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做過員工,也做過老闆;從筆記型電腦、手機到光電,縱橫台灣產業30年,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培養員工忠誠度的方式很特別。「人才如果出去再回來,經過比較之後,忠誠度會更高。」陳瑞聰說,仁寶有一些處長甚至事業群總經理,年輕時曾經出走又回來,最後還是發現仁寶的理念制度足以讓他們長期發展。
仁寶的經營理念只有六個字:「超越、誠心、和諧」。而陳瑞聰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科技人的忠誠度?
**公司必須不斷成長
**
「談到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南部的公司比北部公司要強,北部公司又比竹科要強。」陳瑞聰說,倒不是因為竹科人忠誠度有問題,其實是園區裡的資訊流動太快、學長學姊關係太緊密,以致造成人員流動率較高。
另一個原因,是每一個世代的價值觀真的不同了。陳瑞聰指出,像三、四年級生,活在「別人對你好一分,你要還人家十分」的時代,去留之間考慮較多;而現在五、六年級生開始當家,也不能用過去的價值觀來要求了。
再加上這三年來產業競爭太激烈,也造成員工的流動率較高,公司也必須在激烈競爭中尋求成長,「如果公司一旦停止成長,所有問題就來了。」
陳瑞聰進一步分析,一個成長中的公司,位子自然比較多、不但夠分配,人才也願意來。但是公司一旦停止成長,員工就會開始對公司前景產生懷疑,信心不夠就會產生流動率,流動率一旦變高,公司手中的專案計畫就比較難掌握,造成產品延遲的狀況出現,訂單進一步流失……,如此惡性循環,這就是科技人忠誠度出現危機的真相。「CEO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這時帶給員工信心。」陳瑞聰說。
**主管必須以身作則
**
這種連鎖反應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小公司比較容易受到「不忠誠」之害,原因即在於,通常大家對小公司的信心不足。陳瑞聰指出,大公司忠誠度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理念/制度/福利」;二是「主管以身作則」;三是「團隊合作的革命情感」。
在理念及制度面,仁寶內部對新進員工也採用英特爾的「Mentor」(明導)制。所謂「明導」,其實就是每一位新進員工都有一位帶領他的師父,主要是對於工作及生活上的協助,縮短及克服對公司感到「陌生」的時期,而每一位「明導」帶新人的成績也會列入績效考核,做為傳遞公司理念的重要窗口。
剛進來的年輕員工,其實抱怨最多。「為什麼沒有加班費?」「為什麼第一年沒有分紅配股?」等,但是公司制度的設計有其道理,他建議年輕人一定要沉住氣,也可以多和同學比較,等工作了三、五年後,會發現自己有能力拿的比別人多。
陳瑞聰認為,過去台灣科技業的確受惠於「分紅配股」,為科技打下了人才基礎。但他也特別叮嚀年輕的科技人,對股票一定要看淡一點,因為年輕人的年資本來就淺、Base很小,「還不如把專業基礎馬步蹲好、多交朋友,就算晚幾年拿股票,但是股票一定以倍數成長!」陳瑞聰說。
**團隊必須彼此承諾
**
制度和理念是看不見的,但員工會從主管身上觀察,包括主管的反應、做事和對待部屬的方式。陳瑞聰指出,「制度是過去Story演變而成的,而所有工作流程的目的,就是要讓後繼的人可以Repeatable(重覆下去),而未來還有許多工作流程上的變化,就要靠同仁繼續創新了。」
陳瑞聰對仁寶的高階幹部的忠誠度相當有信心,主要是基於「革命情感」。他記得1996年仁寶贏得戴爾第一筆訂單之役,全公司員工包括產品開發和後勤單位,從一早7點半忙到深夜十一、二點,大家都知道這是背水一戰,即使當時的資源和技術都不如今天這麼成熟,「大家卻都有高度的Commitment(承諾),這種感覺至今難忘。」
高度承諾,是忠誠度上升的開始。而領導者就必須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定,「哪一個路口該轉彎?」「哪一種錢該花?」陳瑞聰說,領導者最後必須擔下所有風險,「在不確定的時侯,做出正確的決定。」
**領導人必須氣度寬大
**
和優秀的一流人才相處,並搏得他們的忠誠度並不容易,更何況有時意見完全不同;陳瑞聰承認,一路走來也曾經有多次想要「反叛」,要不是「許董」能容忍他的意見和做法,可能他早就是另一名出走創業的科技人。
陳瑞聰口中的「許董」就是「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當年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溫世仁等都是從這個集團之下走出自己的路,其中林百里還曾一進一出,當時金寶集團也慨允接納。
這種「氣度」也直接影響了仁寶的文化。陳瑞聰形容,「氣度」要經過歷練,像他年輕時一聽到不同的意見,馬上就變臉,但是多年來碰過各種狀況、挫折和危機,他現在則會用每個人的不同優點,來補強不足之處,比如一個事業群的主管若是屬於衝剌型,他就會安排保守型的副手;如果栽培的員工要離開,他還是希望還是可以保持友好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科技人忠不忠誠,其實就看CEO有多大的「氣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