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分析 (二)
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分析 (二)
2019.04.16 | 策略

開源軟體的商業化

開源軟體在幾十年前剛發展時,最主要的理念是打破閉源軟體公司的壟斷,也就是Microsoft、Apple、IBM等這些閉源軟體公司,期望讓所有人都能無條件使用軟體,開發者間可以彼此互相學習,也因早期的開源軟體是針對開發者,比較不在意UI/UX,但這對於非開發者而言,非常不友善,一般使用者基本上是不會去使用的,再加上網路還沒大量普及,使得開源軟體的傳播就只侷限在軟體技術圈裡,但開源軟體的高性能和靈活性,還是透過開發者的口耳相傳,在軟體界慢慢傳播開來。

而如上面所說,最早開源人士的理念是所有人都能無條件使用,因此對於將開源軟體拿來商業化,一開始非常反彈,認爲怎麽可以拿來盈利!但後來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調整想法,爲什麽?

因爲大家體會到,要先生存下去,才有能力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如果開源軟體完全不能用在商業行爲,那開發出來的意義在哪裡?

況且只靠理想是很難吸引到更多人加入開源的行列,畢竟「有付出也有收穫」是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因此怎麽將開源軟體商業化,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爭論,後來社群協調出透過授權License來取得平衡,這部分有點複雜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篇「在開源時代的興起下,如何透過License共享並保有權益」。那爲什麽現在開源軟體能越來越蓬勃發展呢?下面從幾個角度來探討:

從軟體公司角度:底層開源,節省開發成本,決戰上層商業模式

爲什麽原本的閉源軟體公司,漸漸願意開源了呢? 因爲不管是軟體或硬體,所有技術的發展都像金字塔一樣,底層技術要越寬廣,上層的發展才能越高。 先來看硬體產業的技術發展,任何產業在一開始,一定都是壟斷生意,因爲在底層技術還不夠廣時,很容易就被某間公司獨佔,但隨著技術一直拓展,各家都有自己的獨佔技術了,就會開始互相牽制。

而隨著技術領域一直拓展,市場就越來越難被少數廠商壟斷,而當幾家大廠商掌握的底層技術架構都不一樣,反而會造成整個產業的發展是被卡住變慢的,因此當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幾大主要競爭者發現既然沒人能完全壟斷,只好大家坐下來談規格整合,讓所有硬體商在統一的底層規格上,去開發產品。

軟體的發展也類似,軟體技術發展到21世紀,牽扯的底層技術範圍也一直拓展,漸漸不再是單一公司能獨立承擔的,沒有任何一家能獨佔所有技術,而彼此的底層技術架構不一樣,會造成兩個影響,首先,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更廣泛的被使用,就必須花更多時間去開發底層技術,導致開發成本增加;另外更重要的是,資訊安全的問題,因爲軟體運行時是看不到的,若沒看過程式碼,誰也不知道裡面是否藏有後門,要用別人的底層技術都會有所顧慮。

因此各大軟體公司開始思考,若把底層技術開源,一方面吸引更多人來幫忙開發、檢查、維護,不但降低了開發成本,程式的品質反而更好,此外大家也都看得到裡面有沒有惡意程式,就不用擔心資安的問題,可以提高技術傳播率。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想辦法讓更多人使用自家的底層技術,來開發上層應用程式,反而是現在軟體公司極力推廣的,因爲使用者越多,自家產品的影響力就越大,也可以排擠競爭對手的技術。

那底層技術開源了,各公司間怎麽競爭呢?此時各大軟體公司就不再糾結於獨佔底層技術,畢竟這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

雖然不可能完全不研發底層技術,但是將底層技術交由全世界廣大的開發者來協同開發,可以省下這方面的資源,轉而專注在中上層的應用程式APP,應用程式就不是開源的軟體,而是閉源了,也是各家藉以盈利的核心。

