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歐洲離岸風電趨勢發展給台灣的啟發
2018年歐洲離岸風電趨勢發展給台灣的啟發

歐洲風電協會(WindEurope)最近發布一份 2018 年離岸風電的統計報告 [1],裡面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與參考的地方,本文將摘要重要的趨勢圖表,並且提出個人的見解與建議,提供讀者參考。

2018 年歐洲累積離岸風電容量來到 18.5GW,當年度增加 2.6GW,年度新增容量為歷史第三高。2015 與 2017 年創下超過 3GW 的佳績。最近這 10 年當中,歐洲離岸風電主力國家還是在英國與德國,這個趨勢大概還會維持一陣子,2020 年之後,法國將參加盛會,成為歐洲前幾大離岸風電國家。

2008-2018年歐洲離岸風電裝置容量.jpg
圖一:2008 至 2018 年歐洲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圖/ 陳世芳

產業、教育體系完整

法國政府規劃在 2030 年的時候,電力部門的 40% 來自於再生能源[2]。法國是全歐洲第二大離岸風電潛力的國家,英國是第一大,德國則是第三大,假如法國政府積極推動離岸風電,未來累積總容量將會超越德國,成為全歐洲第二名。根據 WindEurope 的估計,法國擁有 2,900GW 的浮體式離岸風電潛力[3]。目前,法國離岸風電產業界的目標是在 2030 年之前,併網 18GW。比較確定的 6 個離岸風場,總容量為 2.9GW,預計投資 100 億歐元,平均的 CAPEX 為 NT$120M / MW。截至 2017 年底,法國的風力發電總容量為 13.5GW,預估到了 2018 年底將提高為 15GW,到了 2023 年將提高至 21.8 至 26GW。目前法國風力發電從業人員超過 17,099 人,平均每年約增加 1,000 到 1,500 個工作機會。如果我們分析就業人口的分布,其中:

  1. 規劃與設計 4,884人(29%)
  2. 零組件製造 3,799人(22%)
  3. 工程與建置 5,032人(29%)
  4. 營運與維護 3,384人(20%)

從法國的就業人口分布,我們發現,所謂的風力發電製造業,僅占整個風力發電產業的 22% 而已,還有 78% 的就業人口屬於服務業。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下去,製造業就業人口大概也是在 20% 左右,離岸風電服務業創造 80% 的就業人口,其中多數是中小企業(少於 250 人)。

法國的風力發電製造業具備良好的基礎,裡面有風機製造商(GE Renewable Energy、Vestas、Enercon、Senvion)、電纜公司、電力設備公司、水下基礎公司etc,所以如果法國要加速離岸風電的建置,其速度一定比台灣更快。

法國的風力發電製造業.jpg
圖二:法國的風力發電製造業
圖/ 陳世芳

法國擁有完整的風力發電教育制度,涵蓋全部的風力發電項目,以及眾多的人才訓練機構。比較知名的訓練機構有 BZEE、GWO(已經進入台灣市場)、BTS MS。學士後課程有兩種,分別是 2 至 3 年與 4 至 5 年。全部的風力發電專業人才認證約有 295 種,認證機構約有 100 家。法國的大學提供超過 70 個風力發電相關的課程,並且和產業界密切合作,共同開設碩士課程。

法國風力發電訓練課程.jpg
圖三:法國風力發電訓練課程
圖/ 陳世芳

2018 年歐洲離岸風場增加 2,648MW,其中英國增加 1,312MW、德國增加 969MW、比利時增加 309MW、丹麥增加 61MW。我們都知道丹麥向全世界輸出離岸風電技術,強大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走入國際市場。儘管丹麥在 2018 年新增的離岸風電容量只有 61MW,累積的離岸風電容量只有 1,329MW,丹麥還是被公認為風力發電大國。台灣的離岸風電容量已經規劃到 5.8GW,接下來可能還會開放 4GW,總數 10.8GW 是丹麥的好幾倍。

台灣的離岸風電潛力約 30 到 70GW,總是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本土企業最好在踏入離岸風電的第一天,就開始思考國際化的議題,積極拓展國際業務。

目前,值得台灣開發的是日本、韓國與越南的離岸風電市場。我特別要提一下日本,2019 年底日本可能會開放競標,消納目前排隊的 12 至 15GW 離岸風電容量,加速建置。全世界的離岸風電企業,在 2019 年的重點市場只有兩個,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美國。台日離岸風電產業如果多交流,有機會分食日本 1,200GW 的離岸風電市場(固定基座:200GW)。 如何給投資人一個很棒的 Japan Story,相信會是 2019 年台灣上市櫃的離岸風電公司重要的課題。

