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員工當球員管,華碩調薪背後靈感來自Netflix
把員工當球員管,華碩調薪背後靈感來自Netflix

全球影音串流霸主Netflix目前市值高達1332億元,但最初只是一家DVD銷售及租賃商,還有百事達橫擋在前,然而憑藉團隊合作,10年前跨足線上影音搖身一變成今日影音業巨頭,其創新管理哲學更成矽谷經典,台灣品牌大廠華碩也宣布援引Netflix球隊管理哲學,提高員工薪資水準5到6%,落實淘汰制,要拚一個致勝團隊。

矽谷一向是新創園地,Netflix的人才管理術更獨創一絕,把企業經營類比為職業球隊,「公司不是家庭而是球隊」、「公司本來就應該不斷找進會幫球隊打勝仗的隊員,並且不斷淘汰現在不適合這支球隊的成員!」,這些經典語不僅凸顯Netflix對員工價值的看法,其「有薪假無上限」、「報銷無上限」的制度,更出奇制勝的在矽谷這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COO支持,找尋最適合球員

而5日華碩宣布啟動雙軌調薪方案,最初靈感,就是源自於這個矽谷創新企業,期望藉由提高員工福利,聚集精英,達逆轉勝的目標,同時據了解,最支持該政策的就是今年初新加入的營運長趙允明,他長期有英特爾歷練,對人才管理觀念新穎。

英特爾
華碩新營運長趙允明來自英特爾,外商歷練讓他對人才的聘用靈活度高。
圖/ shutterstock

由於科技業處於變動中,把公司團隊成員視為球員,以經營球隊心態管理員工,對適合的人才就能運用更高薪酬挖角或延攬,以適合公司需求。這聽起來很合理,在台灣可望是創舉,不過台灣企業一向對人才釋出有所顧忌。

球隊的人才管理概念就是,各球員在團隊中各司其職,一旦出缺某功能球員,公司應該去市場上找尋最適合的人才遞補,而才能重複的球員即使表現優異,也得釋出,動態維持球隊最高戰力。

換言之,傳統管理概念是企業要幫員工找生涯規劃方向,然而Netflix認為職涯規劃是員工自己該負責,在每個階段找到自己對的位置,並主動補充所需專業知識,而非靠公司訓練,同時最高信念是:最好的員工應該給予最好的待遇,並同時無限地給予「信任」與「責任」。

對於華碩的做法,業者認為,過去台灣科技業的人事管理源自於工廠製造業時代,有固定的上下班與工時制度,但隨現在科技數位工具發達,隨時都能聯繫處理工作,賦予員工更多信任與權限為公司加值做決策,確實可以讓員工發揮最大效益,華碩新制若能配合管理制度改革,或許有更多期待空間。

提高本薪,留才攬才主打新世代管理

華碩因應延續2017年改組後的第二波小規模組織調整,今年度調薪時間從9月5日延期2個月才宣布,11月5日宣布兩項調薪專案措施,包括員工薪水結構調整及年度特別調薪,白話的說,新制式華碩員工年薪比過去增5到6%,但內容成分上提高固定薪資,降低分紅比例,績效好的員工一整包薪水增幅甚至超過10%。

沈振來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推動新薪酬制度,期望以管理職業球隊的觀念打出勝利組合。

華碩發言系統表示,兩項方案共同執行後,預期員工的薪資結構,將能符合或優於產業平均水準。根據調查,舉例而言,未來主管分紅占年薪比例將不超過25%,員工分紅占比不超過15%,固定本薪占比拉高,對於員工勞退投保、退休金提撥有利,甚至若被資遣,資遣金也會提升。

今年華碩營運仍為逆風谷底,為何要巨幅改變薪酬制度呢?華碩表示,今年進行調薪規劃時,經營團隊及各事業處主管多次深入討論,逐步導入新世代的人事管理理念,以「職業球隊」的人才招募及管理方式,作為經營方針,未來也將持續招募具專業能力、善團隊合作、可共同達成致勝目標的人才(球員)。

華碩表示,這次調整整體薪資,未來希望跟員工一起目標達成後共享經營成果,然而,對於未能善盡其能力、功能重疊或定位受限的人才(球員),也會釋出以促成正向的人才流動。

打破低本薪+高紅利政策,魔球策略能否奏效?

這次的薪酬究竟有何不同?舉例而言,華碩員工小明過去薪水100元,85元是每月發的本薪,15元則是變動分紅,若公司獲利好,15元的金額可能會上調至20元,那麼總薪水變成105元,而若公司獲利差也可能紅利打折至10元,那總薪會降至95元。

而此次華碩除改變薪水組合,也把本薪調高5~6%,使得華碩員工年薪85X105%+15元,變成104元,實質年薪會提高,只是紅利部分因為今年獲利不佳,是否未來會宣布打折,也仍需觀察。

華碩指出,部分員工過去敘薪時,固定薪資比例較低,結構調整後固定月薪占比及實質總額都將增加,預期員工的薪資結構,將能符合或優於產業平均水準。而這次調薪方案主要是面對產業變化及同業競爭,所啟動的特別調薪方案,雖對營運短期帶來壓力,但考量長期發展,對重視人才及招募更多優秀人才有幫助,期望將組建合作致勝團隊一起共創價值。

ASUS華碩Zenbo機器人記者會_2016-12-21_賀大新攝影_0049_Lr.jpg
華碩2008年製造品牌分家後,管理面期望從製造業升級朝數位科技品牌邁進,員工管理制度跟薪酬也大改革。
圖/ 賀大新攝
關鍵字: #華碩 #Netfli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