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影音潮流的未來美學!
引領影音潮流的未來美學!
2004.08.15 | 科技

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搭乘四個半小時的火車,經過數百公里綿延不絕的平坦丘陵,訪客會來到西部的約特蘭島(Jutland),抵達北邊的史都爾(Struer)市。綠地上,距離一群綿羊與牛隻僅有300公尺的地方,就是被Bang & Olufsen員工戲稱為「農場」(Farm)的總部大樓,完全透明的玻璃建築結構體,宛如黑與白的多重變奏曲。下午3時過後,大片的陽光灑進落地窗,讓人的思維也變得更加明晰,「平等、透明和有機的秩序,是我們真心擁抱的組織哲學,包括執行長在內,辦公室都是透明的,大家都看的到管理階層的一舉一動,」負責海外銷售的部門總經理歐德加(Jakob Odgaard),露出自信的微笑。
擁有79年的歷史,簡稱為B&O的Bang & Olufsen是丹麥的國寶公司,如今已是家電領域的精品品牌,產品具備獨創的設計風格與高規格視聽品質。但這個如今地位就像家電領域中勞斯萊斯(Roll-Royce)或凌志(Lexus)的品牌,最初的發跡就像台灣的大同家電,由於丹麥在工藝設計上敏銳的創新元素,在經歷幾次重大的營運打擊之後,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轉為生產少量高單價的商品,在價格競爭成為常態的家電產業脫穎而出,制定出全新的遊戲規則——「比風格,不比價格」。

**連結「丹麥設計」,累積品牌資產

**
成立於1925年,B&O由兩位年輕的工程師創業家彼得邦(Peter Bang)與斯凡歐路夫森(Svend Olufsen)創立,最初是要將美國的收音機技術帶回丹麥大量製造,創業代表作即是收音機的交流接受器。在二次大戰之後,B&O開始進入電視機、家用收音機系統、喇叭與唱盤等產品領域,自1940~1950年代開始在北歐湧現的新工藝思潮,也在此時開始影響B&O。知名的丹麥建築師與設計師翰寧森(Poul Henningsen)在1950年代初期,針對剛剛大量湧現的家用電視機與收音機嚴苛批評,認為許多產品的設計都與家庭內的空間布置脫節,既醜陋又難看,「對於那些尊崇現代家具設計價值的人來說,購買這些畸形玩意,簡直是侮辱。」
為了回應這樣的批評,B&O開始與丹麥優秀的建築師與造型設計師合作,打造更多具備設計感的產品;當時丹麥正好是北歐家具文藝復興運動的震央中心,B&O遂能自引領全球風騷的家具設計資源汲取靈感,轉用在相關的電器上,融合極簡主義與溫暖風格的設計。在1960年代,齊格果(Svend Aage Kirkegaard)這位年輕的行銷人走進B&O辦公室毛遂自薦,他為這個品牌奠定的溝通策略與品牌原則,至今仍然是公司不可動搖的基礎。齊格果在學校裏修的是外文,但對行銷有驚人的直覺和創新力,他首先將B&O的產品和當時在家具領域開始風行的「丹麥設計」(Danish Design)連結在一起,喊出那些要買B&O產品的消費者,都是「討論品味跟品質更先於價格的人」,讓B&O的部分產品持續享有極高的優質品牌形象,逐漸累積驚人的品牌資產。