歐洲離岸風電邁入高速成長

累積至 2018 年底為止,歐洲總共有 105 個離岸風場,累積裝置容量 18,449MW,風機總數為 4,543 支。在過去的 27 年時間裡,平均每年增加 3.9 個風場、683MW 容量、168 支風機。2018 年度新增的風場有 18 個,新增的容量有 2,648MW,新增的風機數量有 405 支。相較於過去的平均值來說,離岸風電現在是一個高速成長期。

2018年歐洲離岸風場現況.jpg
圖四:2018 年歐洲離岸風場現況
圖/ 陳世芳

我們更進一步分析這 18 個離岸風場,發現 8.8MW 離岸風機順利併網發電。Vattenfall 公司經營的歐洲離岸風電部署中心(European Offshore Wind Deployment Centre, EOWDC)是蘇格蘭最大的離岸風機測試與展示地點,這個風場擁有兩台 V164 8.8MW 風機,以及 9 台 V164 8.4MW 風機[4]。18 個風場裡面,已經有 3 個屬於浮體式基座離岸風電(Floating Offshore Wind, FOW),種下未來快速成長的種子。

2018年歐洲新增離岸風場比較.jpg
圖五:2018 年歐洲新增離岸風場的比較
圖/ 陳世芳

擴大策劃規模,台灣離岸風電能更便宜

離岸風電是一個非常便宜的電力,台灣因為剛開始發展,許多基礎建設要攤提在 5.8GW 很小的容量上,導致期初設置成本比國際行情高出許多。根據工研院的研究,台灣離岸風電潛力可達 70GW,如果初期政府的規劃是以 30GW 當作目標(現在的 5 倍容量),我認為期初設置成本將會和國際行情差不多。美國以 86GW 作為離岸風電第一期的目標,所以開出來的競標價格,和國際水準差不多,這是成功的實證。因為大風機的技術進步,現在離岸風電的國家級經濟規模量已經變成 15GW 了,也就是 1,000 支 15MW 風機的規模,如果我們的政策還是停留在 10GW,對於產業發展將有負面的影響。15MW 離岸風機已經進入研發階段,相信在 2025 到 2026 年之前,可以和大家見面。

2018 年歐洲募資的離岸風場,總共募集新台幣 3,600 億元,總容量是 4,218MW,總共是 12 個風場。平均每個風場需要募資 300 億元,容量約 352MW。平均數字可以視為最小經濟規模量,作為開發商與政府的參考。大家最關心的,應該還是每 MW 的資本支出,歐洲的數字約在 NT$54M 至 140M 之間。德國因為擁有海上電網公司 TenneT,所以離岸風場開發商不用承擔海上電網的成本,而拿下單位資本支出最低的寶座。葡萄牙公司 Windplus 要開發全世界第二個浮體式離岸風場 WindFloat Atlantic,預計建造 3 台 V164 8.4MW 風機,離岸約 20 公里,水深約 85 至 100 公尺。這樣高難度的風場,讓平均造價來到每 MW 1.4 億元新台幣的價格[5]。Windplus 的主要股東是葡萄牙電力公司 EDP Renewable、義大利油氣公司 Respol、以及浮體基座公司 Principle Power。有油氣公司與國營電力公司當靠山,財力非常雄厚。

2018年歐洲募資離岸風場的單位資本支出.jpg
圖六:2018 年在歐洲募資的離岸風場的資本支出(CAPEX)統計
圖/ 陳世芳

歐洲前三大風電資源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德國,我們看到法國在風力發電產業當中表現不如英國與德國,但是法國產業界規劃了一個高目標,要在 2030 年以前完成 18GW 的離岸風電,相較於該國擁有的 2,900GW 浮體式離岸風電資源,這個數字連 1% 都不到。法國雖然在離岸風電這個行業缺席,但是卻擁有堅強的人才訓練產業與風電服務業,如果將來國家政策改變,要大力發展離岸風電的時候,法國將會有許多優秀的人才投入,迎頭趕上。

由於風機技術進步,離岸風電的國家經濟規模量已經來到 15GW,這樣才可以把基礎建設的攤提成本降到最低。如果台灣的政策以 30GW 來做規劃,我們的離岸風電可以和歐洲一樣便宜。 Windplus 的實證看到,歐洲的油氣公司、國營電力公司積極推動離岸風電的成長,假如這個現象也在台灣發生,對於我們的產業發展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

GE Renewable Energy 的總部設立在法國巴黎,主要的經營團隊也是法國人,其 Haliade-X 12MW 風機預計在今年夏季安裝在荷蘭鹿特丹的測試中心,並且在 2021 年量產[6]。如果一切順利,2021 年之後的法國離岸風電市場將會非常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
[1] WindEurope, “Offshore Wind in Europe: key trends and statistics 2018,” WindEurope, 2019.

