com如何創造寡占地位

七月初,荷蘭阿姆斯特丹沐浴在世界盃足球賽的慶典氛圍中,阿姆斯特丹是歐洲熱門觀光名城之一,每年湧入600萬以上遊客,而這個度假之都,也誕生全球最大的線上旅行社(OTA,Online Travel Agent):Booking.com。

時間溯洄1996年,Geert Jan Bruinsma在荷蘭恩斯赫德創辦了一間線上訂房公司,而後遷至阿姆斯特丹,在2002年時與Booking Online合併成為Booking.com,但因財務不佳而虧損,本來希望美國Expedia能收購出場但被拒絕,直到2005年被同為線上旅行社的美國Priceline以1.33億美元收購。

來自度假勝地阿姆斯特丹:母集團股價衝上2000美元

在被收購13年後Booking.com今非昔比。Booking.com走過創業0到1,從歐洲擴張到亞洲與美洲市場,2011年坐上全球最大OTA寶座,而後展開旅遊多角化經營與同集團的Rentalcars、Kayak與Opentable合作,提供機票、汽車與餐廳預訂。

並由母公司Booking.Holdings投資中國最大OTA攜程網,揮軍中國。現在,Booking.com線上註冊房源總數超過2885萬間,每日預訂晚數超過155萬晚,遍布全球 228 個國家地區、13萬個地點,遙遙領先於第二大OTA Expedia集團的59萬間線上註冊房源總數。

而併購了Booking.com的Priceline更因此由虧轉盈,集團營收至今連年以20%至30%以上成長,毛利率也從40%攀增至現在的76%,穩健的基本面讓股價從2005年的24.42美元,翻漲85倍來到今年的每股2000美元,與Amazon與Google一起榮登千元每股俱樂部,市值則在千億美元上下徘徊,比中國最大OTA攜程的235億美元還要多上四倍。

由於Booking.com占集團營收八成以上,且Booking這個名詞好記又容易行銷,整個母集團在今年二月從Priceline Group更名為Booking Holdings(以下文章皆以Booking Holdings指稱)。

寡占市場:不怕Airbnb,也不怕萬豪推直銷

雖然近期這個OTA霸主在內在外都遭受不少挑戰,對內,旗下萬豪國際酒店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與希爾頓酒店(Hilton)等大型連鎖酒店以「直銷」策略越過OTA這個中間商,尋求突破,對外,以自住房分租起家的Airbnb逐漸壯大,成為特色住宿的第一品牌。

但單一酒店房源有限,如萬豪在全球雖然擁有5700間房,但此數量僅是Booking.com的0.5%,官網流量不到其十分之一(Similarweb數據顯示,2017年9月至11月,全球最大的酒店預訂OTA品牌Booking.com的PC端和移動端訪問量達11.37億)由於轉換率低,必須付出更為高昂的獲客成本,因此和OTA合作仍是重要策略之一。

而Airbnb目前受各國法令所困,流失房源,如日本在6月15日實施民宿法後,房源數量從6.2萬下降近80%至1.38萬。

又不斷延遲上市時間,員工士氣遭受打擊。主打的特色房源數量也逐漸被Booking.com追上(Booking.com平台上包括民宿、公寓等特色住宿房源總量已突破500萬間)。而且Booking.com只需守株待兔,看著Airbnb與各國法規衝撞調整,再後發布局即可,唯一值得擔心的是對旅遊業也是虎視眈眈的Google。

不過,現階段Google還不會造成嚴重威脅,Google近年試圖轉為智慧硬體公司,但效果尚未浮現,營收主力仍為廣告,因此Google若執意跨入OTA,勢必影響Booking.Holdings與Expdedia等每年20億美元起跳的鉅額廣告投放收入。

由此來看,在變化多端的旅遊產業,Booking.com未來看似充滿挑戰,但實際上在市場上還是具有寡佔地位。那過去十幾年集團如何創造出寡占優勢?

