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塑膠,不能做了回收就好嗎?圖解「回塑流程」與生活無塑難題
關於塑膠,不能做了回收就好嗎?圖解「回塑流程」與生活無塑難題
2019.08.28 | 生活

回收迷思是一隻巨大的怪獸,當那些以不塑星球為職志的行動主義者試著幫助人們了解降低個人塑膠消耗量的重要性時,幾乎時時都要面對這隻怪獸。

這是因為塑膠產業在1980年代初期想出了一個聰明策略,在最常使用的塑膠產品上打上回收標誌,因此,大多數的消費者都認為他們所消耗的大量塑膠是可以回收的,而且會透過在地的路旁回收計畫被確實地回收。

事實上,回收箱裡的東西只有很少一部分會被回收。 針對我們的塑膠問題, 解決方法並不是要回收更多,而是要消耗更少

編按:不用塑膠,其實只是為了健康?關於環保,我不能做好回收工作就好嗎?《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指南》兩位作者破除世人普遍對塑膠回收的迷思,告訴大家有效且比較「無痛」的減塑法。

如果你正在購買含有塑膠包裝的產品,了解哪種包裝材料最可能被回收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做出了解情況、且有利於回收的購物決定。了解複雜、昂貴且耗能的回收流程也會有幫助(希望可以做為將塑膠消耗量降到最小的誘因)。

你們把只用一次的拋棄式塑膠水瓶丟進自家回收箱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可以從這個過程看出,紙張和硬紙板、鋼鐵、鋁和玻璃是最可能被回收的品項。

即使是一小張的鋁箔紙,也值得丟進回收箱,因為它會透過利用電流電荷的機械流程被撿起來。透過分類程序,紙張、金屬和玻璃不但比較可能被撿起來回收,這些材料還可以被製成新的回收產品,幾乎就像原來的材料一樣,而且這些材料的回收可能持續循環,不會走到盡頭。

另一方面, 塑膠只能被降級回收,做成品質較差或功能較少的產品 。比如說,食物包裝無法再重製成食物包裝,它會以某種無法和食物接觸的產品形式回歸。

這些塑膠樹脂在塑膠製造流程和回收循環中移動,以相對迅速的速度變成無法回收的物品, 最後被丟進垃圾掩埋場,成為可存在數百年之久的塑膠化石

戒塑指南
以美國而言,於2014年丟棄的塑膠當中,只有9.4%有被回收(3330萬噸中的312萬噸),降級回收也列入計算(將回收塑膠再製成更劣等的產品)。
圖/ 光現出版

商品使用不可回收材料,購物時應盡可能避免

下列材料類別一般是不可被回收的,購物時應該盡可能避開它們:
● 塑膠袋
● 無菌包裝(如利樂包),一般是用好幾層不同的材料製成,像是塑膠、鋁和硬紙板
● 泡殼包裝和保麗龍包裝
● 生物塑膠(雖然它們可能可以用家用或工業堆肥裝置做成堆肥)
● 不含回收箭頭標誌的塑膠
● 用多種不同塑膠組合製成的塑膠品,比如含有許多不同
零件的塑膠玩具
● 含有回收標誌3號、4號、6號和7號的塑膠

做好回收,但你清楚回收流程的具體步驟嗎?

以下簡單說明,一般回收分類站如何選擇它認為值得回收的材料:

戒除塑膠118-1
回收流程步驟1、2、3(原箭頭指向為書籍出版設定,網頁排版則由上至下呈現)。
圖/ 光現出版
圖119-1
回收流程步驟4、5。
圖/ 光現出版
圖119-2
回收流程步驟6。
圖/ 光現出版
圖118-2
回收流程步驟7、8。
圖/ 光現出版
戒除塑膠
一張表教你辨識塑膠類型與認識其回收再生能力。
圖/ 光現出版

簡單來說, 只有1號塑膠(PETE或PET)、2號塑膠(HDPE)和5號塑膠(PP)是適合回收的材料。在購物時考慮最可能被回收的材料是很重要的。不幸的是,雜貨產品的塑膠包裝日益增加,而非逐漸減少。產品包裝的材料從那些容易回收的包材(如玻璃罐)逐漸被換成無法回收的材料(如有塑膠內襯的利樂包)。