[2] France Energie Eolienne, “Wind Observatory 2018: Analysis of the French wind power industry-employment, the market and the future of wind power,” France Energie Eolienne, 2018.

[3] Lee Buchsbaum, “Floating Offshore Wind Farms Exploit a Great Energy Resource,” Access Intelligence, LLC(Power Magzine), 01 08 2018. [線上]. Available: https://www.powermag.com/floating-offshore-wind-farms-exploit-a-great-energy-resource/?printmode=1. [存取日期: 16 02 2019].

[4] Vattenfall, “About the project,” Vattenfall, 14 01 2019. [線上]. Available: https://corporate.vattenfall.co.uk/projects/operational-wind-farms/european-offshore-wind-deployment-centre/about-the-project/. [存取日期: 17 02 2019].

[5] Joshua S Hill , “World’s Second Floating Offshore Wind Farm Takes Next Big Step Forward,” Sustainable Enterprises Media, Inc(Clean Technica), 23 10 2018. [線上]. Available: https://cleantechnica.com/2018/10/23/worlds-second-floating-offshore-wind-farm-takes-next-big-step-forward/. [存取日期: 17 02 2019].

[6] Craig Richard, “GE's 12MW set for tests in Rotterdam,” Haymarket Media Group Ltd(Wind Power Offshore), 16 01 2019. [線上]. Available: https://www.windpoweroffshore.com/article/1523122/ges-12mw-set-tests-rotterdam. [存取日期: 17 02 2019].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隨著消費者注意力分散、內容氾濫,單一曝光已難再換取真正關注,品牌勢必重新思考與消費者連結的方式。電通觀察到,體育賽事與娛樂內容正快速成為當代最具穿透力的文化載體;透過科技驅動、數據洞察與創意策劃,品牌不只是參與者,更能成為文化的共創者,從汲汲營營的流量競技場,轉身搶佔消費者的心佔率長跑。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dentsu Taiwan )於上月正式在台灣成立「電通娛樂」(dentsu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營運據點,也正式宣告將以台灣作為大北亞區域娛樂創新孵化的戰略基地。在內容為王、圈層經營成為顯學的時代,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搶攻心佔率?

電通娛樂以數據洞察人心、科技賦能體驗

電通娛樂從日本母集團出發,電通整合體育與娛樂資源,串連全球娛樂網絡,在文化多元、數位技術領先的大北亞市場,更進一步選擇台灣作為創新策略的前哨基地,佈局新一波品牌娛樂體驗。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表示:「科技是帶動娛樂深化參與的關鍵力量,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從單向溝通轉為共創連結。」不過她也強調,能與人共鳴的好創意絕不只是靠科技堆疊就能完成,關鍵仍在於於對消費者的洞察、對內容脈絡的理解與圈層語言的掌握。簡言之,品牌要說對語言、進入對的場景,才有機會形成真正有感的情感連結。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指出,科技正加速體育與娛樂的文化體驗,品牌必須從參與內容、共創價值開始,才能走進人心。
圖/ 電通集團

為強化品牌跨圈層經營力,電通以「one dentsu」策略整合集團資源,從品牌娛樂與體育行銷策略、創意策劃、體驗與內容製作、數據分析到技術開發,打造具文化穿透力與執行韌性的團隊,協助品牌打造可持續的內容資產。

在執行上,電通娛樂同時服務內容方與品牌客戶。對IP創作者而言,從企劃期就參與商品化、推廣與導入;對品牌而言,則以洞察為起點協助選題與切角。透過雙向共創,電通不只加速 IP 發展,也讓品牌跳脫傳統贊助角色,轉變為文化體驗的共創者,實現雙贏。

包容度、反應力、與參與力,推動台灣成為創新孵化基地

事實上,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往往奠基於感性與直覺,而非純然的理性判斷。為協助品牌找出能真正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切角」,電通娛樂在大北亞區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從品牌任務出發,透過策略設定與在地洞察,找出「粉絲會有共鳴的梗」,並以本土語彙轉化為有感的內容體驗。

娛樂的力量不容小覷。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指出,根據《電通創意 2024 CMO首席行銷長報告》,逾八成品牌認為應建立自有娛樂化資產,88% 的行銷長更重視「文化佔有率」高於曝光量。再加上 Gen Z 與 Alpha 世代強大的文化消費力,娛樂內容的商業價值更顯而易見。

