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如何進入行銷業?
我該如何進入行銷業?

在 Messenger 私訊夾收到了一個陌生訊息,來自一個剛上大一的學妹(我大她一輪生肖了啊……)訊息是這樣寫的:

「學長您好,我是今年台大國企系大一的學生。我在社群丼上看到您分享奧美實習的文章,因為我一直對奧美,還有行銷、廣告等等都很有興趣,所以有些問題想請教您,再麻煩您了,謝謝。」並且她很詳細地列出了 3 個問題,看著看著突然想起了大學時候的自己。於是週末排開了一些工作開始打下我的回應。

1. 我現在對於大一的基礎課程沒有什麼興趣,再加上我有點叛逆的性格,我對於課業可以說是有點放任了。我想了解說未來想要從事行銷相關產業,在找實習或者面試時會不會很重視大學成績?我想知道成績對於找這樣性質的工作的重要性,再去調整我自己。

行銷領域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誰都可以進來,但誰都很難爬上頂點。 我在行銷領域遇過歷史系、外文系、社會系、理工科、來自各個學校畢業的朋友,而他們其中的佼佼者完完全全不會輸任何高學歷、管理學院、學行銷出身的人。所以,我不會說成績、甚至是學歷必然影響你的行銷求職路,跟我同期、現在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的學長姊們,很多人在校成績都是後段班的 :P 但我會說:重點不在你該不該放任課業,而是你放任了課業後 ── 去做了什麼?

能讓你面試進入頂尖行銷團隊的理由,不是因為你沒有做什麼,而是因為你做過了什麼。

我在系上的成績從第七名到第五十幾名都有過,絕對稱不上成績好的那群,但行銷相關的課程我每一個都很投入學習。在行銷領域中「統計學」相當重要,所以我還自己跑去修了高等統計學(雖然說高統學的東西現在工作完全沒用到啦……)、還修了消費者行為學、普通心理學等。相比完全沒有行銷理論學習經驗的人,現在我在準備行銷提案時就能提出更多理論作為佐證,讓我的策略規劃更有說服力和底蘊。

不用太在意「成績單上的數字或名次」,但你絕對要在意這四年你有沒有從課堂上、從活動中、從社團中、從實習裡、從實戰經驗中……帶走夠多的東西。 因為不管你成績如何,面試時我們會看出你到底有沒有料的。

p.s. 不過我講實話,如果你夠強的話,我們系課程的難度完全可以讓你一邊參加各種活動、累積各種行銷經驗,一邊「順手」把書唸好啦……

2. 未來若想要從事行銷、廣告相關產業,有沒有甚麼現在就能開始培養的能力,或者建議?是否需要特意去累積作品集?

實戰無價。

自己開一個 IG 帳號,花一個學期把它做到 10,000 追蹤者,這對業界來說比你唸過 10,000 本教科書還能證明什麼。在實戰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就去找解答、去看其他業界的人怎麼做、怎麼討論,自己做內容、自己找受眾、自己做數據分析、自己搜尋相關案例、自己去思考這些案例背後有什麼洞察……

因為是自己做,不管是挫折感還是成就感都會分外強烈,才能真正逼你徹底學會一件事情。我到畢業了才開始這樣嘗試,雖然說我也不會後悔太晚開始,但如果你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時間成本真的會小很多。

3. 想了解行銷工作比較真實的狀況,像是人的性質、思考模式,工作氣氛環境,通常都會負責哪些工作等等的。

行銷領域非常大,裡面有非常多不同的角色、需要的人格特質、會面對的環境也都不盡相同。

你要先做的事情是:確定自己到底是行銷領域裡面的哪一塊有興趣?自己能發揮所長的地方在哪裡?

下面我簡單就我的理解說說幾種行銷領域的角色(在不同公司、產業,這些的角色還是會略有不同,如果有描述不夠精確的地方也請同業朋友們指點了)

Brand Marketing 負責整個品牌的行銷策略和執行(什麼品牌?從什麼國家?的什麼工廠?進口什麼產品?針對什麼目標客群?的什麼 insight?用什麼訴求?和什麼溝通訊息?在什麼媒體?打什麼廣告?並在什麼通路?的什麼時間點?用什麼價格?讓消費者購買…… ── 包括上述所有的決策過程都需要 Brand Marketer 做出判斷)

廣告代理商負責協助品牌客戶規劃廣告內容方向,再跟廣告製作公司(廣告導演、製片……)合作拍攝出廣告。媒體代理商負責讓這些廣告被消費者看見,建議品牌客戶哪個媒體該投放多少預算、要用什麼廣告策略、如何優化廣告成效……

公關代理商負責協助品牌客戶規劃、經營一個品牌的形象,包括像辦記者會、發新聞稿、辦消費者活動等等。(Btw, 雖然是同一個集團,但奧美的公關跟廣告是分屬獨立的不同公司)行銷研究/市場調查公司(像 Nielsen)負責提供客戶市場或消費者分析,設計調查問卷、舉辦焦點訪談等等。

從品牌、產品的誕生,到最後接觸消費者、讓他們購買……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的行銷人完成不同的任務。不管你是策略邏輯很強、執行力嚴謹細心、創意天馬行空、數據分析很強……你都可以在行銷領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才剛進大學的你,也不用先篤定自己喜歡哪一塊,可以盡可能先多方了解,或是進到一家公司實習,從這間公司的角度去看行銷領域中的其他角色怎麼跟自己合作。

最後,下面這段文字大部分是我在 8 年前寫下的,也跟你分享。

在大學時期,因為選擇變多了,我們往往也會比過去來得徬徨。常常因為什麼事情都無法下定決心放棄,而有一搭沒一搭地跟著朋友、同學一起做著自己沒有完全認同的事情。但我認為進到大學以後,面對事情該有的態度就是:

你必須真正認同你做的每件事情。對於自己的選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無法打從心底認同的人,實在太弱小了。

如果你不認同,有讓自己不認同的理由,那就不要做。去做自己認同的事情,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然後一旦決定去做,就好好幹。在大學,尤其是在這個瘋狂的學系,你絕對有權利,也絕對應該這樣做。辦不到,只是因為自己太弱。一邊做事一邊埋怨、一邊做一邊質疑自己、甚至質疑別人,這不是一個大學生,一個應該有著「無所畏懼的自由」的大學生,該有的氣度。

我真心認為,經過了大學四年,如果無法自信地說出「我很強」,真的是可惜了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多好教授、好夥伴,可惜你錯失了這麼多讓你發光的可能性。石頭只要有任何一個角度是銳利的,它就可以成為刀。離開大學前,請帶著這個銳利的角度再離開。

但如果,只是埋怨自己一直在做些不想做的事情,辦不想辦的活動、唸不想唸的書、上不想上的課、因為大家都參加系隊所以只好去參加、因為大家都去實習所以只好去實習、因為大家都去考檢定證照所以只好跟著去……那你永遠都無法擁有,那個讓自己自豪的銳利角度。四年過去,直視未來時仍然讓你眼神不安閃爍,做不想做的工作、過不想過的生活,以不想要的方式結束。

半吊子的心態,就會有半吊子的人生。

我真正驕傲的,不是我這四年上過幾次舞台,辦過幾次活動,甚至唸過多少書,而是在大學裡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每一個時間點,毫無悔恨。我喜歡、我認同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並且毫無保留。或許不見得做出什麼成績,但我非常快樂,多多少少,我可能讓一些人也感染了這樣的快樂。所以,我很強。

因為我們是鯊魚啊,唯有前進,才不會窒息。

共勉之。

本文由陳思傑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數位工作術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