**喊出「Hi-Fi已死」,用品質獲青睞

**
在1970年代初期,B&O為公司的品牌制定了系統性的守則,著名的「B&O企業識別元素七原則」在此時誕生,力求從最初的產品發想設計到店頭的行銷符號溝通,都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讓消費者一眼就知道這是B&O的東西。這七條原則也成為凝聚B&O公司員工向心力的重要聖經,不但激勵許多員工積極勇於創新,更鼓舞大家身體力行追求更高的製造與服務品質。由於引進設計師楊森(Jacob Jensen)和路易斯(David Lewis)的設計,B&O在1970與1980年間推出一系列商品,在當時日系家電品牌聲勢漸大的情況下,靠著澎湃的設計力,維繫B&O的品牌能量,甚至敢喊出「Hi-Fi已死」的口號(Hi-Fi產品是日本家電品牌的主要訴求),企圖贏取那些將視聽品質重於一切的消費者青睞。
B&O有許多工業設計上的世界創舉,以家電使用的遙控器來說,這在今日已經是老幼皆能接受的普遍概念,卻是B&O在1976年首次設計出來的人機介面工具。當年由路易斯設計的Beovision Commander這項產品,即使在將近30年後的今天來看,仍然會為其簡潔又直覺的設計讚嘆不已。丹麥所設計的遙控器,居然會比日本新力、松下等公司設計的同類型產品更好用,由於B&O力求產品的一致性,如果在十幾年前購買B&O出廠的家電,所附的遙控器直到今日,還可延用在最新規格的平面電視與高階音響——B&O堅持「好的家電就像好的家具,可以使用數十年」的哲學,在此表露無遺。
然而在1980年代,由於日本製的家電產品席捲全球,B&O因為錯估市場加上產品戰線拉的太廣,營運一度陷入危機,甚至要找荷蘭家電大廠飛利浦(Philips)擔任救援部隊,挹注資金給周轉差點不靈的公司。但在1991年,B&O展開絕地大反攻,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位置,將絕大部分的資源聚集在高價位的精緻產品上,踴躍搶攻各國的雅痞族市場。B&O甚至在此時改採「接單後生產」的製造策略,讓顧客在店頭下單後,工廠才開始製造出貨,藉此降低關鍵零組件的庫存,強化公司的現金流量;這個跟電腦大廠戴爾(Dell)差不多同時實施的BTO(Build to Order)方式,看似要調節先進複雜的全球運籌流程,但骨子裡卻可視為是傳統丹麥手工作坊精神的復興,就像過去珠寶是接受皇室貴族的委託才開始製作一樣,「我們把家電當作奢侈品(Luxury Goods)來經營,也讓我們的顧客感受到這種不可取代性,我們重視他們,所以產品是特別針對個別消費者才生產的,」負責國際市場銷售部門的總經理歐德加解釋,在丹麥,B&O被看成是大眾化與精品兼具的國產品牌,但在海外市場,B&O則被看來自北地的豪華精品,「只有往精品的品牌位置移動,才能確保我們的高毛利,避免與亞洲品牌殺價競爭。」

**施展「簡約主義」,當趨勢領先者

**
設計師路易斯與設計概念總監湯森(Eigil Thomsen),這兩位年紀加起來超過130歲的老先生,繼續為B&O注入頑童般的創新活力,施展銀與黑交揉而成的簡約主義魔法。以去年底上市的BeoCenter 2為例,這個外表材料全是鋁金屬的CD播放設備,看起來就像外星球來的太空飛船,全部使用觸控式操作,手指在光滑明亮的鋁面板上移動,就可決定歌曲前進或後退、音量放大或減小。BeoLab 5喇叭的造型則讓人聯想到日本禪寺內的石燈籠、或者印度的寶塔遺跡,以優異的工藝技術搭配東方神秘風味的造型,正來自於湯森與路易斯率領的創意團隊。
至於8年前轟動一時的BeoSound 9000產品,讓使用者可以同時享有六片CD排成一列的視覺盛宴,靈感來源來自於古早時代黑膠唱片排在一起時的壯觀畫面,以及人與黑膠唱片那種親密的互動關係,「我會在各種地方發現設計靈感,不論是建築、藝術甚至是各種科幻小說,」與B&O合作超過30年,如今已白髮蒼蒼的路易斯透露,B&O設計上的成功秘訣,就是對於任何細節都不放過,結合工程、美學、製造與軟體方面的集體創新,「我們要讓消費者看到B&O的產品時徹底驚訝,讓他們打從心底說:對,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而我從來都沒想過就是它!」
身為家電領域的精品品牌,B&O的年營業額僅有33億丹麥克朗(約180億台幣),這個數字別說與新力或三星的家電營業額相比,台灣明基自有品牌的液晶顯示器、或者華碩的自有品牌筆記型電腦,年營業額都還比B&O來得高。然而這個擁有快80年歷史的丹麥品牌,最引以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我們不跟隨潮流,而是創造潮流,讓其他人來跟隨,」地位相當於B&O首席設計師的路易斯嚴肅表示。不願跟著大多數人的流行走,要當就當趨勢的領先創造者,B&O打破了大多數人對家電的成見,用品牌加上設計,用經營奢華品的全方位策略,讓競爭規則改變,同樣面對來自其他國家的低價競爭,B&O在艱苦卓絕之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瀟灑堅持,又是多麼令人動容的絕代風華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