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IBM副總裁林順和幫東元集團養金雞
前IBM副總裁林順和幫東元集團養金雞
2004.09.15 | 科技

衝、衝、衝」東捷資訊服務董事長林順和下達挑戰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的指令,就只有簡潔有力的3個字。
當RFID商機仍處混沌之際,曾任IBM副總裁、在科技業服務近30年,對趨勢嗅感極其敏銳的林順和,已窺見迷霧間的一絲曙光,擂起戰鼓激勵東捷勇往前衝。

**鼓吹轉型,開創東捷新生機

**
這位以民主精神,教育出3位年薪千萬經理人(摩根士丹利台灣區總經理林水仙、前高盛亞洲區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林夏如、現任德意志證券證券副總裁林東潔)子女的傳奇老爹,自IBM退休後,在東元董事長黃茂雄的力邀下,在90年代末期加入東元集團擔任顧問,協助重整旗下的資訊業務。
當時東捷資訊的主要業務為銷售處理郵戳的事務機,以及相關的代工服務,這也是東捷自1990年創立時鎖定的核心業務,但隨著郵戳處理機市場在90年代中期達到飽和,東捷資訊的營運開始陷入蹣跚。同一時間,東元的資訊部門,則因為難敵電子新貴的挖角,苦於工程師逐漸流失的窘境。
擁有豐富科技服務業務經驗的林順和,很快為黃茂雄開出藥方,同時解決東元集團內的「二重苦」。他的策略是在1999年讓東元資訊部門獨立分出,再與東捷合併,成為專業的科技服務公司,此一大膽的變革,不僅發揮吸引人才回流的功能,並且只花了3年,就讓東捷轉虧為盈。
從虧損、賺錢到加速成長之路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占東捷營收約三分之一的智慧卡系統整合服務,而該領域目前最重要的一項應用,就是人手一張的健保IC卡。

**更上層樓,
從智慧卡跨足超高頻

**
健保卡、捷運悠遊卡,或最近熱門的晶片金融卡等,事實上都屬於低頻或高頻的RFID應用(低頻為125~134KHz、高頻為13.56MHz),但兩者均有傳輸距離短與資料頻寬小的限制,而零售業老大Wal-Mart力拱的RFID應用,則為無線傳輸距離更長、資料頻寬更大的超高頻(400MHz~1GHz),但相對地,後端所需的系統整合也更複雜。
挑戰少有人懂的新事業是件苦差事,但儘管林順和年逾60,對吸收新知的渴望與勇往前衝的拼勁仍絲毫不遜年輕人,辦公室的桌上,隨時擺滿從報章媒體剪下的科技新知、產業動態與意見領袖的前瞻觀察。
正憑著這份警敏,當東捷在2002年轉虧為盈之際,林順和沒空慶祝,反而留意到英飛凌、日立等半導體大廠,都已經開始朝向超高頻的RF晶片發展。當前端的晶片業往前衝,後端的資訊服務自然會跟上來,更重要的是,終端用途有Wal-Mart在搖旗吶喊。而東捷已有智慧卡整合系統的練兵基礎,為搶未來更廣大的RFID商機,自然要搶先布局。
領下林順和「軍令」的是副總經理趙永寧,「Gary(林順和)是非常積極進取的人,鼓勵我們全心往前衝,」趙永寧也是新東捷成立後,在老長官召喚下回鍋的老東元人。一如走民主、親和風格的林順和,貴為副總的趙永寧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反而屈居在角落的小空間,跟同事一起埋頭苦幹。

**僚艦戰法
緊盯國際級旗艦前進

**
這位現年38歲的副總,負責領導東捷的智慧卡整合系統,以及擘劃未來的RFID戰略,儘管科技圈英雄出少年並非罕見,但身處老成持重的東元集團,這位副總老愛「謊報」自己40歲,想增添一點權威感。
不過這套技倆在下屬眼裡完全起不了作用,這一天為了試範醫療用的腕帶RFID,趙永寧操作不慎,損壞了一條腕帶,著實被負責保管的下屬給「削」了一頓,「他是位很隨和的老闆,帶領團隊的方式,則是因材施教,不厭其煩的耐心溝通,」雖然「削」了老闆,下屬對趙永寧帶兵的用心,仍給予肯定。
風格獨特的趙永寧,跟林順和同樣有旺盛的吸收新知渴求,他大學時唸企管系,卻花了大把時間在研究當時台灣仍屬罕見的大型主機專家系統。為了講解RFID晶片與天線的概念,他還特別取出大學時代的「傑作」來輔助說明,這是一顆封裝好的記憶體顆粒,好奇心旺盛的趙永寧,當年花了數個小時,用細砂紙把封裝材質一層層細心磨去,直到露出內部的晶片與接腳。
當林順和擂起RFID戰鼓,趙永寧則是沉默舵手,不僅事先蒐集了完整的情資,更要在迷霧間的行進過程中掌握好航路,「了解公司本身的能力,擬定清晰的策略是最重要的,」站在寫滿RFID相關規格與應用資訊的白板前,趙永寧分析,「在HP、昇陽、IBM等國際大廠的勢力籠罩下,台灣科技服務業者想在RFID領域獨自殺出生路的機會不高,但透過與這些大公司合作,提供應用方案,仍然有利可圖。」緊盯著國際級旗艦前進的「僚艦戰法」,正是東捷揮軍RFID的主要謀略。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