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NASA都不得忽視!看太空團隊如何用「開放力量」解決任務難題
連NASA都不得忽視!看太空團隊如何用「開放力量」解決任務難題
2019.08.22 | 策略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向來以應付大挑戰聞名,當阿波羅號太空人說:「休士頓,我們碰到問題了」時,他們就是在呼叫詹森太空中心。

不過,NASA在2010年時面臨國會大幅刪減預算的危機,其意味著此機構的功能遭到質疑。NASA也被認為缺乏想像力,誠如詹森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告訴部屬:「總部說我們不夠創新,我們得證明他們錯了。」

編按:曾擔任Google和蓋茲基金會顧問的亨利‧提姆斯與傑洛米‧海曼斯,他們精通動員群眾的運作模式,分析樂高、微信、Reddit、TED、群眾募資、政治人物崛起等商業、社會與文化案例,在《動員之戰》彙整出認識新力量、擴散想法、動員群眾的教戰手冊。

所以他們開始嘗試所謂的 「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 。開放式創新的概念是徵召群眾幫助你解決問題,不同於只有少數專家可以取得工具、資料,以及機器的舊力量方法,開放式創新的目的是 邀請所有人參與

詹森太空中心的這項變革由醫師暨飛航外科醫生傑弗瑞.戴維斯(Jeffrey Davis)領導的太空生命科學處(Space Life Sciences Directorate)主持,該處挑選14項策略性研發挑戰,並公布在開放式創新平台上,以供全球各地人士接受這些挑戰。總計有來自80個國家的3,000人回應,從知名專家到默默無聞的業餘愛好者皆有。

bold-diagnostics
傑弗瑞.戴維斯(右1)頒發NASA地球/太空人類健康與表現(HH&P)創新獎給2016年萊斯大學商業計畫大賽(RBPC)的其中一支參賽團隊。
圖/ NASA

此前幾個月間,戴維斯和團隊跌跌撞撞但堅定地推動開放式創新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看出 內部分化成意見大不同的兩派

一派陣營認為這完全是浪費時間,是騷擾,是威脅,他們抱怨這個新方案造成的預算影響,他們吹毛求疵地挑剔技術細節。另一派陣營則是把它視為機會,制定新流程與方法,以充分利用群眾的貢獻,他們設計工具,開啟實驗室,讓知識更順暢地流進流出。

若這是一個普通的傳統機構,你大概會認為這種分歧與人們害怕新技術有關,可是在這個例子中,顯然不是這個原因,畢竟這些人是名符其實的火箭科學家。這種分歧也非關年齡或經驗或聲譽,這兩個陣營的人口結構看起來相當相似。

所以這兩種非常分歧的思維,背後有什麼原因?

實驗室是你的世界,或世界作為你的實驗室?

我們稱第一派陣營為 「舊力量價值觀」(old power values) ,源於明顯畫分「我們」與「他們」的世界,認為只有穿著實驗室袍且有認證資格者才有能力解決宇宙之謎。這個陣營深信專業價值,他們本身的身分識別衍生自一個尊崇個人才能的傳統。

NASA_太空總署_太空_發射_中心_SPACE_CENTER
當地球的NASA被問到:「休士頓,我們遇到問題」時,總不能回答:「阿波羅,請稍等,我們把這個問題群眾外包,看看有沒有哪個新罕布什爾州的半退休電信工程師有什麼想法。」
圖/ shutterstock

阿基米德在浴缸中頓悟,牛頓被一顆蘋果砸了頭而開竅,他們的本能是聚藏其研究資訊,而非揭露它們,讓不夠資格的群眾檢視,那些群眾可能不會遵守既有的科學探索與辯論規則。他們的懷疑心態不無道理,畢竟開放式創新和群眾外包活動中的許多實驗最終以失敗收場。

第二派陣營具有 「新力量價值觀」(new power values) ,他們較開放擁抱協作,相信群眾智慧的可能性,願意開啟自己的世界讓他人進入。他們認為,若能把一些挑戰與問題區分為多項作業,讓全球各地人士提供解決方法,團隊將更為壯大。

對這個陣營來說,就連茶水間閒聊的話題也開始改變了。一個知名的故事是一位工程師想找可用於國際太空站的突破性醫療器材,他在YouTube上找到了。這個陣營的科學家不再抱持「實驗室是我的世界」的思維,他們開始轉變為「世界是我的實驗室」的思維。

《動員之戰》第二章書摘圖表1
舊力量與新力量價值觀的差別明顯可見,新/舊之分卻非等同於好/壞之分,各有適用的場合與時機點。
圖/ 天下雜誌出版

舊力量和新力量價值觀相互衝突的情景不只出現在美國NASA,在現今世界中,廣泛存在著這兩種迥異心態對立拉鋸的現象。

20世紀是由上而下建造的年代,社會被想像成一部大機器,由繁複的科層制度和大企業驅動,為保持大機器的持續運作,一般人扮演重要卻小而標準化的角色。做你的操練,讀你的祈禱文,學你的九九乘法表,上你的班,坐等你的畢業紀念冊相片,許多人相當滿足於在一個大流程中扮演一個小角色。