集團如何創造出寡占優勢?

品牌、規模與網絡效應

2005年與2007年兩大樁「跨國併購」的成功奠定Booking.Holdings今日霸主地位。2005年7月,Booking Holdings以1.33億美元併購Booking.com,並且與2004年併購的英國ActiveHotels.com合併,2007年又併購了總部在新加坡的Agoda,這兩家訂房網成為集團重要營收來源,尤其Booking.com更帶來八成以上的營收,成為集團搖錢樹,讓Booking Holdings在2011年坐上全球最大OTA寶座。

這兩樁併購的成功,除了讓集團逐漸形成品牌優勢、規模經濟外,也帶來驚人的網絡效應,讓Booking Holdings擁有寡占市場地位,根據2017年財報,全年126.8億美元營收、23.4億美元淨利,遠超過其他對手。

放手式併購:克服文化衝突與人才流失

Booking.com荷蘭總部.jpg
阿姆斯特丹運河聞名全球,Booking.com總部也有專用碼頭與船隻,供遊人使用。
圖/ 數位時代翁書婷攝影

而與Google等公司等已經累計上200件併購案的科技巨頭相比,Booking Holdings併購頻率並不高,18年來不到50件,金額也不算大,但併購範疇從飯店餐廳到租車預訂,範圍遍及全球四大洲。

跨國併購難度高,根據研究文獻,在全球的企業併購案裡,企業重組的成功率只有43%,其中在失敗的案例中,有80%以上源自文化整合的失利,但Booking Holdings卻能越過這個死亡的禁區,克服文化衝突與人才流失等挑戰,併購十多年後,Agoda共同創辦人Rob Rosenstein 、Booking.com執行長Gillian Tans與Priceline.com執行長Brett Keller等關鍵人才都沒有離開,繼續為集團奮鬥。

我們無法探知,到底其這兩樁併購為何得以成功,但公司在考量併購對象時以「人和」為貴。「若團隊和我們所追求的理念有所衝突,就算團隊非常優秀,我們也不會考慮。」Booking Holdings執行長Glenn D.Fogel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其併購文化符合《哈佛商業周刊》所言的「放手」(light-handed)模式,「採用『漸進式』整合,保留高階主管,讓被併購公司完全自主,被併購後創造的價值來於得到新的市場推出新服務,而不是強調成本的降低。」

美國資本市場能見度與亞洲管理思維

而在併購Booking.com前,Priceline已經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當時雖然股價低迷,但公司體質已經大有改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李嘉誠資本的挹注,帶來亞洲式營運管理思維。

原來Priceline在2000年前大放異彩股價飆升至989美元,但沒有實質獲利的基本面,網路泡沫公司股價跌至2美元,2001年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投資Priceline,最高持有33.96%股權,成為Priceline最大股東。而後Priceline大舉裁員,降低營運成本,大砍非旅遊的其他副業,度過911恐攻後全球旅遊業黑暗期。

以歐洲為研發營運主體的頂尖互聯網公司

Booking.com 荷蘭總部.jpg
坐在Booking.com阿姆斯特丹總部頂樓,員工可以一邊俯瞰古典美麗的全景,一邊辦公。
圖/ 數位時代翁書婷攝影

而阿姆斯特丹則是Booking.com營運中心,主導全球產品研發,並負責招聘全球人才。

荷蘭曾是殖民強權,建立荷屬東印度公司,參與大航海時代的新大陸拓荒與貿易,對於國際化心胸非常開放。荷蘭人口僅有1700萬人,算是小國,但荷蘭人英語流利,若非想要特別融入當地生活圈,外國人可以用英語在荷蘭工作,而不需要到一句荷蘭語。