這類塑膠包裝能幫製造商省錢,顧客不會因此客訴,還會覺得它們很方便,於是乎它們就此成了常態。比如說,在雜貨店裡, 因為方便及省時的因素,顧客往往會購買預先用塑膠包裝好的加工產品 。我們都很忙,想要用方便的方式來節省時間是很正常的。幸運的是,如果要購買有包裝的產品,塑膠並不是唯一方便的方式。

比如說,那些為了特殊場合買蛋糕的人可能沒有發現,地球上其實有好幾個衝擊程度不等的做法。就準備和規劃來說,最方便的做法似乎是去買那些預先做好、裝在透明盒子裡蛋糕,但其他更永續的做法卻幾乎一樣方便。

你可以要求店家用硬紙盒來裝蛋糕,這種盒子可用於堆肥、也可以回收(如果沒有弄髒的話)。另一個做法是帶你自己的蛋糕盒,完全省略包裝。

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有很多種做法,了解哪種包裝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比較小,可以讓你的購物行為對環境負責、甚至達到更高效率。

塑膠_塑膠瓶
在掩埋場放置百萬年也難以分解的塑膠化石。
圖/ shutterstock

為了讓那些被你放進回收箱的東西獲得更多確實被回收的機會,我們提供下列清單,告訴你可以採取哪些幾個步驟來做準備。這些步驟只需要花你一點點時間,卻會產生很大的差別。

9個回收小常識,教你選擇及準備家中的回收物

  1. 跟當地的公共機關確認哪種材料可以回收,把清單印出來,放在你的回收桶旁邊。
  2. 沖洗所有可回收的物品。分類工人會很感謝你。
  3. 將蓋子和瓶子分開,因為它們通常是用不同種類的塑膠製成的。
  4. 去除金屬罐上的紙。
  5. 把那些已經弄髒的硬紙板或紙類(像是披薩盒)用來當做引火紙(如果你有壁爐或燒木柴的爐子的話),不要丟進回收箱:它們不大可能會被回收。
  6. 除非你非常了解你住的地方有回收塑膠袋,否則不要把它們放到回收箱,因為它們會卡在分類站的輸送帶上。
  7. 如果可以接受塑膠袋作為可回收物品,就把它們收集在一起,全部塞進一個袋子裡,打個結,緊緊綁起來。
  8. 不要在塑膠袋裡放很多種可回收物品。
  9. 把硬紙箱弄平。

    經營回收計畫是很貴的,多數產品製造商都不會花這個錢 。這表示,丟棄或回收塑膠包裝的成本會被轉嫁出去,最後由所有消費者透過繳給政府的稅金來買單,包括那些勇於努力限制自己塑膠產品和包裝消耗量的人。

我們需要當地及國家政府投入有創意的誘因,來鼓勵更多永續包裝投入實作,比如:重複利用這些包裝,而非自動拿去回收(托運系統);進行包裝革命,目標是要找出更永續、植物性、可用於堆肥、且無添加劑的包裝;針對塑膠製品的回收給出鼓勵措施,比如現金。

減塑
塑膠製品帶來的便利早已深入社會,但基於健康與環保,我們或許該一步步戒除塑膠。
圖/ shutterstock

德國就在創意包裝廢棄管理的最前線已有30年以上的時間。

1993年,德國政府通過一項包裝法令,要求製造商負責收回自家產品的包裝。這項法令涵蓋了玻璃、鋁和塑膠飲料容器。這些容器有一筆可退還的押金,對走「單一方向」的塑膠瓶來說,這筆押金高達25歐元(相當於29美元),這是個相當慷慨的鼓勵措施。執行這項計畫之後,PET瓶(1號塑膠)在2011年的回收率是98‧5%。

