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科技四騎士,Google、Facebook、Amazon、蘋果的「偷拐搶騙」起家故事
地表最強科技四騎士,Google、Facebook、Amazon、蘋果的「偷拐搶騙」起家故事

本文摘自《四騎士主宰的未來》,天下雜誌出版

四騎士當然不是一開始就稱霸全球的大鯊魚,它們從點子起家,也是某個人在車庫或宿舍想出的點子。從後見之明來看,四騎士走的路理所當然,甚至是命中註定,然而其實一路上永遠得隨機應變。從車庫白手起家的新貴成為勢力龐大、財力雄厚的大公司後,看起來已經不太像當年的自己,尤其是在企業公關部門重寫創業神話之後。不論創始人如何努力保持當初創業的年輕朝氣,這樣的轉變不可避免。

不過,這種轉變不可避免的原因,除了市場永遠在變動,企業一定得跟著適者生存,也是因為年輕公司一無所有,就算偷拐搶騙,也拿它們沒辦法,有信譽、有市場、有資產要保護的公司則綁手綁腳。更別提美國司法部抓大魚,放小魚。歷史是由勝利者寫下的,「受到啟發」與「以他人為標竿」取代了其他不好聽的字眼。

騙術1:偷到手後牢牢保護

厲害公司通常靠著某種謊言或竊取IP,快速累積價值,將規模擴大至先前無法想像的程度。四騎士也一樣,大多巧妙地騙其他公司或政府補助或移轉價值,把力量大幅挪到自己身上(各位可以等著看,特斯拉接下來幾年將大力遊說政府補助太陽能與電動車)。然而,它們自己壯大成騎士後,突然間就對這種行為感到深惡痛絕,要求保護自身利益。

科技史上最著名的「偷竊」,可能是Apple的起家故事。賈伯斯讓全錄未曾實現的滑鼠驅動與圖形化桌面理念,化身為改變產業的麥金塔電腦。

以過度簡化的方式說,Apple只是靠更好的「行銷」,運用他人開發的創新。然而重點不是年輕公司光靠「用偷的」,就能成為大企業,還要有辦法慧眼識英雄,自別人無法擷取價值的地方創造出價值,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甘休。

騙術2:不是偷,只是借

四騎士的另一招騙術是借用你的資訊,然後再回頭賣給你。Google就是一個好例子。

Google的創業基礎是對於網路架構與搜尋本質的數學認識,然而Google能成為騎士的原因是幾位創始人(與施密特)知道,他們可以一手免費提供資訊,一手又靠資訊賺大錢。當時擔任Google高階主管的梅麗莎.梅爾在國會上告訴一群白人中老年男性為主的議員,報章雜誌天生有義務讓數據可以被抓取、分割、查詢與搜尋⋯⋯一切由Google執行。梅爾說,Google News提供的報導,「不受政治觀點或意識形態左右。同一則新聞,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從各種觀點出發的版本。」梅爾暗示Google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園地,美國將可保住創新DNA,還讓貧窮的孩子能仰賴Google完成讀書報告。

Google「寶貴的免費服務」快速挖空美國媒體的廣告地基,讓所有營收都跑到Google手中。

梅爾要國會不用怕,雖然不是免費的,Google也提供廣告方面的寶貴服務。愈來愈倚靠Google提供流量的報刊發行者,可以加入Google Ad-Sense,Google Ad-Sense將「協助發行者靠自家內容產生營收」。

當然,實情卻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資訊已經因為能瞬間判斷出我們的「政治觀點與意識形態」的演算法而兩極化。Google吸光資訊,蒐集我們的身家背景與個人習慣,集中這個世界的資訊,接著開啟演算法加以篩選,帶給我們更多「寶貴的免費服務」。

Facebook和Google都在2010年代初期表示,部門與部門之間,不會彼此分享資訊(例如Facebook不會和Instagram分享,Google、Gmail、YouTbe、DoubleClick彼此不互通),然而兩家公司都說謊,並悄悄改變隱私權政策。用戶如果不希望自己在網路上做的事,和自己的所在地與搜尋被交叉比對,需要特別提出申請。沒有證據能證明,Facebook和Google除了把相關數據用在優化鎖定外,還有其他意圖,然而在數位行銷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的隱私權破壞與「關聯性」密不可分。不過目前為止,消費者與廣告商用行動投票,為了關聯性,願意付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代價。

詐術3:資訊的價碼

資訊和我們一樣,希望自己迷人、獨特、拿到很多錢——非常非常多錢。

Facebook同樣也利用資訊取得成本愈來愈低、資訊價值卻一直很高的矛盾,比Google還會借力使力,讓使用者自行創造內容,接著把內容賣給廣告商,好向創造內容的使用者打廣告。Facebook並未「偷走」我們孩子的照片,也沒「偷走」我們發的政治牢騷,但Facebook利用一般人無法取得的科技與創新,從中賺得數十億美元,做到世界級的「借用」。

Facebook還靠著第二個謊言打造根基。Facebook的銷售代表大軍在早期會議上,向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品牌,重複成千上萬次相同的說法:「打造出大社群,你們將擁有那些社群。」數百個品牌因此投資數億在Facebook身上,打造出由Facebook主持的品牌社群,接著又鼓勵消費者替品牌「按讚」,免費替Facebook大打廣告。然而,品牌幫自己蓋好昂貴房子、準備搬進去時,Facebook大喊:「開玩笑的,那些粉絲其實不是你們的,你們得租用。」品牌內容的自然觸及率(organic reach,品牌貼文出現在粉絲動態的百分比)驟然下跌百分之百,只剩個位數。好了,這下子如果品牌想觸及自己的社群,就必須在Facebook上打廣告,也就是要付錢給Facebook。這就好像你蓋好一棟房子,一切即將完工,然後縣政府稽察員突然上門,把你的鎖換掉,告訴你:「這棟房子你得跟我們租。」

一堆大公司還以為自己會是Facebook房東,結果只是租客。Nike付錢給Facebook建立自己的社群,結果Nike不到2%的貼文會觸及那個社群。唯一的改善辦法就是在Facebook上打廣告。如果不想就算了,可以去找別人沒關係。去啊,去跟另一個在全球有20億成員的社群網站哭訴⋯⋯噢,等等。這就像跟長得比自己好看的人約會一樣,品牌抱怨歸抱怨,依舊乖乖留下來做牛做馬。

報紙依舊感覺是自己碰上偶然發生的未來,然而事實上它們被Google狠狠耍了,而報紙沒被Google騙的時候,又自己錯失許多機會,輕鬆就能買下eBay時沒買,Craigslist還是新創公司時沒搶著收購。此外,報社把自己最頂尖的人才留在平面部門,沒讓他們朝網路發展。一切的一切都種下日後的苦果。當年網路機會出現在眼前時,報社要是做對決定,不用多,做對五成就好,今日很多不至於淪落到關門大吉。

除了Google,其他三騎士也矇騙自己的受害者。品牌積極把錢投入Facebook社群,建好後才發現社群不屬於自己。賣家認為Amazon平台將提供新型客源,迅速買單,結果發現自己得和Amazon競爭。連全錄當年都以為,讓賈伯斯參觀一下「全錄脫下和服後的風光」,就能得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全球最熱門科技公司的10萬股份)。大家受害可說都是自找的。

朝氣蓬勃的騎士永遠願意以保守派對手做不到的方式進入市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