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網路女王沒說的事(下)
那些網路女王沒說的事(下)

編按:網路女王Mary Meeker發了2018年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2018),當天不少中外媒體就出了「5分鐘看完」、「網路女王報告的10大重點」等等懶人包。確實啦,女王的報告相當漫長,但是個人還是建議各位找時間把報告看完,不然至少把女王的報告發表影片看完。

本文為接續那些網路女王沒說的事(上)的第二部分:美國在AI領域未來5年會持續領先中國 ?

AI=Human Right,應該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不應該是造成國家、區域發展差異的原因。筆者個人深表認同,但是目前的現實世界,似乎不是往這一個方向發展。會有美國會領先中國5年這一個說法,很顯然的就是把AI是為國家競爭力的一環。

AI=Future Arm Force,是國家競爭力/武力的一環。如果能在發射飛彈之前,就先影響敵國的決策,是不是一個更有效、更制敵機先的做法呢?例如:利用AI操作社群輿論,直接影響主要競爭國家的選舉。在此只是舉出一個可能性,沒有暗示甚麼,真的沒有。

回到中美兩國的比較,現今美國與中國不僅是經濟兩大強權,更是網路兩大強權與AI兩大強權。在AI領域,美國的領先地位真有如女王所說的如此鞏固,未來5年中國都無法威脅嗎?然後女王都沒有關心的台灣,在AI這個領域上,是否有些機會呢? 筆者就以下幾個面向分析:

基礎學術單位:美國遙遙領先世界各國,台灣其實算得上列強

要如何評斷學術界的強度,一種方式是看頂級研究單位論文發表數量,但在此我想用一個更落地的方式來看:QS TOP Universities。理由是頂級的研究室、學者、領導人當然重要,但未來AI往各產業界落地與延伸應用,總是需要人手幹活,那麼向下扎根的板凳深度就會非常重要。

因此,筆者在此以大學評比,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析因素。在此同時考量資工(Computer Science) 與電機(Electrical Engineering )兩個領域,就以此排行來看,似乎女王說得對,美國不只在未來五年能領先中國,更是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人才政策:感謝川普,給了其他國家機會,只是台灣有沒有把握

講到國際科技人才的吸引,過去幾十年最大的黑洞大概就是矽谷了,不僅形成了產業聚落,也讓美國在電子計算的學術研究扎下深厚基礎。但是自從上了一個保護(ㄅㄞ ㄖㄣ)主義的川普後,不管是對H-1B、EB1B、綠卡抽籤減半,甚或最近引起眾怒的零容忍政策,都是把人才往外推的政策。

而且問題不只是政府政策,更嚴重的是,川普帶起的反移民社會風氣。過去這些反移民的美國人也許原本就存在,但是現在川普鼓舞了他們更勇於在檯面上表達,不管是講出美國優先、白人優先、還是移民滾回家,都讓仇恨移民的訊息與教育開始。人也許不是本善,但是種族仇恨肯定是教育出來的。

過去,美國(尤其是矽谷)幾乎是優秀科技人才的唯一選擇,但是有了川普的美國,會讓中國與其他也成為值得考慮的目的地。不管是中國、歐洲、甚至是台灣,只要讓頂尖的AI人才有舞台、有高薪、不會因為簽證問題把你送回家,然後把你的孩子拘留在鐵皮屋倉庫。過去在人才吸引這點上,過去美國(其實就是矽谷)遙遙領先所有國家,也許有一個光年,現在差距也許剩下幾年,甚至其他國家也將有機會追上美國。

在人才政策上,就跟中華男籃一樣,在AI領域的發展,台灣不只沒有本錢流失人才,更應該張開雙臂努力歡迎,甚至應該腳勤的走遍世界吸引人才來到台灣發展。這不只需要產業的努力,更需要法令與政策的共同推進。唯有開放的人才政策,AI的世界盃才有機會。

數據環境:中國具備友善數據環境

在數據的環境上,我們不得不說中國是得天獨厚。只要企業願意接受「監管」,政府對其收集消費者各樣數據的規範是相對寬鬆的,甚至消費者對於自身個資、隱私權與其他國家相比也相對「寬容」與「不在意」。比起歐美企業面對嚴格的GDPR,中國的數據環境,我想可以算是友善吧!

