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芯失寵,超微牽手台積電,全球半導體版圖將有哪些大洗牌?
格芯失寵,超微牽手台積電,全球半導體版圖將有哪些大洗牌?

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FOUNDRIES)宣布,將暫停開發七奈米技術,要把資源用於改善和擴充現有十二與十四奈米技術,強化製程及差異化提振獲利能力。緊跟著格芯的大動作,全球第二大微處理器廠美商超微公司(AMD)也表示,所有七奈米產品包含伺服器處理器與繪圖晶片,都將交由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代工。

這兩則全球半導體業的大新聞,同時間讓超微及台積電兩家美、台掛牌的半導體上市公司,股價大幅飆漲,其中超微盤中漲至27美元,創下2006年以來的新高價,台積電盤中則攻上歷史新天價268元,市值接近新台幣七兆元。

為什麼格芯不繼續投資?為何超微將訂單交給台積電?而超微與格芯過去的緊密關係,未來會如何演變?超微的新動作又將如何牽動與英特爾及輝達( nVidia)兩家大廠的競爭關係?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究的議題,讓我為各位仔細拆解分析一下。

除了燒錢,最關鍵核心在技術能耐

首先,格芯不再投資七奈米高階製程,顯然是產業進入障礙愈來愈高,不論從投資金額、製造良率、人才、研發等,格芯都已無力繼續投資,宣布放棄有跡可循。

以投資金額來看,根據台積電資料,預計七奈米製程技術的投資額將超過五千億元,至於未來在五奈米與三奈米又要分別砸下七千億及八千億元,這種天文數字的投資額,全世界只剩台積電、三星或英特爾等極少數公司才有能力做。格芯雖然擁有中東阿布達比與杜拜等有錢大股東,但以一家私人未上市公司的型態,面對這種永無止境的燒錢遊戲,金山銀山也支撐不了。

除了燒錢,其實最關鍵核心在技術能耐。半導體製程技術不斷推進到十奈米以下,線寬愈來愈小,良率愈來愈低,已快接近物理的極限,對企業研發與製造的考驗嚴苛,尤其是生產良率的學習曲線愈拉愈長,不僅讓格芯無法及時交貨給客戶,讓客戶產品失去競爭力,鉅額投資長期看不到獲利回報,也逼著格芯回頭固守舊製程,放棄根本沒能力做的高階製程。

其實,晶圓代工產業早已是台積電一家獨強,二線廠除了格芯打退堂鼓,聯電早在一年前就宣布不再投資先進製程,至於中芯還在努力提升28奈米製程良率,差距更大,能夠在高階技術與台積電較勁的,僅剩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三星。

因此,超微為何宣布將七奈米訂單交給台積電?答案就非常清楚了,因為能夠做到七奈米良率穩定的晶圓代工公司,就僅剩台積電、三星兩家,而台積電在微處理器、繪圖晶片又有世界一流的客戶基礎與技術累積,加上投資規模與產能擴充都更能提供保證,因此讓台積電成為超微攜手合作的不二人選。

格芯初期的快速成長,也曾給台積電帶來壓力

值得探討的是,其實超微與格芯有很緊密的關係,事實上,格芯根本就是超微的親生兒子。2009年,超微將原本內部的晶圓製造廠獨立出來成為格芯,並取得阿布達比及杜拜的大筆投資,隔年再合併新加坡特許半導體,2011年,超微將僅剩的持股全部出清。2014年,格芯又收購IBM公司的晶圓製造業務,2016年起又在大陸的重慶、成都宣布多項十二吋廠投資合作案。去年中,格芯甚至還與三星、IBM宣布已共同研發出五奈米製程技術,聲勢確實很嚇人。

格芯初期的快速成長,也曾給台積電帶來壓力。讀者若還有印象的話,2009年是許多產業轉折很關鍵的一年,當年是金融海嘯最慘烈的時刻,台積電也面臨客戶訂單大幅萎縮、總執行長蔡力行裁員的危機,幾乎同時間格芯成立,加上三星也宣布切入晶圓代工,兩大強敵虎視眈眈要搶攻台積電的大餅。

