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印度裔CEO的3大特質,讓他們成為歐美企業最想搶的人才
揭密印度裔CEO的3大特質,讓他們成為歐美企業最想搶的人才

近10年來,世界頂尖企業的執行長、高階主管的國籍,不斷出現「印度裔」3個字,讓人不禁好奇:到底這些印度領導者,有哪些厲害的個人特質?以及身為「非印度人」的我們,是否能吸收、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彼得.坎佩里(Peter Cappelli)曾率團隊進行一項「印度領導力的 DNA」(The DNA of Indian Leadership)調查,訪談100位印度企業的執行長,探究他們的領導模式、競爭優勢,希望能歸納成功原因。

結果顯示,與美國商業領袖相比,印度執行長較不在乎財務問題、討好利益關係人或消費者,反而更傾向 「內部管理」 。例如,他們認為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是打造頂級團隊最重要的能力。

一、個人特質:思維靈活,大、小事都能耐心應對

在內部管理中,印度的領導者有3面向特別值得借鏡。

1.大膽造夢,耐心實踐

印度塔塔鋼鐵公司(Tata Steel)前董事總經理巴拉蘇布蘭馬尼安.穆瑟拉曼(Balasubramanian Muthuraman)的故事,就是一個實例。2006年,他們收購英國科勒斯鋼鐵集團(Corus),晉升為全球第6大的鋼鐵公司。他強調,完成這場企業聯姻,確保組織的大方向穩定前進,「還能讓員工能想像他們的未來,產生鼓勵作用。」

今年6月,塔塔鋼鐵又與德國工業巨擘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合併為「蒂森克虜伯塔塔鋼鐵公司」(Thyssenkrupp Tata Steel),再一次壯大集團規模。

2. 身段靈活,適應力強

身價高達39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的印度「電視之父」蘇巴斯.錢德拉(Subhash Chandra)1992年就創立Zee娛樂事業(Zee Entertainment Enterprises),是媒體、娛樂業的指標人物。他分析,印度人思維更靈活,不論大、小事情都能耐心應對,長期下來,有助匯集成高度洞察力。

錢德拉比喻,如果他和一位卡車司機相處,他可以放下身段,使用對方的語言溝通;同樣地,假設有必要,他也能立刻「切換」腦袋模式,和總統級的高官打交道,「我們在創業、市場策略時,也是這樣做事,這就是印度領導者的靈活。」

3. 重視員工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印度式領導」的訪談調查,當印度執行長被問到,過去5年最重視的領導力時,57%的受訪者說,要能鼓舞團隊、作為員工的依靠;只有22%的人提及,要了解競爭對手與市場。

二、領導風格:員工永遠擺第一順位

執行長該如何提振士氣?

適時授權,強化組織透明度,更能激勵員工願意付出。

例如,印度資訊科技服務業巨擘HCL科技公司(HCL Technologies)前執行長文尼.納亞爾(Vineet Nayar)寫下的管理書,書名就是《員工第一,顧客第二》(暫譯,英文書名Employees First, Customers Second)。

在納亞爾的眼裡,執行長的位置,甚至可以被「摧毀」。他表示,只要企業有足夠的透明度,組織就能上下顛倒,由接觸客戶的員工訂定決策,「高層對基層負責,執行長的頭銜就不那麼重要了!」

憑藉這套管理哲學,HCL科技公司全球員工超過10萬人、去年營收達65億美元(約新台幣2,000億元),在《日經新聞》今年評選出的「亞洲300強」企業,高居第二名。

整體而論,印度經理人重視內部管理,大於關注利益關係人,是他們的共同管理語言,也是成功的關鍵文化。

三、工作態度:寬容、正向,使印度工作者討人喜歡

除了擅長組織管理,印度領導者的積極正向的個人特質,讓團隊喜歡和他們合作,也是一大特點。我們邀請在德過住過2年、到非洲旅居10年、並在台灣創業超過10年的印度人李眉君(Priya Lalwani Purswaney),從她的觀點、經歷,分析出印度人4個值得學習的態度。

