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去!跟年輕人變成同一國
上網去!跟年輕人變成同一國
2004.09.15 | 人物

Q:你們這次辦百萬程式競賽算是很特別的經歷,剛好遇到艾利颱風,當時有很緊張嗎?
A:今天主辦真的很可憐,以前都是要趨勢基金會主辦,這次頭一次交到公司這邊。除了參賽的50個學生之外,我們還有不少同事也要待在現場當觀察員,8/24星期一那天上午大家一起入關,狀況都蠻好的,不過一到下午就開始不對勁,負責活動的人力資源部門就跟我討論說該怎麼辦,要繼續還是要停辦,如果不停,員工要怎麼去活動現場,或者來了回不了家都是問題,如果停辦,又有跟大陸同步的麻煩,而且一些活動都做出去了,所以最後還是決定辦,然後盡全力做好備糧備電這些防颱準備,算是對公司應變能力做了一次檢驗。

Q:活動由基金會變成公司有特殊考量嗎?
A:過去由基金會辦的目的,主要在於鼓勵的性質,但現在希望能夠發揮找人才的功能,因為我們的品牌的價值已經到了某個程度,純粹的造勢、打知名度的意義就不大,行銷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標,畢竟我們是商業的公司,那現在人才對我們是重要的,所以辦活動就要往這邊思考,而且我們要找的不是會寫程式的人,而是具有商業頭腦的商業人才。
像我們今年在3天比賽的過程中,就無預警的提出新的題目要求,這種東西不是故意刁難參賽學生,而是真實商業環境每天都要面對的狀況,我們就常常遇到產品開發到一半,客戶會提出新的需求,那我們一定就要改變。
辦這樣的活動,跟找不找得到人才不是正相關,但至少可以當作探測人力市場的溫度計,比如說,喔,原來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會包裝,基本編碼能力較差之類的,對公司人力資源規劃就有很大的參考作用。

Q:趨勢舉辦這個程式比賽也進入第四屆,每次都有機會近距離跟學生們相處3天,你自己對這群年輕世代有什麼觀察?
A: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前幾屆比賽,半夜都可以看到多數學生不眠不休趕工,現在不是,晚上很多人都跑去睡覺,目的都可以達到,卻是用一種比較easy的方式,他們對時間比較會管理,生活感比我們強很多。
很多人在講年輕世代抗壓性不夠,前陣子我朋友才告訴我一個事,台中有一個7年級的員工,就因為公司開除他,覺得很沒面子,就從20幾層樓跳下去,這對我來說真的覺得不可思議,這可能是他們另一特色,覺得自己很優秀,無法忍受薪水低。
我不能說台灣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好的國際觀,但心態上是比較open的,對外來新事物很勇於嘗試改變,一些創造力、靈活度就很夠,像他們參賽的隊名,就有什麼「加蛋多五塊」這種有點無厘頭的隊名,像我們同時也在大陸辦,隊名就相對嚴肅。
專業知識的程度也不差,反而是他們的中文程度讓我不敢領教。比如說很多成語他們聽不懂,像有時候開會,就說某一個人的看法對大家來說真是「暮鼓晨鐘」,就會有小朋友在那邊嗯,想了一會問說:「那到底是什樣的鐘啊?」,或者還有一次,我跟他們說,當病毒爆發時,我們要抱著「哀矜勿喜」的心態,他們就問,那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啊!

Q:你自己也是管理者,而且眼看就會跟這群年輕人有交集,必須管理他們,你有想過要怎麼應對?
A:很奇怪,很多人都會問我這個問題,像我去中南部演講或拜訪客戶,他們都會說,怎麼辦,我跟公司裡年輕的員工有代溝,你比較年輕應該比較了解他們,可不可以教教我們如何跟他們相處。可是我自己也不是很懂啊!不過我會試著用他們的方式去溝通。
大概3年前,我跟一個工程師說,你最近表現不太好,那我們來談一下,結果他跟我說,「好啊,你ICQ多少?」因為我打字慢,而且覺得談這種事還是要面對面,把他找來後,頭都低低的,不太敢講話,可是到了網路上卻完全另一個樣子,我就發現,對這群人來說,這是他default的設定,透過網路的溝通才是溝通。

Q:所以你也有用MSN即時通訊?
A:有啊,我有裝,有很多便利的地方,比如說在會議簡報的時候,就可以跟其他人交換對報告內容的看法,但又不會吵到其他人,另外像是要做一些資料check的時候,馬上就可以有回應,有裝還不夠喔,要跟大家一樣,沒事換名字,很多人的花名我都知道,我自己前陣子是「挑戰三公里海泳」,最近是「完成三公里海泳」,照片還不能用自己的,一定是要寵物或小孩,什麼小狗啦、蜥蜴、烏龜啦,這樣他們才願意跟你溝通,不然你被他們看作是另外一國的。
常常我跟同事要他們msn的時候,他們都有點驚訝,覺得你要幹嘛,因為他們還是把你看做不同國的老闆,但他們也不會不給,一旦給你,就找到一個溝通的介面。