阿姆斯特丹市區面積小,多數社區騎腳踏車就可抵達,是歐洲唯一,腳踏車數量比人口數量還要多的城市,人與人間交流密切。經歷慘痛的德國納粹高壓統治後,更重視自由與平等等基本人權價值,加上,在互聯網企業都來自中國與美國強權,Booking.com是少有以歐洲為研發營運主體的頂尖互聯網公司。因此總部猶如民族大熔爐,員工國籍高達90種,可以說,雖然起家自阿姆斯特丹,但文化上非常「不」阿姆斯特丹,以上種種背景,吸引歐洲各國優秀人才湧至。

一開始就選對商業模式,毛利率逐漸拉高

在商業模式上,Booking.com一開始就走了一條具有挑戰性的路,採全球大規模擴張Agency模式,讓整個集團營收獲利開始穩定成長,還快速拉台高毛利率。

OTA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Merchant模式,另一種則為Agency模式。Merchant模式OTA與酒店、機票與租車等服務商合作,以固定配合和價格獲得商品後,再銷售給使用者賺取差價。

Agency模式下,OTA為使用者與旅館與機票等旅遊商品提供者的媒合平台,成交後OTA收取一定比例佣金(約15%~25%)。一般而言,單筆差價會比單筆佣金的金額還要高,不過,Merchant模式單筆交易額高,營運風險也較高,「因為囤房需要龐大的現金流維持營運外,也要處理庫存問題。若看錯地點或該地有重大動盪,房間可能全部賣不掉。」HelloWings共同創辦人徐向賢指出。

在併購Booking.com之前,從美國起家的Priceline與Expedia都是以Merchant模式為主,而從歐洲起家的Booking.com以Agency模式為主。併購後整個集團商業模式開始轉變,Agency模式比重增加。Agency模式邊際成本不高,就算全球擴張,成本也不會隨之暴漲。毛利率也從併購前的45%,一路翻高到2017年的76.55%。

2017年財報來看,Agency模式已經占總體營收76.6%,而Merchant模式僅有16.6%。而以Merchant模式為主的競爭對手Expedia也察覺Agency優勢,向此模式傾斜,占總體營收比例從2011年的22.2%拉高到2017年的26%。但轉型並不容易,相比霸主Booking.Holdings仍有很大差距。

全球頂尖的線上廣告行銷技術,轉換率高二到三成

Booking.com荷蘭總部.jpg
腳踏車道是阿姆斯特丹的標誌,也是Booking.com總部的地面特色設計。
圖/ 數位時代翁書婷攝影

砸下巨資買廣告換取流量,拉高轉換率是OTA常見作法。而OTA們獲客玩法大同小異,從線上社群、網站頁面、整合檢索(meta-research)、關鍵字、再行銷與電子報與傳統電視廣告等全面包夾,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都進了Google AdWords口袋。過去三年來Booking.com數位廣告支出金額每年至少以18%成長。

不過,資金滿滿購入Google關鍵字廣告換來巨大流量,只是入場券,Booking.com擁有世界頂尖的線上廣告行銷技術才是真正關鍵。Booking.com深度理解用戶行為,讓投放廣告更佳精準,讓廣告換回的報酬率更高,比起同業的轉換率還要高二到三成。

極致理性,數據至上

Booking.com是極致理性,一切「數據至上」的公司。上至執行長,下至介面設計部門員工,整個公司皆以實驗性證據代替經驗法則,「我們不依賴直覺,因為我們總是猜錯。」Booking.com設計總監Stuart Frisby說。

其中最好的案例就是Booking.com訂房網本身。官網每個使用者介面都是經由大數據分析,隱含數不清的A/B測試後「量身」打造。這些數據除了房源數量外,也包含客服滿意度、房源多樣性、住宿體驗性與定價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的關聯成為拉抬轉換率的重要指標,舉例來說,若旅館在網路上傳20張以上的照片,那互動的使用者數量將提高150%、浴室圖片的數量多寡會影響到女性訂房者的訂房天數與50%使用者會先查看評價才訂房等。

關鍵字: #旅遊 #OT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