1. 不死背公式,重視理解力

「印度人數學好,但不只是因為計算能力強,理解能力也很重要。念書時,我們講究題目的計算過程,而不是死背公式。到了企業裡,遇到問題,我們會看它背後的陷阱,想辦法解讀資訊,而非只是找答案。這跟印度的種族、文化、語言、宗教都有關,因為多元特性,我們看事情也很宏觀。」

2. 不只等領薪水,積極主導工作

「在一個人口將近14億的國度,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班,也造就了印度人的企圖心。因為生活條件不好、競爭意識高,印度人不會接受領薪水就滿足;我們喜歡做老闆,不管公司大小,只要能主導一切,就很不錯。比方說,我就是台灣第一個創業的印度女性,過了10年,還是很享受當企業家。」

3. 不隨便批評別人,包容心強

舉例來說,印度人談一筆生意,遇到難題、挑戰時,從不先說「no」,而是先講「ok」、「yes」,展現以客為尊的精神,真誠地幫助對方。接著,他們才會回過頭思考,自身能力是否可滿足顧客需求。

這種「客人就是神」的思維,與宗教信仰高度相關。李眉君表示,「印度教的宗旨是接納、包容,別人的事情、別的國家,要想辦法了解,也不會強迫或批評別人。例如,印度教派的團體,會歡迎不同宗教的人一起唱詩歌、冥想。另一個故事是,小時候有次我心情不好,父母指著天空說,雲朵有白的、灰的、黑的,如果每次都只在意下雨的那片雲,情緒只會愈來愈低落。這樣的教育觀,也塑造我們積極、正向的思維。我認為這跟管理學上的觀念,互相呼應。」

4. 不以偏概全,傾向正面思考

「印度人是很正面、善良的民族,我們習慣正向思考,這或許是印度領導者受到國際企業重視的原因之一。以我來說,來台灣這麼多年,被偷過兩次手機,但我不會因為這負面經驗,或認定台灣人很惡劣,我會認為本來就可能有壞事發生。」

李眉君小檔案

1971年生於印度印多爾城(Indore City),台灣大學管理碩士、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前印僑協會會長夫人、曾為印度台北協會首任秘書,36歲在台創立「李眉君翻譯公司」,專職市調座談會、企業論壇及國際會議的中文、英文、印度文同步口譯及三語主持。合著有《中英筆譯: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

台灣人在印度的親身觀察①:面對要求先說 yes 再協商,凡事不輕易說不

「印度人聽到任何事情,都會先說『yes』,即使工作內容困難,也從不回絕。」但也正因為他們什麼事情都先答應,所以更需要溝通,以免答應後做出來的結果,跟主管要的不一樣。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儲備幹部柳柏亙今年3月被調派至印度,擔任新德里分行行長特助,工作一陣子發現,印度人最大的特點:先接受、再討論,而且「凡事都可以協商(everything is negotiable)」。

柳柏亙觀察,印度人認為問題不難解決,你總能找到替代方案,不見得要按照遊戲規則走,「他們做事很靈活,但也會試探你的想法。」因此執行工作時喜歡對話、辯論,不論基層員工或高階主管,都有願意溝通、不怕表達意見的特質。

再加上受到早期階級分明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in India)影響,工作前會先討論如何分工、授權,因為一項任務指派前,如果沒有釐清權責、內容,萬一「越權」「踩線」,將造成嚴重爭執,「雖然他們開會的時間,將近台灣人的1.5倍,但做事情有邏輯、不死板。」

柳柏亙剛到印度時,新德里分行行長是台灣人,今年6月起,行長改由印度籍的坦莫利.阿迪卡利(Tanmoy Adhikari)擔任。他的印度主管遇到問題不但處理迅速,更懂得爭取權利,充分展顯主動溝通、擅長談判的特質。

例如,當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較弱,台灣、中國的主管,可能偏好先觀察,再想出最佳答案;阿迪卡利上任後,第一時間就向總行反映存款不足,並提出3、4種可能的策略,像是努力與當地金融機構接洽、和大企業談優惠條件等,一邊嘗試、一邊解決問題。

