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國際化回歸務實路線
中國企業國際化回歸務實路線
2004.09.15 | 科技

為搶占國際彩電市場,中國家電大廠TCL去年以高昂的代價,與法國湯姆遜合資成立新公司,一度在中國產業界引起高度的矚目;TCL總裁李東生更被形容為「國內資本運作、國際產業整合的雙料級教父」。然而,就在風光餘溫猶存之際,今年9月初竟傳出巨額財務危機,著實對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進軍國際的手筆愈來愈大,即使傳出捷報的企業仍不成正比,不過在「走出去」戰略蔚為風潮下,新興的家電與通信產業界,都隨著一股強烈的國際化潮流勇往直前。
就以被大陸媒體吹捧為中國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海爾來說,挾其上市效應,以及國內銀行融資源源不斷的挹注,國際化的腳步走來相當堅決。這家總部設於青島的家電企業,投資的範圍快速向全球延伸,包括菲律賓、伊朗、美國等13個國家都設有工廠,企圖及早達成「世界第三大家電製造商」的目標。

**走出去
品牌國際化路途坎坷

**
在中國,家電產業界主流的觀點認為,作為家電大國的中國,應該有能力培養進軍海外的公司,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市場日趨飽和下,前往國外發展的大陸家電企業確實多如過江之鯽。 不過實際情況是,不少知名的大陸企業撒下大把資金後,仍陷入苦戰,一些公司甚至已悄悄收兵返國。
去年TCL就與湯姆遜(THONSON)建立了合資公司,企圖藉由外商品牌,把TCL的勢力打進歐美市場。不過當這個消息宣布後,大陸資本市場卻不捧場,TCL的股價應聲下跌。TCL雖然在合資企業中掌握了控股權,不過在美國用RCA,歐盟則是THONSON,TCL的角色仍是代工重於品牌經營。
結果,九月初,TCL終於爆發資金危機,短期負債高達26億人民幣。TCL發生資金缺口,主要是低估合併國外企業的風險,尤其是許多被中國企業併購的海外公司,都是經營不善、負債累累的企業,經營的難度都不是還缺乏國際營運經驗的中國企業可以勝任的。
除了TCL外,許多中國企業都同樣走上這條國際化的坎坷路,縱使目前被認為營運狀況較好的青島海信,儘管在南非市場已小有成就,但這家國有企業與國外知名家電廠商相比,規模還很小,知名度也不夠。在海外市場上,中國家電企業只能從中低端做起,就是海信也不具備以自有品牌衝擊歐美主要市場的能力。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贏了面子,輸了裡子者居多,主要是一方面中國缺少國際行銷人才,另外中國集團企業的組成,近年來流行組建大型公司,企業整體規模雖大,但都是由多個中小型公司拼湊而成,缺乏在單項產品上占龍頭地位的集團。北京業界認為,中國家電巨頭在一片國際化的合資狂潮中,已面臨資金、品牌、管理,以及國際運籌整合的許多陷阱。

**新出路
引進國際資本跨向國際化

**
TCL大手筆海外購併的手法失利後,今年廣東美的電器則反其道而行,以出讓空調事業二成股份的方式,引進全球知名的東芝開利的資金;美的電器經由引進國際資本,跨向國際化。
美的電器在與東芝開利合資後,未來東芝行銷全球的冷氣機,將逐步移轉到美的空調在中國的四個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東芝開利作為股東,除參與合資公司的經營決策,並將派遣部分人員進入美的空調的技術與製造部門,以提高研發和產品品質。
看來,在TCL財大氣粗的國際化模式失利後,美的電器這種以中國生產優勢結合國外品牌的合作模式,未來還會逐漸由家電業擴大到手機、電腦等產業,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新嚐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