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逆變器幫助屋頂型太陽能達標
微型逆變器幫助屋頂型太陽能達標

經濟部能源局預估屋頂型太陽光電將在今年超過3GW,提早5年達成政策目標 [1],目前正在研討,2025年全國太陽光電總容量20GW不變的目標之下,提高屋頂型太陽光電的比例。根據能源局的統計,2018年太陽光電安裝容量達1.055GW,其中屋頂型太陽能是829MW,佔比高達78%,本來呼聲最高的地面型太陽能僅有226MW。

能源局預估2019年台灣太陽光電新增容量約1.5GW,如果我們用80%屋頂型估計,約占1.2GW。過去因為建築法規容積率限制與違章建築的議題,讓能源局保守預估屋頂型太陽能的容量。2018年,經濟部與內政部攜手合作,修正「設置再生能源設施免請領雜項執照標準」,增訂在不影響公共安全及妨礙違章建築處理之前提下,得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之態樣 [2]。都市的屋頂容易受到建築物的遮蔽,鄉村的屋頂也可能受到旁邊樹木的遮蔽,導致太陽能發電量減少,「微型逆變器」 的發明,正好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發電量問題,微型逆變器能助屋頂型太陽能達標?

當然,事情不可能這麼順利,事實上微型逆變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目前非常小,是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題目。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是串列型逆變器(String Inverter)與集中型逆變器(Central Inverter)。集中型逆變器應用在地面型電站,其他非地面型電站主要使用串列型逆變器。市場調查機構IHS統計美國的太陽光電逆變器,發現串列型逆變器(單相/三相低功率)與集中型逆變器(三相高功率)的成長速度趨緩,成長速度最快的是微型逆變器,預估2019年市場規模達美金1.5億元,市占率約13% [3]。 (註:圖片的數字誤植,1,000M的正確數字應該為US$100M。)

圖一:HIS統計的美國太陽光電逆變器市場趨勢
圖一:IHS統計的美國太陽光電逆變器市場趨勢
圖/ IHS Markit

微型逆變器之所以能夠在美國市場快速成長,主要是因為具備以下的優點:

(1)優化每片模組,避免遮陰損失,發電量最大;
(2)不需DC零組件,安裝簡易輕鬆降低設計施工時間成本;
(3)單片監控,發電狀況一清二楚。

傳統的集中型與串列型逆變器,因為是數個模組串聯,當其中一個模組的電流下降(發電效率下降,可能是模組故障或是遇到遮蔭),則該串所有的面板電流也會跟著下降(因為直流串聯的電流是固定的,圖二左側三個模組的電流I值必須相同)。微型逆變器的原理則是讓每個模組併聯,所以個別的模組電流下降不會影響到旁邊的模組,每個模組上安裝一個微型逆變器,可以讓該模組的發電效率達到最大值。

圖二:傳統(String&Central)逆變器與微型逆變器的優化比較
圖二:傳統(String&Central)逆變器與微型逆變器的優化比較
圖/ 昶昱能源(EnluxSolar)

微型逆變器因為體積小、重量輕,很容易安裝在太陽光電系統的支架上,主要動作是鎖螺絲與接電力線而已,所以獲得廣大的光電安裝業者喜歡,如圖三所示。

圖三:容易安裝的微型逆變器
圖三:容易安裝的微型逆變器
圖/ 昶昱能源(EnluxSolar)

這樣的論述,讀者可能沒什麼感覺,所以我分享一個ABB串列型逆變器的影片,告訴大家安裝串列型逆變器是非常專業的工作,一定要取得專業證照,一般民眾請勿輕易嘗試。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安裝微型逆變器就可以比較隨便,而是說明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安裝微型逆變器的難度,遠遠小於安裝串列型逆變器,更別說是最複雜的集中型逆變器了。

ABB Solar Inverters:PVS-100/120 assembly video

高投資高報酬,微型逆變器市佔連年攀升

微型逆變器單位成本與一般中型三相串列型逆變器相比之下高出不少,約與小型單相串列型逆變器相當,但是發電量可以提高10到20%,直接提升了整體太陽光電的發電收益。同時,微型逆變器的功率比較小,約在300至700W之間,又選用高規格的電子零件,使用壽命約在20到25年。串列型逆變器的壽命約在5到8年。換算下來,微型逆變器的壽命大概是串列型逆變器的2.5到5倍的時間。如果我們把串列型逆變器的價格乘以2.5到5倍,其區間落在NT$7,350至21,000/KW之間,如果再考慮串列型逆變器少發電10到20%,微型逆變器並不是太貴。上面的現象如果用專業一點的論述,就是資本支出(CAPEX)與總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的差別,簡言之,微型逆變器的資本支出比較高,但是總體擁有成本比較低,所以逐漸取得市場占有率。