針對重大議題,阿迪卡利同樣採取「即時處理」的經營思維,今年印度盧比(rupee)兌美元匯率累跌15%,對金融機構影響重大,而他沒有等到風波塵埃落定,才歸納總結,而是時刻向總公司分析當前情勢、變動細節,在頻繁溝通的基礎,無形中落實良性的向上管理。

從回報經營狀況、執行大小專案的過程中,柳柏亙認為印度工作者的的優勢在於「溝通力」,不怕爭辯、勇於對話、快速調整,是個人和組織能不斷進步的原因。

柳柏亙

曾任花旗商業銀行商業分析師,現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印度新德里分行行長特助,協助擬定市場策略專案、績效追蹤與當地分行營運管理。

台灣人在印度的親身觀察②:別人提3個點子,他們丟 30 個

在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國家中生活,想要出人頭地,你得比別人更厲害、有更多想法。身在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印度,每個人都想「改善自己的生活」,面對大小難題,他們就得嘗試各種方法因應。

「印度人厲害的地方,在於做事不受標準答案限制,而且勇於追夢。」萬海航運印度分公司清奈辦事處船東代表高維良表示,這個道理並不難懂,為了比別人強,必須做更好的決策、更佳的選擇。當你的處事思維靈活有彈性,不被「標準」束縛,遇到問題就能提出更多解決辦法。

高維良以自身的航運業為例,有次他受客戶委託,要把貨物從A國運至B國,按照程序,應採用直航方案,較符合經濟成本。碰巧,當周的直航艙位已滿,他與台北總部只好建議客戶,等到下個直航班,才能出貨。

然而,印度員工卻提出不一樣的見解。 他們想的是,「我也可以不走最短路徑,就算多繞一圈、比較貴,客戶不一定不接受。」 從結果來看,該名顧客在意的其實是出貨(離港)時間,而非取貨(到港)時間,也就是原本比較慢、比較笨的方法,仍有被採納的機會,證明了看似非標準的決策,顧客也可能接受。

甚至,企業內部提案時,台灣人習慣貢獻 2∼3 個點子,但印度工作者會一口氣、無設限地丟出 30 個方法,再從中慢慢篩選出最適方案。「就算是基層員工也不怕表達意見,反正多試,就多一點機會。」高維良說,無形之中,主管與員工還能彼此磨練出統籌意見、管理衝突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種特質,或許是歐美大企業渴望印度人才的重要原因。高維良解釋,東亞各地區經營者,大多重視執行力,在意成本控制、經營利潤,但美國的科技、軟體集團,更強調「判斷想法」「提升價值」的能力,這正是印度管理者擁有的優勢。

高維良

萬海航運印度分公司清奈辦事處船東代表,任職兩年,是該區唯一的台籍主管,管理船運作業、財務、業務等。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盧廷羲(出自《經理人月刊》2018 年 11 月號,封面故事:印度 CEO 的領導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技術突圍,星路科技攜手夥伴開拓台灣低軌衛星產業新局
以技術突圍,星路科技攜手夥伴開拓台灣低軌衛星產業新局

全球衛星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高盛研究報告〈The global satellite market is forecast to become seven times bigger〉預估,2025年至2030年間,全球衛星營運商將發射多達7萬顆低軌衛星,帶動從衛星發射、衛星製造、地面終端、網路管理等周邊產業蓬勃發展,市場規模將從當前的150億美元飆升至1,080億美元以上。這場衛星產業變革不僅吸引跨界國際巨擘投入,也讓星路科技等台灣業者擁有切入國際供應鏈、甚至是引領市場發展的機會。

星路科技董事長謝森芳表示:「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線通訊技術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智慧型手機、物聯網、高鐵到醫療設備都仰賴穩定的通訊網路支撐。」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過去,市場對衛星通訊的印象不外乎高成本、複雜、專用領域,但低軌衛星技術帶來的低延遲與全球覆蓋正在改變市場遊戲規則。星路科技憑藉自主研發的次世代封包交換系統–PSMA–突破傳統架構瓶頸,讓高速移動通訊成為可能,並成功參與台灣國家太空中心的標案,以及在國際市場展開關鍵布局。「隨著星路科技進入快速擴展期,資本運作必須適度調整,接下來將透過對外募資的方式,以回應市場對衛星通訊日益增長的需求。」

