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調控正處關鍵期,物價水平進一步走高,短缺行業投資仍然熱情高漲,加息呼聲時隱時現。究竟是否應該採取價格手段,調節經濟生活?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發表他的看法。
**房地產和汽車是經濟過熱主因
《21世紀》:有種觀點認為,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不平衡逐漸積累,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2003年中國外匯儲備大幅新增1168億美元,造成了貨幣擴張。而貨幣增發,導致部分行業投資過熱。你怎麼看?
**林毅夫:去年外匯儲備雖然新增1168億美元,約為9700億人民幣,但是從去年春季開始人民銀行已注意到這情況,並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對沖因買進外匯而發行的基礎貨幣,所以在去年新增的2兆9000億元貸款中,來自外匯儲備增加導致貨幣增發的部分應該非常有限。
從1998年開始,中國年初定的貨幣增長目標,不管使用M0、M1或M2來衡量都沒有達到,四大國有銀行每年都有將近1兆的存差,沒有貸出去,即使現在仍有很大的超額準備金,所以並不是由於外部不平衡造成可貸資金的突然增加,而導致2003年的經濟突然過熱。
《21世紀》:你認為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導致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何在?
林毅夫:是去年房地產的銷售增長34.1%,汽車銷售猛增了68.5%。在房地產和汽車熱銷的情況下,投資回報率非常高,激發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房地產和汽車的熱銷則是因為開放商業銀行的房地產和汽車消費信貸,釋放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快速增長而長期積累下來的民間對商品房和汽車的存量需求。
其次,則是銀行行為的改變。自1998年出現通貨緊縮以後,好的投資項目不多,銀行出現惜貸的現象,每年都有1兆多的存貸差。但是去年,銀行突然積極地要把錢貸出去,原因在於政府準備讓四大國有銀行上市,以迎接2006年外資銀行可以經營人民幣業務給國內商業銀行可能帶來的挑戰。
銀行要上市,必須降低呆壞賬比例,所以對銀行的考核目標從降低呆壞賬的數額,變為降低呆壞賬的比例。要降低呆壞賬比例,最簡單的辦法是增加貸款、擴大分母。這樣就出現了2003年貸款一下子增加2兆9000億,銀行呆壞賬比例從年初的23%下降到年末的19%,降低4個多百分點,是近幾年來下降最多的一年。
**中國企業只管借錢不管利息
**
《21世紀》:對於目前的宏觀調控,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應該依靠市場手段提高利率來抑制投資衝動,你對此有何看法?
林毅夫:在正常的市場經濟中,利率是貨幣政策的核心,所以目前經濟學界對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資過熱的呼聲很高。不過仔細分析,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提高利率也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為,這輪投資衝動儘管是私人部門做出的,但他們的資金絕大多數來源於銀行貸款,而且,預期的投資回報率很高,許多項目認為投產後一二年就可以收回投資成本,所以,不可能把利率調到高過他們的預期回報率的水平來抑制投資。
而且,中國多數企業關心的是能不能借到錢,而不關心借到錢以後付多少利息,這是民營企業家跟國有企業學來的。
即使在美國、日本、歐洲等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貸款利率也不完全是依靠資金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認為市場經濟國家的銀行貸款完全由市場機制來配置,誰願意付高利息,誰就能獲得貸款的看法,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