但是,新力量的興起正在改變人們對這世界的運作方式,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角色的觀點與範式,我們愈與新力量模式接觸,這些範式與觀點就愈加改變。當新期望出現,也就是不可被剝奪的參與權利出現了,這種新期望在30歲以下年齡群中最為明顯(這個年齡群現在占全球人口的過半數)。

某個在YouTube上擁有大批粉絲的創作者,期望她在這世上不僅僅是個消費者。在TaskRabbit、Lyft,或其他隨選服務平台上以「生產者」角色維生的某人,可能更不倚賴,也對傳統經濟中介者愈來愈懷疑。從線上社群中獲得無限創意和即時讚賞與認可的某個員工,可能愈覺得上司鮮少給予評價的日常工作非常乏味且沒有成就感。

GE9X引擎
就連奇異集團(GE)這樣的大公司現在也倡導徹底改變日常工作行為,朝向協作模式。圖為奇異航空的GE9X噴射引擎,有許多構造是透過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打造。

曾深度參與和支持一項群眾募資社區計畫的某個民眾,可能對於自己和當地政府間的互動愈來愈不感興趣或不再抱持希望,因為這些互動主要是傳喚和文書作業形式。我們的所有生活層面出現愈來愈多的參與式體驗,它們進一步塑造這種新力量心態。

但必須強調一點,千萬別從規範式角度來看待這兩種價值觀,不要認為新力量價值觀就是好的或正確的,舊力量價值觀就是不好的或錯誤的,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選擇舊力量價值觀勝過新力量價值觀。

舉例而言,當你要進行牙齒根管治療時,你必定會更看重在根管治療術方面有兩個學位和15年經驗的牙醫的專長,勝過一群群眾外包訓練、從Reddit上一篇無名氏貼文學習技法的協作業餘者、和自封的週末「創客」(maker)。

合作、開放與積極參與 VS 競爭、體制與關鍵少數

這兩種心態雖然常相互衝突,我們不應以二元的方式看待兩套價值觀,最好視其為一個頻譜,看看你本身的信念落在何處,以及你所屬組織的信念落在何處。

具有新力量心態的人憎惡(這種憎惡往往帶有鄙視成分)驅動舊力量世界的中央化科層制機器,他們偏好更非正式、網絡式、自選參與式的成事途徑,對那些枯燥、無生氣、每2週舉行一次的高層決策常務審查會議感到失望。若與聯合國相比,他們更像快閃族,其理念明顯與20世紀的管理主義與制度主義成事模式相反。

teamwork_團隊_工作_合作
團隊合作的工作當中,針對不同專案項目的屬性,由最適任者做決策(不一定只有一個),將大大提升執行與成功的效率。
圖/ shutterstock

最好的新力量模式強調人類的合作(而非競爭)本能,獎酬那些分享其資產或點子、散播他人的資產或點子,或是把現有點子打造得更好的人。

許多新力量模式(例如Airbnb)是靠社群的累積評價與意見來驅動,它們仰賴聲譽制,來確保粗魯或麻煩的平台訪客無法續留在平台上。在推特網站上建立粉絲群的常識策略,則是轉推和發揚他人的思想,期望他們也會互惠地轉推和發揚你的思想。

在網路世界裡,和你的鄰居或世界另一端的某人通力合作,往往更為容易,更有收穫;最成功的開放源碼軟體工程師是那些最善於和他人協作者,他們改善同儕的作品,縱使這麼做並不會為本身帶來明顯的直接益處,也沒有關係。

反觀抱持舊力量價值觀者,則是讚揚當個傑出(有時是無情的)競爭者的優點,傑出與否由你的勝利來定義。這種心態把世界區分為贏家與輸家,認為成功是一種零和等式。

UBER
在一份詳載Uber對員工的要求與期望的外洩文件中,該公司強調「兇猛」(fierceness)、「卯足全力」(super-pumpedness),全都是不擇手段成功的特質。
圖/ shutterstock

這是大部分企業界生活背後的典型思維,每個產業的銷售團隊不可或缺的基本文化,川普是這些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Uber也是,尤其在共同創辦人暨前執行長崔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領導下的Uber。儘管Uber的事業是新力量模式,該公司卻一直熱衷於對競爭者搞破壞行動,恫嚇記者,欺瞞政府監管當局,為勝利不擇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我們的商業和文化現在都強調協作與分享,但並不意味協作與分享必然獲致較好的成果。《應用心理學》(Applied Psychology)期刊最近刊登的一篇研究文獻指出:「合作模式對高績效者具有社會不利性」,高績效者在合作中往往被團隊的其他人排斥。

本文整理、摘錄自《動員之戰》,天下雜誌出版。

責任編輯:張庭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