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為什麼這兩年所謂的系統晶片(SoC,System on Chip)成為台灣IC設計產業的重要議題?這反應出來哪些產業發展的趨勢?
A:系統晶片已經是一種IC設計必然的技術趨勢,整個硬體的系統都放在一顆或是少數顆晶片上,由於產品越來越強調體積小、耗電量低,將不同功能的晶片整合在一起,晶片數量從三顆變兩顆、兩顆變一顆,降低產品的耗電量,也能有效的將晶片放入日益輕薄短小的產品,無論在哪個領域上,都會是所有電子產品需要的技術。
Q:將不同功能的晶片整合在一起,對台灣許多規模較小、專精特定領域的IC設計廠商來說,似乎沒有那麼容易?
A:IC設計本身就是一個整合的技術,從最早電晶體的整合,一直到現在邏輯、記憶體、微處理器等元件的整合,馬上就要面臨到加入RF(射頻)元件的整合,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面,整合對IC設計廠商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整合所要求的能力,不外乎做得快、成本低、市場能接受三項,對台灣廠商來說,在上下游的產業分工模式中,找出自己的定位,創造出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能否扮演「定義產品」的角色?
**
Q:台灣在系統晶片的發展上,有哪些領域是做得比較好的?
A:我大致先定義一下你所謂整合得好的意思,我覺得是整合出來的產品複雜度高,相對就提高了競爭的門檻,從這角度來看,過去幾年台灣在晶片組(Chipset)的整合非常成功,已經把3D繪圖的功能整合進來了,各式各樣的繪圖介面都進來了,這是難度算高的整合,此外,包括數位相機的單晶片、光儲存的光碟機晶片等幾個應用上,台灣都有不錯的整合成果,難度也都非常高,一旦具有這些整合能力的廠商,就隨著累積出更高的競爭優勢,別人比較無法超越。
Q:一般人對台灣IC設計產業普遍的看法,是絕大多數的廠商都在做「一窩蜂」的產品,但真正賺到錢的廠商很少,有什麼改變之道?
A:嚴格來說,這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過程。台灣過去在「定義產品」的經驗並不多,就是廠商把產品開發出來後,跑在最前面扮演開拓市場的角色,這樣的經驗與機會台灣過去並不多,普遍來說都是在玩舊的、同業已經在做的市場,台灣通常是等到市場商機出現後,才開始努力切入,在市場掌握度上做得不是太好。
當然,這也跟這幾年科技產業缺乏殺手級應用有很大的關係,要找到成長和規模都夠的產品市場,這幾年並不容易。但這幾年台灣其實一直都在準備,等待下一次潮流的出現,看能不能扮演起「定義產品」的角色,我覺得台灣未來的機會不小。
台灣過去在歐美的市場中,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與認知都不足,自然會處於落後的角色,但有趣的是,歐美的廠商反而認為台灣的模式很成功,看到市場商機浮現後,快速切入的「快老二」做法,過去為台灣創造了不少成功的故事,但這套做法會越來越辛苦,因為市場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越來越呈現少樣多量的趨勢,還是得要讓自己跑到前面,由自己創造出新的市場,加強對市場掌握、產品定義的能力,這是台灣IC設計產業非常重要的努力空間。
**數位電視和手持產品是未來的機會?
**
Q:台灣要如何去定義、進而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產品與市場?
A:除了之前提到的整合能力之外,我認為另一個關鍵則在關鍵元件的掌握,這些關鍵元件包括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射頻、類比IC等。對IC設計廠商來說,掌握這些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十分重要,一旦掌握關鍵元件後,設計的空間就大了,若是用別人的關鍵元件,相對的設計架構就得要用別人的,若掌握住了,在產品設計的效能、性能、成本上,自主的空間就大了,能更快針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將產品推到市場上去。
掌握關鍵元件以及設計技術是平常就要努力準備好的,一旦市場商機出現,很快就能推出產品推出商機,關鍵元件和設計技術就是基本的功,如何把幾個關鍵元件整合,做得更快、更便宜,這都是關鍵。以DSP為例,台灣現在還是以中階產品為主,像MP3之類的聲音處理,高階的影象處理方面還是比較少,在關鍵元件的開發,一定是要長期經營投入的,台灣要走入系統晶片,DSP絕對是個要自我掌控的部分,很多國家也正在積極發展,當然現在台灣發展DSP,不可能一夕之間就和TI(德州儀器,全球最大的DSP廠商)並駕齊驅,但要迎頭趕上,先擠進領先的族群,落後一點沒有關係,能擠進領先族群的廠商,就有機會,就像長跑一樣,跑在領先的族群才有攝影機拍到的機會。
Q:就你的觀察,有哪些領域是台灣未來比較有機會的?
A:我個人認為數位電視、手持或電子通訊影音產品,會是台灣IC設計產業下一個好機會。但有些關鍵元件台灣現在還不足,但我相信透過更多功能整合的能力,台灣會有很大的機會,因為這兩塊市場的量夠大,手機汰舊換新的速度又很快,非常適合以速度取勝的台灣廠商。
任建葳小檔案
現職:工研院系統晶片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