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F1的啟示
上海F1的啟示
2004.10.01 |

今年9月26日,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首度在中國舉行。早在兩個月前,上海媒體圈已開始對F1展開各種宣傳報導,從電視、廣播、雜誌、報紙和戶外看板等,真可謂鋪天蓋地。
在這之前,我並不看好這項比賽在中國有任何機會,因為有關F1的比賽介紹,平常在中國很難見到,我認為能清楚分辨法拉利、威廉斯和麥拉倫車隊的,在中國可能不到1萬人,更別說有人能說明白從洗拿到舒馬克的賽車手風格差異。還有,中國觀眾唸起來都不說F-One,而是F-1(沒錯,就是阿拉伯數字的1,F-1,實在老土到不行)。

**F1是商業關係的促進平台

**
但是,我錯了,而且大錯特錯。這項在上海郊區嘉定舉行的賽車,從9月24日練習賽開始,到9月25日的排名賽,再到9月26日的正式比賽,前往觀賽的民眾一天比一天多,氣氛狂熱到幾乎忘了9月19日江澤民才剛交出軍委主席,整個國家才剛經歷一番政權結構調整。
Who cares?管他誰是軍委主席,只要給我F1(記住,是阿拉伯數字的1,你唸F-One就知道你是境外來的)就好,這是許多中國車迷的心情。過去一年,我認識好多位上海朋友,平常坐公交車擠地鐵就是捨不得搭出租車,但是居然在9月26日當天起個大早,到8萬人體育館門口排長龍坐長途巴士,經過一個小時到賽場附近,再步行40分鐘進賽場,花350塊人民幣買一張只能坐在草皮上觀賽的票(可能得向美國NASA借哈伯望遠鏡才能看到跑道和車子,有座位的票都要上千甚至上萬人民幣)。
你以為他們真對現場比噴射飛機還吵的呼嘯聲有興趣,還是關心比賽結果誰跑第幾名?都錯了,F1是個國際時尚活動,而且是個完美的商業關係促進平台,而正是中國目前所缺少的。不管是中國人想認識其他中國人,中國人想認識在中國的外國人,外國人想認識中國人,外國人想認識在中國的外國人,F1都提供了機會。
我在9月22日從台北出發到北京,參加在北京的一項活動,那天在從台北到香港的飛機上,照例碰到幾位台商,一聊之後發現他們都要去看F1,而且都是招待客戶一起去。到了北京,我聯絡了幾位在當地工作的台灣朋友,結果他們不是在上海,就是準備前往上海,原因都和F1有關。
等我在兩天後到了上海,才發現所有飯店爆滿,而且價格都比平常上漲150-200%不等,入夜後餐廳和酒吧到處是人,據說一下子擁進近30萬遊客,浦東機場也成為眾多富豪私人飛機的停機坪,停了近20架。

**F1是商業交易的潤滑機制

**
做生意談訂單不是一翻兩瞪眼的事,過程當中需要很多潤滑,比方活動、組織和人脈等。在中國目前全民皆商的情況下,對於促成商業交易的潤滑,需求非常大。第一家麥當勞在北京開店時,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當時不少大老闆坐著賓士或寶馬車到麥當勞門口,司機把車開去停,老闆一身西裝走進麥當勞,邊吃薯條邊喝奶昔和客戶談生意,在當時這叫時尚。
時移事往,麥當勞不再是談生意的地方,北京多了很多昂貴的餐廳和咖啡店,內容和服務雖一般,但收費可是接軌國際,業者抓緊了許多外地進京談生意的人,要招待客戶卻不知道門路,乾脆都訂最貴的地方,反正不會失禮。諷刺北京這種現象的電影《大腕》中有段對白很生動:「什麼叫成功人士?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這種文化從北京輻射到中國各地,F1是最新產物。一張F1貴賓區的票動輒上萬人民幣,卻是最早賣光,來買票的人心裡打什麼主意,我不說你也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買票的主人和接受招待的客人,是因為這張售價高昂的票而產生互動,這才是真正的生意所在,誰想看舒馬克和他那台紅車子?
也因此,光怪陸離的事竟變得順理成章。賽場觀眾台可容納100人的包廂,3天要價150萬美金(沒寫錯,不是人民幣),早早就租出去;賽場一個賣紀念品的攤位(賽車都看了,送件T-恤或帽子給客戶總要吧,一件T-恤要600人民幣),3天租金7萬美金,也是承租一空,若不是親眼所見,可能誤認中國早已是國民所得超過2萬美金的強國。

**F1是增進觀光收入的推手

**
正因為中國缺少商業機制的潤滑,所以在中國做生意的隱藏成本其實非常高。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招待客戶去看F1,你能不跟進嗎?或者,你不招待看F1,那用什麼拉攏客戶呢?不過,反過來說,這也是機會所在。在中國,任何有助提供商業潤滑,降低做生意的隱藏成本的事,就有可能是一門新生意。
舉例來說,中國有一單位在今年6月邀請傑克.威爾許到中國做4場演講,每一場除賣入場券之外,還出售與威爾許一起用餐的票,甚至威爾許到上海包船遊外灘時,船上還有40多個座位也高價出售,而且全部賣完。
我本來覺得奇怪,中國這些經理人怎麼都變成追星族了,後來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這些人花大錢買票並不是要吸收什麼管理精華,而是爭取任何能和威爾許合照的機會,這張照片拿回去放大擺在公司,客戶一來,就等於証明自己的身份,也降低說服客戶所花的時間。
無怪乎,有本事的生意人桌上擺著與國家主席或總理的合影,本事差一點的就放當地市長或政協委員的合照。在中國,一堆打著邀請到知名人士(官員、學者、業者、文藝界等)出席的場合,不管開價多高,票通常都能賣完。
台灣也曾經流行擺著與總統或官員的合影在桌上,近些年隨著各種扶輪社、獅子會、工協會、慈善團體讀書會等團體的發展,以及各種俱樂部和高爾夫球隊的成立,使得人脈和人脈間有各種交流機會,商業潤滑機制大增,有沒有與總統合照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也因此,台灣沒有F1賽車,也不那麼令人沮喪,雖然台灣的F1行家絕對比中國多很多。不過,看著那麼多老外和遊客擠到上海,害我吃飯和泡吧都得排隊,而上海市政府和店家開心地在背後數錢,我也不禁要感嘆:「台灣沒有F1,起碼也可有古根漢吧,想想看,那是多少觀光收入呀!」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