同時決戰於商業模式策略,這才是軟體公司打的如意算盤,關於商業模式的發展後面會再談。

從產品角度:降低銷售成本,快速取得市場回饋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原本的閉源軟體要做銷售,其實是件很辛苦的事,要説服別人來使用自家的產品,需要花費許多銷售成本,這也是爲什麽在所有的盈利公司中,銷售部門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反過來看開源軟體,使用者可以先自行下載,了解基本的架構和功能符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同時靠著社群内的 口碑傳播 ,產品傳播的速度絕對比原本一家一家上門拜訪的銷售模式,更能觸及到大量的使用者,若使用者對基本免費的功能滿意了,覺得需要更進階的功能,就會考慮去買商業化的應用程式,這就可降低銷售人員的成本。

同時,更多使用者也代表了可以取得更多的市場回饋,更能針對回饋去調整產品,讓使用者體驗更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也是敏捷精神的一個延伸。

因此從產品開發及銷售的角度來説,開源也是有正向幫助的。

從使用者的經營者角度:減低使用與轉換成本

對所有經營者來說,成本永遠是要去考慮的事情,而一般考慮使用系統的成本,主要有幾件事:使用成本、維護成本、轉換成本、使用風險。原本常見的閉源軟體收費模式,通常是先一筆高額的授權費用,再加每年的維護費用,而 開源軟體的收費模式,不需要高額的授權費用,首先就降低了使用成本,而且也不需在還沒使用前,就要付這筆授權費,降低了使用風險;同時在產品的選擇上也更有彈性,不會被一家綁死,因爲開源,更容易找到其他公司的應用程式,轉換成本也可以降低。 因此使用開源軟體也可降低營運成本。

從開發者角度:一輩子的履歷,持續了解最新技術

那爲什麽開發者願意無償去協助開源軟體呢?現在這個時代,人才的流動越來越頻繁,開發人員若都是開發閉源軟體,因爲牽扯到商業機密,能讓外人看的東西其實很少,這表示開發者的技術能力只有少數證據能佐證,若要轉換公司,能談判的籌碼就比較少。但 在開源社群裡的貢獻,是全部公開的,所有人都能看到,對開發者來説,這是可以跟隨一輩子的履歷 若技術有一定的水準,在社群裡面更是可有效建立個人名聲,説不定是軟體公司直接來挖角,因爲這對雇主來說,也是件好事,可以減低雇用到技術不及格的人員的風險,也因此,現在很多軟體公司,會直接請應徵者展示在開源社群上的貢獻。

同時,隨著全世界的開發者越來越多,技術的演變也越來越快,以前學到一個好工具,可能三到五年不用再學新的,但現在可能半年就有一個效率更好的工具出來,因此若沒有在社群裏持續交流新資訊,很容易就落後別人。

不過原本開發者參與開源專案的貢獻,除了上面說的名聲,無法獲得什麽實質的收入,但這幾年有個新的技術,讓參與開源專案的人,也能獲得收入了,什麽技術呢?那就是 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也就是 區塊鏈 ,以後會再找時間來介紹區塊鏈相關的事情,而我認爲區塊鏈會是未來網路時代一個很重要的底層技術,當然它現在還處於早期的開拓摸索期,無法大量實際應用,但未來它將佔有一席之地。

開源軟體有這麽多好處,所以未來所有的軟體都會開源嗎?

從上面幾個角度可以看出,這就是爲什麽近十年來,不管是軟體公司、開發者以及使用者,都越來越接受開源軟體的原因,那這樣下去,未來所有的軟體都會開源嗎?我認爲不太可能,就像在前面提到的, 軟體公司願意將底層技術開源,但不會將上層的應用程式開源,因爲這是他們賴以獲利的核心

而現在會願意將底層技術開源,只是因爲從整個賽局來考慮,這樣做可以讓他們降低在底層技術的成本,轉而專注在核心技術,來達到更好的獲利,但絕對不會什麽都開源,如何盈利還是公司最關心的事,而獨佔生意還是利潤最高的生意。

下一篇就來談談,開源軟體一路以來的商業模式是怎麽演變的。

本文由李政霖授權轉載自其blog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