星路科技董事長 謝森芳
星路科技董事長 謝森芳
圖/ 數位時代

台灣衛星產業價值鏈逐漸成形,星路科技以持續創新加速全球布局

台灣的衛星通訊技術日漸成熟,從軟體技術、零組件、設備到系統整合等能力皆可接軌國際,在眾多業者中,星路科技憑藉著衛星地面站到用戶終端設備的一條龍服務能量,以及在國際合作、產品創新、營運布局與戰略聯盟四個面向的亮眼成果,成為推動全球衛星通訊產業新秩序的關鍵力量。

首先是透過國際合作展開全球佈局。星路科技宣布與印尼國家級衛星業者Telkomsat展開技術與商業服務合作,將自主研發的SkySwitch衛星通訊平台導入印尼的高通量衛星「Merah Putih 2」,未來服務將覆蓋印尼全境–17,000座島嶼與615萬平方公里海域,協助Telkomsat以更穩定、高效且具成本優勢的方式提供衛星通訊服務,並在龐大的群島市場建立新優勢。

星路科技總經理賈和凱進一步解釋:「SkySwitch衛星通訊平台的核心是PSMA系統,結合多址接取技術,讓單一數據機可同時連線多個終端節點,不僅可降低建置與營運成本,亦十分適合車輛、船舶、飛行器乃至無人載具等高速移動場景使用。」事實上,SkySwitch的卓越動態通訊能力不僅讓星路科技成功打進印尼市場,也獲得多國政府與軍方關注,成為具備戰略價值的衛星通訊解決方案供應商。

其次是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例如順利完成台灣國家太空中心(TASA)的公開招標案、推出首款支援Ku-band頻段的電子式相控陣列終端設備。賈和凱進一步解釋,星路科技以相控陣列技術研發的新一代電子掃描天線,不僅具備IP67防水等級、超過49dBW的發射功率、250Mbps的低軌傳輸速率,還具備不同衛星軌道與衛星波束的切換的能力,再加上隨插即用且低廉維運成本,不僅適合海事市場,亦有進入大眾市場的潛力。

星路科技總經理 賈和凱
星路科技總經理 賈和凱
圖/ 數位時代

低軌衛星世代已至,星路科技攜手台亞衛星通訊打造最佳解方

再來是與台亞衛星通訊聯合申請衛星通訊營運軌照,預計在今(2025)年底前即可提供台灣市場合法且高品質的衛星通訊商用服務,帶動衛星通訊與相關產業發展。台亞衛星通訊總經理郭育鈞表示:「星路科技的產品有助於提升頻寬效率與支援動態通訊,而我們則擅長衛星頻譜、地面站與系統整合等,雙方合作等於是將『衛星上空』到『地面應用』形成完整鏈結,可以更快速且精準的滿足市場需求。」
也因如此,雙方除在台灣聯合申請衛星通訊營運軌照,也積極布局印尼等海外市場例如,台亞衛星通訊藉由星路科技與Telkomsat共同打造的通訊生態體系,透過衛星智慧物聯網機制,在印尼提供AI驅動的遠距醫療、氣象預測、精準農業等服務。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星路科技將與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共同推動產業升級,提供更多元且優質的衛星通訊解決方案。對此,謝森芳認為:「全球衛星通訊迎來一個全新世代,在這個關鍵時刻,星路科技不僅會持續投入創新研發,也會從市場需求出發,攜手夥伴提供最佳方案,讓台灣不只是被看見,還可以在新一波衛星通訊變革中引領潮流。」

總的來說,在這一波低軌衛星全球競賽中,星路科技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推動者,接下來,將持續透過技術創新、跨國合作、產業鏈布局等方式強化競爭優勢,攜手價值鏈夥伴一同為台灣衛星通訊產業寫下新的篇章。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