Q:不過很多老闆抱怨這造成生產力下降。
A:是這樣啊,我記得曾經請過一個加拿大回來的工讀生,因我看他幾乎整天都在msn,就有一次忍不住問他,你一天裡面到底花多少時間做project,他回答也很直接,「就三成吧!」三成,我花了錢請你,結果都在msn。
我知道有些公司就直接下命令關掉,不過這對年輕人一點用也沒有,他們是吃軟不吃硬的,我也覺得沒必要去防這些事,因為也防不了,現在科技那麼進步,一定有其他方式可以滿足。我後來就跟那個工讀生說,我也不要你都不上msn,但可不可以把工作的比例在提高個兩成嘛,他聽了也就不好意思,第二天就改進。
不用把這東西想的太恐怖,就像一個刀有兩面的道理是一樣的。

Q:還有其他的觀察嗎?
A:就像我前面講的,這代年輕人是願意學習的,但也比較愛面子,重視檯面上的東西,換個方式說就是他們會想經營自己成為一個品牌,從這點入手,推一些事就比較容易,像叫他們去六個月內考MCS認證,因為這是必要的,所以他們不但不排斥,還非常認真的去準備。
我再舉一個例子,每年11月趨勢都會有個大型運動會,全球的人都會來,想像中是個好玩的工作,我們要推薦籌辦的人,以前的方式就是指派,就算不爽也是乖乖地做。
現在不一樣,我要先寫信告訴那個人,基於什麼原因我推薦你,然後還要條列寫出辦活動的好處,比如第一點,可以認識很多人,對你將來工作升遷有幫助,第二點,可能是可以請幾天的公假,這樣的方式哩。他們是絕對不吃硬的這套,很難指派,管理者要順著毛,要把對員工的service做好,所謂老闆的工作真的是越來越辛苦,如果可以選的話,我還是喜歡跟差不多年齡的一起工作。

Q:除了年輕世代的溝通外,人才全球化也是最近管理的一個熱門議題,像台灣越來越多印度人、宏碁換了一個新的義大利籍總經理,這是不是意味著台灣工作者的空間被壓縮?
A:應該是說,台灣社會就是缺乏某一些人才,而這些人才只有一些地方可以提供,比如說我們公司有350位RD工程師,全球6、7百位,但回頭看台灣的軟體產業,還真的找不出管過這樣規模的人選,那怎麼辦?就只好去美國或是印度找,台灣在國際行銷人才上也是很缺乏,1997、1998那時候,公司還小,全球業務經理要到東京開會,大概就只知道開3天,飯店跟機票搞定,要談什麼都不知道,隨著公司變大,有能力找有經驗的人,就發現真的差很多,現在要開會,不僅議程清楚,連簡報檔案格式都備好,只要填資料,還定期就發mail催促,對公司的體質真的幫助很大,所以我覺得宏碁找義大利人來當總經理是對的,一方面他沒有包袱,可以帶進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整體給外界的印象也會比較international一點。 這對公司是必要的,但對工作者就是警訊,我們的競爭對手賽門鐵克,就找香港人來管台灣市場,另外一家軟體公司CA是新加坡人管,台灣人的能力看來是有被懷疑,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現在講求全球運作,但台灣人的溝通能力不是那麼好,不只是會不會講英文而已,台灣人不擅社交性的互動,像我雖然待過外商,到趨勢後也常開全球性的會議,接觸國外人士的機會算多的,但在很多場合裡,老外找我喝酒,還是有點放不開。

Q:你怎麼去調適這中間落差?
A:我想這跟個性多少有關,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誠意,不懂就不要裝懂,聽不清楚就請對方說慢一點,老外是可以體諒的,最麻煩的就是愛面子,就什麼都不講,對方就會以為你都了解,當然就越講越快,然後自己就越聽不懂。
另外,我們在溝通上是比較保守的,常常要問題想清楚才敢說話,可是老外可能就是想到什麼說什麼,舉個例子,有次我們開經銷商管理的會議,老外就會說:「We should know channel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thing, we must provide great technology、product、service…. 」,這是廢話嘛,真的仔細聽,其實就是英文好,懂得不會比較多,但因為我們亞洲人常常不講話,自然就會被認為不懂,現在狀況比以前改進不少,但真的去跟國外同年齡的比,還是不夠。所以要多訓練自己勇於表達的想法,不然機會真的是會越來越少。

Q:一直提到人才是你重要的工作,所以你現在覺得最缺的是哪一種人?
A:說實在的,我覺得研發人員還好,反而是國際行銷人才真的難找,特別針對企業客戶的行銷更難,因為這中間沒有花俏的活動,而是要很紮實的了解客戶的心聲,分析收集來的訊息,所以很多時候只好採取揠苗助長的方式,把人丟在某個位子上磨鍊。
但我想特別想分享的是,如果想要讓自己變成好的企業人,我會建議大家去做業務,因為市場上的各種爾虞我詐、客戶的底線對這些事的判斷會比覺準,想一些事情的角度也會比較多元,我自己也跑過業務,真的幫助很大,你看檯面上成功的大老闆,都一定是很好的業務員,我曾經看過張明正跟施崇棠談生意,那真的高手過招,這些能力都是過去跑業務累積起來的經驗,不要把做業務想得很不堪,往往這就是成功的開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