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工程師薪資大公開,看Google、蘋果工程師如何分級、薪水多少?
矽谷工程師薪資大公開,看Google、蘋果工程師如何分級、薪水多少?

大家眼中的工程師薪水都很高,但到底有多少?CNBC的報導指出,在矽谷,應屆畢業的軟體工程師可拿到六位數美元的薪資(不含股權報酬),根據資歷,有些工程師每年更可以賺得數百萬美元,而這都取決於「級數」的不同

工程師薪水多少
Levels.fyi還有圖表可以看到蘋果(Apple)、Google、Airbnb等公司,不同級別工程師的薪資結構。
圖/ Levels.fyi

在Google,初級工程師從第三級開始;蘋果(Apple)的工程師則分為五級,從ICT2到ICT6;微軟則從59的軟體開發工程師開始到80的技術研究員或某個專業領域的領導者。級數越高,報酬越高。(1,500家台灣企業薪資全公開

不過,更多人好奇的應該是,這「級數」怎麼運作或怎麼換算?如果Google的第四級跳槽到Facebook,該算哪一級?如果在蘋果升到ICT3,薪資漲多少?尤其在現代,越來越多人靠跳槽加薪,更得搞懂「級數」才行了。於是,兩個美國畢業生穆沙(Zuhayeer Musa)和莫西登(Zaheer Mohiuddin)建立了網站「Levels.fyi」,蒐集來自矽谷的大型科技公司員工薪資資料,讓人們可以根據自身設定的估值去判斷。

工程師薪水多少
不同級別工程師薪水多少、薪資結構如何,都可以在圖表中看到。
圖/ Levels.fyi

薪水15萬美元起跳

Levels.fyi的數據顯示,在Google、Facebook、亞馬遜(Amazon)、蘋果和微軟的軟體工程師薪資都很高。Levels.fyi預估,在Google的第三級或剛畢業的初級工程師可掙得總薪資18萬9,000美元或12萬4,000元薪資加上4萬3,000美元的股權報酬;而在Facebook,初級工程師、「E3」級一年可賺16萬6,000美元。

數據顯示,薪酬隨著級數升高而增加,甚至呈現指數型成長。例如,Google的第七級,被認為是大部分工程師的最高級數,年薪為60萬8,000美元。

Quora前招聘經理奧斯曼(Osman Ahmed Osman)說,雖然每間公司不同,但多數公司採用同一級數標準,分為六級,而每一級別在不同公司的職稱略有差異。

每家公司的級別術語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蘋果的叫ICT,代表個人貢獻技術(individual contributor tech),Salesforce的級別稱為MTS,代表技術人員(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

雖然Levels.fyi的數據是眾包的,可能不太牢靠,畢竟那些會提交薪資數據的應該還是賺得較多的那群人,但Levels.fyi創辦人說他們能清除不太可靠的資料點,而且這些數據和Radford、Connery Consulting等數據公司賣的真實資料相當匹配,有些企業的人資就相當依賴這類網站數據

有利的談判工具

如果是在一間大公司有不錯級數的人,可能會想看看自己可以在較小型的企業取得什麼位置,最重要的是,可以加多少薪水。

級數的薪資水平並非透明的,這便讓許多求職者在薪資談判上占劣勢。在瀏覽網站上的數據時,你可能會嚇到,有些只有幾年經驗的竟然可以年賺數十萬美元,而有些人的低薪可能只是因為談判技巧差。Levels.fyi網站創立的初衷,正是想幫助人們解決這項難題。

薪資分級可以讓人們有往上爬的動力,但也為整個矽谷的工資帶來壓力。「總的來看,我認為,每當Google和Facebook發現他們失去太多中層員工時,就會調高薪資水平。」軟體公司Triplebyte的創辦人塔格爾(Harj Taggar)說,而這時,Uber或Slacks等企業也會接著調高基本工資,接連繼續影響其他企業。

他說,

Facebook和Google是軟體工程師人才市場的領頭者,為矽谷的薪資水平定錨。

雖然人們看似不斷追求高級別,但可以達到工程師最高級別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在退休前都落在第三到第五級。」莫西登說。

薪資「級數」不是矽谷獨創

雖然矽谷玩轉這套方法很熟練,但這種「技術階梯」的方法早已在許多公司施行長達70多年。

奧斯曼從二戰後的杜邦公司追蹤這套方法的起源,當時施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激勵有才華的員工可以不斷成長與進步。

分析完工程師,levels.fyi繼續將目光轉向不同行業領域,例如金融市場,「雖然級數不多,但卻更標準化。」莫西登說。像是高盛、摩根史坦利、花旗,在分析師、合夥人、副總裁、總經理等高管的薪酬水平都非常相似

責任編輯: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王德平

關鍵字: #工程師文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