後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迅速地將蔡力行換掉,於當年六月重新回任CEO,並找回已退休的蔣尚義負責研發重任,還將2010年資本支出上調一倍至59億美元,大幅擴充28奈米製程產能。當時全球都還處於金融海嘯肅殺的氛圍中,台積電的大動作讓市場相當意外,沒想到,一○年全球景氣勁揚,半導體業出現歷來最大的三一.八%成長,張忠謀前瞻的擴廠決策,正好趕上這波大成長,一舉取得全球28奈米的八成市場,打出漂亮的一仗。

台積電在晶圓代工的成功,不僅成為許多無晶圓廠IC設計業者如輝達、高通與聯發科的合作首選,更讓許多擁有內部晶圓廠的半導體整合元件製造廠(IDM),甘脆放棄自己蓋廠的計畫,全部交由台積電生產,超微就是這個大趨勢中,一個最新的例子。

超微與英特爾及輝達的競賽

早年超微創立時,與英特爾激烈對抗,從設計到製造都自己做,超微創辦人桑德士還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有晶圓廠的才是真男人」。如今,超微在2009年獨立出格芯,2011年不再持股格芯,變成一家純IC設計公司,但仍有很多代工訂單仰賴格芯,現在更進一步與格芯完全切割,訂單都交給台積電,而主導人是超微台裔美籍執行長蘇姿豐(Lisa Su),也驗證了時代真的不同了,就算沒有晶圓廠,女人也能獨立當家、撐起一片天。

超微擺脫格芯製造實力落後的問題,務實地將訂單外包給世界最強的台積電,勢必牽動全球微處理器及繪圖晶片的版圖挪移,接下來,超微與英特爾及輝達的競賽,將是最有看頭的產業焦點。

其實,過去超微仰賴格芯生產時,一方面本身在設計能力上就落後,加上格芯製程技術又不夠強,兩者都是影響超微競爭力的原因,但如今超微和輝達同步採用台積電最強製程,未來雙方在繪圖晶片的競爭,就不再是輝達一支獨秀的局面。

輝達受到超微的刺激,不僅今年八月下旬趕緊宣布推出Turing新晶片,預計明後年在台積電的七奈米下單也會加速成長,絕對不讓超微越雷池一步。

至於超微與英特爾的競爭,製程技術更是核心問題。事實上,號稱美國最強半導體公司英特爾,也早就出現製程技術嚴重落後的窘境,原本預計去年要量產的十奈米,一直到現在都還無法順利產生,恐怕時間點還要延至明年,雖然英特爾的十奈米號稱與台積電、三星的七奈米相當,但對於目前主力製程技術仍停留在14奈米的英特爾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致命傷。

其實,最近幾年超微在微處理器的設計能力明顯加強,去年推出名為Epyc的新伺服器晶片,對幾乎是獨占97%市場的英特爾帶來沈重壓力。今年六月去職的前英特爾執行長科在奇就曾坦誠,英特爾因為製程落後,恐怕得讓出15%至20%的市場給對手,未來超微與台積電的聯手出擊,也將是一個精彩可期的產業大洗牌。

根據德意志銀行的預估,超微在台積電的下單,從今年第四季起開始出貨,明後年數量將明顯增加,預估今、明及後年,超微的訂單將占台積電全部營收的1%至2%、4%至5%及8%到10%,單一家公司占台積電近一成營業額,這絕對是台積電的大利多。至於輝達預計也會加碼下單,再加上蘋果目前iPhone晶片A10及A11訂單全部下給台積電,預料台積電在十奈米與七奈米的高階製程競賽中,將是大獲全勝、贏家通吃的局面。

台積電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對於後無追兵的台積電來說,目前僅剩下三星或半個英特爾可以給予威脅,但話說回來,與其說台積電沒有敵人,倒不如說台積電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當企業走到世界領先群時,前面已沒有企業可以追趕模仿,所有的決策、標準都走在世界之先,往往也是最需要嚴格考驗自己的時候。

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八月間台積電發生北中南機台嚴重大當機,一個中毒導致全部生產線停擺,這是重大的管理漏洞,也是對剛接班的管理團隊一大警訊,儘管事件已平息,又有格芯與超微大利多,但台積電能否維持霸主地位,恐怕也不是完全沒有懸念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台積電 #AMD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