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也闖進智慧眼鏡戰場了!鎖定台灣市場缺口,和Meta、Google等大廠同場較勁。
台灣3C品牌HTC(宏達電)於8月14日舉辦發布會,宣告推出全新產品線HTC VIVE Eagle智慧眼鏡,9月1日在台灣單一市場發售,定價新台幣15,600元。
HTC VIVE Eagle採半透明設計,強調時尚配件定位,能拍照錄影、多國語言翻譯、和AI助理互動,續航力高達36小時。HTC強調,這是一款「針對台灣人量身打造」的產品,加強繁體中文能力,機身也根據台灣人頭型設計。
定價資訊
◆ 售價:NT$15,600
◆ 開賣時間:9月1日台灣市場開賣。
◆ 銷售通路:
台灣大哥大:全台門市、網路商店(指定資費 0 元起)
2020EYEShaus:門市含驗光配鏡服務
規格功能:超輕機身、最「台」AI助理
外型設計
HTC VIVE Eagle眼鏡整體重量僅49克,推出黑、紅、咖啡、灰四種顏色,強調時尚定位,因此採用眼鏡市場中熱門的半透明設計,能隱約看見內部零件,強調科技感,鼻墊與鏡腳可調,鏡身特別針對台灣人頭型設計。
由於是日常配戴的眼鏡,HTC和精品眼鏡商2020EYEShaus合作,能到實體店內驗光、試戴,還能選擇搭配墨鏡配件。
硬體規格
HTC VIVE Eagle搭載的是高通針對智慧眼鏡推出的AR1 Gen1晶片,配有1200 萬畫素超廣角相機模組,拍照時會有燈光亮起提示,另具備「穿戴偵測」,未配戴時無法啟動拍照,防止偷拍疑慮。
續航力則內建235mAh電池,官方數據為日常使用達36小時,連續聽音樂近4.5小時,同時支援「邊充邊用」的磁吸快充,10分鐘可補充約50%電量,接上行動電源可以快速續用。
在通話、聽音樂的功能上,HTC強調比競品有更強的「漏音抑制」技術,雖然是靠開放式喇叭放出聲音,但HTC自研技術可以讓外界難以聽見通話、音樂內容,同時也採自研降噪技術提升通話品質。
搭配開放式音訊設計與指向性麥克風矩陣,並整合HTC自研降噪與漏音抑制技術,提升通話品質與私密性。支援磁吸快充,10分鐘可充至50%,續航時間達36小時,且可邊充邊用。
延伸閱讀:台灣終於支援Apple Watch睡眠呼吸中止通知!獨家專訪蘋果高管:解決10億人困擾的產品,是怎麼做出來的?
軟體與AI功能
既然是AI智慧眼鏡,AI自然是體驗上最大的主角,HTC VIVE Eagle採HTC自研「VIVE AI平台」,可串接Google Gemini、OpenAI GPT等主流大型語言模型,使用者可依需求自行切換,。
啟動指令是一聲「Hey VIVE」或者按下機身按鈕,就能喚醒語音助手,現場展示了多種功能,包括基本的拍照錄影,以及旅行時翻譯菜單,或者辨識眼前的物品、建築物請VIVE助手查詢並用語音說明。
發表後即支援中、英、日、韓、西、法等12國語言翻譯,HTC也強調,繁體中文系統由HTC工程團隊特別調校,能達到市面上少有的精準度,符合台灣用戶的需求,同時強調使用者資料會加密,系統不會進行使用者行為追蹤,也不用於任何AI模型訓練。
市場策略:定價1.5萬太貴?鎖定台灣市場
HTC選擇推出智慧眼鏡的原因,HTC資深副總裁黃昭穎表示,過去VR頭戴裝置主要應用在遊戲或企業場景,尚未進入大眾日常,但智慧眼鏡外型輕巧、配戴自然,更容易被市場接受,「除了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下一個人們會願意隨身穿戴的,就是智慧型眼鏡。」他認為,AI服務與語音辨識的進步,加上雲端運算與HTC多年累積的穿戴技術,讓產品能兼具實用性與時尚感,足以填補現有市場的空白。
首款產品完全鎖定台灣市場,9/1第一批甚至只在台灣獨家上市,除了加強繁體中文能力,也強調「全台灣製造」。黃昭穎表示,即使HTC宣布將VIVE部分團隊賣給Google,但仍有很充足的研發生產人力,團隊也並非全新組成,而是由過去頭戴裝置的團隊跨界負責,並由HTC自有的桃園龜山廠負責製造,過去VIVE Flow輕巧版頭戴裝置的研發過程,讓團隊對於製作眼鏡的技術打下基礎,因此能快速推出這款新品。
VIVE Eagle在台灣的建議售價為15,600元,作為比較,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相似規格的智慧眼鏡為299美元(約新台幣8,960元),對於價格偏高的看法,黃昭穎回應HTC參考了通路商的建議訂了這個價位,認為與市面上動輒萬元的名牌眼鏡相比,這個價位並不算特別高,同時強調,VIVE Eagle在多國語言、通話降噪、長續航等多項功能,與部分競爭對手相都有明顯差異,因此在功能與價值比上有信心。
未來智慧眼鏡推出新品的時間表,黃昭穎透露,現在的市場變化之快,硬體產品已經很難用「年」作為迭代單位,很可能數月就會有更新產品的計劃,同時也強調不會取代手機產品,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讓手機能和眼鏡加強協作能力。
針對海外市場,黃昭穎坦言目前仍在規劃階段,尚未訂出確切時間表,其中一大原因是各地人種的頭型與配戴需求有差異顯著,例如歐美消費者頭型寬、鼻樑較高等,為了確保配戴舒適度,進入不同市場時鏡框尺寸、鼻墊與鏡腳設計可能都必須重新開發,無法直接沿用台灣版本,同時必須同步建立當地的驗光、配鏡與售後服務體系,確保消費者體驗。因此仍需要時間安排海外上市計畫,但絕對會往全球市場前進,其中亞洲地區由於各項臉部頭部數值都較相近,有機會搶先於歐美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