當然,如果傳統逆變器在架構上取得創新,降低總體擁有成本,依然有競爭力。我們在產業前瞻分析會看到高單價高毛利率的產品市占率反而逐年增加的現象,通常就是因為其TCO比較低的緣故。CAPEX很容易讓我們誤判情勢,盡量少用這個指標。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離岸風電,具備高CAPEX的特性,但如果我們去分析其TCO(LCOE/LACE/SCOE)等,就會發現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市占率逐年提高,快速成長。從以上分析可發現,系統容量20KW以下的小型家用屋頂市場,微型逆變器的成本優勢更勝於單相串列型逆變器。在中型的案場中,由於效能的提升,可做到單位裝置容量的效益最大化。

美商Enphase Energy是全世界微型逆變器的領導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深耕市場,累積競爭優勢,股價在2018年逆勢成長80%,異軍突起。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光電股票在2018年整體落後於S&P 500與Russell 2000,這是非常不好的一年。Enphase Energy的股價還要逆勢成長80%,實屬不易。

圖四:2018年太陽光電股價績效
圖四:2018年太陽光電股價績效
圖/ NREL [4]

微型逆變器的領導公司Enphase功率最大的逆變器是460W(IQ7X, 96 cell),昶昱能源公司看到市場上對於降低CAPEX的期待,推出了EL-650微型逆變器,可連接兩片光電面板,獨立優化監控。這兩家公司各自代表不同的競爭策略,Enphase採用系統單晶片(SOC)的策略,一機對一板;昶昱能源則採用一機對多板的策略。究竟哪一個策略比較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同,值得我們觀察與期待。

我們看到微型逆變器取代單相串列型逆變器的趨勢(20KW以下的系統),如果參考美國市場規模,兩者相加每年約有新台幣150億元的市場。能源局改變政策,提高屋頂型太陽光電的容量目標,我們預期台灣的市場規模也會跟著成長。 微型逆變器因為增加發電量、容易安裝、容易監控、長壽命、低總體擁有成本,逐漸取得市場占有率。Enphase在2018年股價逆勢成長80%,實屬不易。有趣的是台灣公司昶昱能源科技用一機對二板的策略開發EL-650,要和Enphase的IQ7X SOC策略競爭,未來的市場變化,值得我們觀察與期待。

參考資料:
[1] Daisy Chuang, “屋頂型太陽能發展超乎預期,能源局擬調高配比,” Technews, 10 01 2019. [線上]. Available: https://technews.tw/2019/01/10/last-year-installed-2-4gw-roofsolar/. [存取日期: 22 02 2019].

[2] 內政部, “合法建物屋頂存有違章建築設置太陽光電申設說明,” 內政部, 2018.

[3] IHS Inc., “PV Inverter Market Tracker-Q4 2018,” IHS, Inc., 2019.

[4] David Feldman, Anna Ebers 且 Robert Margolis, “Q3/Q42018 Solar Industry Update(NREL/PR-6A20-73234),” NREL, 2019.

[5] CHRISTIAN ROSELUND, “US will see more than 8 GW of solar come online this year,” PV MAGAZINE, 14 01 2019. [線上]. Available: https://www.pv-magazine.com/2019/01/14/us-will-see-more-than-8-gw-of-solar-come-online-this-year/. [存取日期: 23 02 2019].

[6] ABB, “ABB Solar Inverters: PVS-100/120 assembly video,” ABB, 04 07 2018. [線上]. Availab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6we3OPb5M. [存取日期: 23 02 2019].

[7] 昶昱能源, “昶昱能源新機種,即將發布!,” 昶昱能源, 29 01 2019. [線上]. Available: https://www.enluxsolar.com/HotNews/Article?hotId=6ee65f9a-bd86-4a5f-a3a2-00f9833651c9. [存取日期: 23 02 2019].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