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政策,其中一大重心在風力發電,我國預計在2025年離岸風電要達到5.5GW裝置容量,吸引眾多歐商來台投資,今年6月已完成離岸風電的遴選、競標程序,接下來是各家風場開發商要繳出在地化計畫。
其中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SGRE)看見台灣供應鏈在地化的機會,動作相當積極,今(8)日舉辦西門子歌美颯離岸風電在地論壇,透過分享國際經驗與台灣在地接軌,在現場也與數家國內外供應商簽署十份合作備忘錄(MOU)。
扮演媒合角色,幫助在地廠商牽線國際一級供應商
西門子歌美颯主要是向全球各地的客戶提供風力發電產品與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提供內容包含風機、塔架等設備。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總經理Niels Steenberg表示,亞洲離岸風電市場大,離岸風機發展逐年增加,而歐洲的風電產業比台灣早起步十餘年,透過雙方合作,將過往成功經驗引進台灣,讓台灣未來能在離岸風電的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西門子歌美颯手上標案有上緯的海洋風電(Formosa)第二階段,共20支6MW風機,預計2019年建置與完工併網發電;也被選為達德能源WPD的允能風場第一順位風機供應商,共80支8MW風機,Niels Steenberg也透露另外手上還有2個標案。
但要如何達到供應鏈在地化目標?西門子歌美颯將扮演媒合的角色,把國際一線供應商帶到台灣,與國內具潛力的供應商合作,達到技術轉移。不過Niels Steenberg提到:「風機的零件品質相當重要,」若是未來要維修風機,租一天船就需要30萬美元,且維修通常需一周的時間,耗費成本相當大,因此未來會帶著在地廠商完成認證,提高零件的品質。
建立在地供應鏈,簽署十份合作備忘錄
西門子歌美颯今日與國內外的供應商簽訂合作備忘錄,國際廠商包含AH Industries、Jupiter Bach、KK Wind Solutions(KK)、Nissens、Wuerth、RMG,本土業者包含永冠、東元電機、信邦電子、大亞電線電纜、華新麗華。
合作備忘錄涵蓋離岸風力發電機組件的解決方案,包括機械加工、複合材料、控制系統、冷卻器、鋼製零件等等,但完成合作協議的時間表尚未確定。接下來西門子歌美颯將提供技術支援,協助台灣供應商建立價格競爭力,並符合國際品質與安全標準。
其中鑄件大廠永冠和AH Industries、西門子歌美颯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永冠副董事長蔡樹根表示,未來將與AH合資在台中設廠,負責風機的鋼製與金屬組件機械加工。而東元電機則負責風機的偏航馬達,東元電機代理協理王榮邦表示,除了偏航馬達的技術外,未來還會再爭取發電機零組件代工等。
透過建立在地產業鏈,西門子歌美颯目標在2025年,協助台灣打入國際的風機供應鏈,在成本與量達到國際上的需求。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總經理Niels Steenberg認為台灣就是亞洲離岸風電發展的起源地,也看好日本會是下一個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