但是中國的數據環境是否就無敵了呢?我想不同領域還是有些差異。畢竟數據也不是有海量(Volume)和更新快(Velocity)就可以完勝了,更需要具備的是真實性(Veracity)與多樣性(Variety)。

例如,在影像辨識領域中的人臉辨識部分,中國這幾年廣泛布建了無數的監視器,在企業與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早就已經超英趕美了;在自動駕駛領域,除了影像辨識與車輛控制外,另外一個重大的課題就是「Driving Policy」。

筆者曾經在台灣、日本有超過一年以上的駕駛經驗,台灣駕駛的「Driving Policy」多樣性 (a.k.a.三寶多樣性)是遙遙領先日本的,如果在台灣收集路況肯定會比日本市場好。若以美國與中國比較,筆者僅在這兩個國家有過短暫的旅行性質駕駛經驗,不過在短短旅程中,已經能感受到中國駕駛環境在道路與「Driving Policy」的多樣性。在駕駛影像取得容易度以及多樣性上,中國的數據環境都優於美國,所以,請容許筆者大膽預測中國在自動駕駛領域,將有機會急起直追。

數據環境,台灣基本上也屬於非中國這個區塊,基本上也是遵循GDPR。

就筆者所知,若談及醫療數據的正確與完整性,台灣的健保系統是個非常重要而且獨特的資產,其所具備的巨量、正確與時時更新且完整的資訊。同時台灣醫療產業在醫術、醫療服務等面向,不管是在亞洲或者全球都算的上是相當頂尖。在具有醫療數據、醫療產業專業、資工、電機等領域的優勢,在醫療數據去識別化的基礎下,政府不僅應該開放甚至應該鼓勵醫療+AI的產業發展。

科技巨獸:FAAMG獨步中國以外市場,BAT寡占中國

過去要成為dot.com的獨角獸,初期不需要鉅額的資本;但是到了AI領域,資本可是重要因素,沒有資本就沒有團隊、沒有運算設備。即使募集了期初資本,沒有海量數據,依舊是沒戲。因此,AI的發展,至少在「目前」的環境中,擁有同時具備資本與數據的科技巨擘,看起來是相當具有優勢的。

那麼,誰同時有資本又有海量數據呢? 請遙望現在的科技業巨擘「FAAMG+BAT」,也就是:美國的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及Google,中國的Baidu、Alibaba與Tencent。這些巨擘們,不僅擁有今日的巨額現金,更具備了明日的海量資本(Data)。在這部分的比較上,中美各自有著巨擘,這些巨擘們在不同市場與不同領域中,也各有擅長,要說美國是否領先中國5年,恐怕很難說得準。我想必較客觀的講法是,BAT寡占了中國市場,中國以外則是FAAMG的世界。

但一個國家擁有產業巨擘,是絕對優勢嗎?筆者刻意提出在「目前」環境,有著巨擘作為領頭羊,對於中美兩國是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會是永遠的優勢嗎,老實說也說不準。但至少目前在美國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認為寡占的巨擘恐會影響新創企業的蓬勃發展,甚至認為由於數據的寡佔,未來矽谷新創恐怕很難再有dot.com世代蓬勃與多樣發展的契機?

先不管寡占,沒有科技巨擘的國家在AI領域的發展,就只能閃到一旁去玩沙了嗎?倒也不一定!在此舉幾個例子,德國強大的中小企業目前正努力的轉型至工業4.0(a.k.a 智能製造),其中就牽涉到:網路通訊、雲計算、物聯網、與Big Data相關技術,智能製造其實就是工業製造+AI。另外,再舉個Softbank例子,Softbank在2016年併購了ARM。而Softbank併購ARM,可不僅只是基於晶片需求,併購之後ARM更是在物聯網的SaaS大舉擴張人力與服務。而當Softbank藉著ARM切入更底層物聯網裝置的管理,就有機會藉著物聯網+AI,產生的新服務甚或新商業模式。

最後回到台灣,過去科技業的發展,讓台灣有著強大的ODM/OEM設計與生產供應鏈。讓台灣不管在POC或者MVP階段,都有機會可以更快取得資源去實踐與實現。但如同在這個段落一開始說明的,AI的發展是國家等級的競爭,不僅需要產業界攜手合作打群架,更需要政府在人才政策、數據法規環境、新創沙盒等面向,有著先做再改的觀念,不能等更不能怕做錯。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