而台灣之所以是品牌娛樂的絕佳孵化場,何華軒說明,是因為台灣市場具備高度包容性、快速反應力與高參與度,無論是棒球賽事、動漫展還是社群討論,皆展現出快速破圈的潛力與真實的情緒回饋,「一個原本鎖定特定圈層的 IP 內容,只要成功搭上社群,很快就能擴散至主流圈層!」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表示,台灣市場的包容性與快速反應力,成就品牌娛樂策略與文化破圈的理想基地。
圖/ 電通集團

因此,電通娛樂也聚焦台灣扮演關鍵角色,作為品牌與內容方之間的橋樑,協助媒合 IP、形塑娛樂內容溝通場景。

近期電通娛樂重磅宣布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將話題綜藝《鑑定師》搬到台灣製作全球版,由舒華擔任主持。節目延續韓版「珍藏物品鑑定+價值交流」的核心,並融入在地文化視角。首季邀請 9m88、ENERGY、LuLu、黃偉晉等人氣嘉賓,透過分享私人物品與故事,將娛樂與情感連結,成功為品牌注入溫度與討論度。

過去也有不少精彩案例,如:2023 年夏季,電通協助披薩品牌與《進擊的巨人》展開全球獨家聯名合作,推出「必勝の巨人」套餐。從產品設計、視覺包裝到社群操作,完整呈現動畫角色的視覺語彙與世界觀,讓粉絲吃進角色,也讓品牌成功打入動漫圈層,引發社群分享,帶動話題與銷售雙成長。

又如 2024 年中職明星賽期間,電通娛樂看準球場熱潮與暑期行銷節奏,為炸雞品牌打造「雞情應援團」企劃,攜手「全球先生」戴凱文與巴西模特男團,將品牌精神轉化為現場應援秀與社群梗,結合啦啦隊演出與大巨蛋互動,吸引年輕受眾目光,創造出具娛樂性、參與感與話題擴散力的品牌體驗。

今年,則有汽車品牌以「出品發行人」身份參與影視內容創作,在電通娛樂的策劃與整合下,推出改編自鄧惠文醫師著作《婚內失戀》的微電影《慶祝》;故事聚焦失婚女性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品牌則透過內容敘事傳遞情感價值觀,並結合 VIP 車主專屬觀影體驗,跳脫產品導向,展現內容深度與品牌溫度。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製作全球版《鑑定師》,由舒華擔綱主持,結合在地文化與明星真情故事,打造兼具娛樂性與情感溫度的綜藝體驗。
圖/ 電通集團

破圈新解方, 打造品牌文化資產的長線策略

品牌要破圈,深耕娛樂內容是不得迴避的挑戰。而品牌在踏入體育與娛樂領域,也往往四個問題:該選擇什麼內容與 IP 切入?合作怎麼談?執行怎麼落地?圈層關係又該如何維繫?電通娛樂指出,這些問題挑戰背後很多時候是基於對產業語境的不熟悉,以及缺乏整合性策略。

對此,電通以方法論為核心,從品牌目標出發,透過數據分析與圈層洞察,媒合合適內容與平台,並串聯策略、製作到傳播的一站式服務,協助發展品牌娛樂。目前提供六大整合方案,涵蓋品牌娛樂內容、沉浸式文化體驗、IP 生態系、IP 科技力、名人管理、娛樂商務等,並搭配 AI 等科技工具,讓品牌娛樂傳播有憑有據,也有感。

白玉瑩表示,在台灣市場,品牌行銷打法靈活且具彈性,建議先釐清並發展娛樂行銷策略,從小圈層測試著手,累積內容經驗與用戶回饋,再逐步擴大規模與投入,讓娛樂內容與體驗長期累積,最終沉澱為品牌的文化資產與情感記憶。

「若品牌能發展自有 IP,更能在內容經營上掌握主導權。」她補充,肯德基「桑德斯上校」就是很好的例子,一旦品牌成功創建角色,透過敘事延伸到跨媒體操作,長期下來累積的不只是辨識度,也建立了穩固的品牌形象。

「當品牌希望打造獨特的品牌體驗,並尋求下一波成長動能時,體育與娛樂就是最有力的加速器。」最後,白玉瑩強調,電通在台灣深耕已久,亦是本地市佔率最高的行銷傳播集團。現在,帶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感,電通娛樂將讓科技驅動內容並走進市場,幫助每一次的品牌內容能走進人心。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