在那之後,德國的弗萊堡(Freiburg)市提出了一項創新計畫,用來處理那些不可回收的免洗咖啡杯製造出來的廢棄物。外帶杯一般來說是不能被回收的,因為杯身的紙與聚乙烯融合在一起,好讓它可以防水。結果產生的材料無法在回收裝置中輕易分類。在弗萊堡,麵包店、咖啡店和餐廳之類的咖啡零售店會購入可重複使用的杯子,用這些杯子供應咖啡給他們的顧客,而非使用免洗杯。

顧客會先付1歐元的杯子押金,等他們將杯子還給參與這項計畫的店家,就可以拿回押金。所以你可以在爪哇屋(java hut)裡外帶一杯咖啡,用可重複使用的馬克杯盛裝,漫步到小鎮的另一頭,在另一間店把杯子還回去。這些店家會清洗這些杯子,並能無限次地重複使用。這是個好例子,說明社群只要付出簡單的努力,就能解決嚴重的廢棄物問題。

做好塑膠回收的缺點

「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這個非營利組織發起了一項反對微細纖維的活動,並發佈一部短片,說明了一些跟微細塑膠纖維有關的重大議題。

編按:「東西的故事」原是Annie Leonard於2007年發布的一段影片,教育世人與其他環保、社會運動倡議者關於物質經濟的影響。該影片在網路上廣泛擴散,並引發人們反思消費狂熱文化與大量的物質需求。
如今,東西的故事是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家非營利組織,長期以來持續關心環境問題,製作動畫、紀錄片和線上短片,並發起許多社會活動與環保計畫。

2017年3月發布的<塑膠微粒的故事>,已有志願者翻譯成繁體中文字幕。

這部影片說明,有些公司利用回收水瓶做新衣服是很酷,但這其實會製造兩大問題:這會鼓勵消費者使用更多塑膠瓶,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水瓶會被回收做成有用的東西。

再者,這些用回收塑膠瓶製成的衣服每次清洗的時候,會釋出幾百條幾千條的微細纖維。這些微細纖維非常細小,無法被公共廢水處理廠捕捉,最後會進到我們的水域中。接著它們會和有毒物質及烈性化學物質結合在一起,之後在食物鏈中向上累積,先被小魚吃掉、再被大魚吃掉、最後被人類吃掉。

根據估計,我們的海洋目前含有多達140萬兆根微細纖維,相當於地球上每人兩億根微細纖維。

責任編輯:張庭銉

本文摘錄、整理自《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指南》p.115-p126,光現出版。

關鍵字: #綠能環保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1989年創立的創見資訊(Transcend),成立近40年來,始終以穩健的研發實力與對市場脈動的敏銳掌握,積極應對高速變動的科技浪潮。如今,不僅成為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代名詞,還是將台灣技術力推向全球的代表品牌,從歐美、亞洲到新興市場,都能看到創見的產品,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工業設備與企業解決方案中。

為了進一步將影響力擴及更多市場,2024年第四季起,創見再將自家產品上架亞馬遜網站。如今,僅僅投入半年,創見便取得優異表現,今年第一季和去年同期相較,營收足足成長150%。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解釋,創見的銷售模式,分為B2B和B2C兩種。以B2B來說,過往是透過地區代理商,負責不同市場的推廣、銷售、售後與通路管理,但隨著電商發展日益蓬勃,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直接在網路上購物。眼見電商的潛力,創見決定在經營台灣本地的PChome、MOMO等電商通路之餘,再快速組建團隊,投入跨境電商,並首選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個營運中心、數億活躍用戶,能協助台灣賣家將產品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亞馬遜。目前,創見的行動固態硬碟、攜帶式攝影機等多元產品,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市場,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從通路走向消費者,創見從亞馬遜銷售數據中挖掘產品新機會

「對我們而言,加入亞馬遜立即感受到的好處,不僅是業績成長,而是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陳柏壽強調,從代理商獲得的消費者資訊較片段,團隊是到直接展開跨境電商的營運後,才陸續接觸到第一線消費者的心聲。

像是團隊就發現,創見20多年前的舊款產品「2G記憶卡」,在亞馬遜上意外受到消費者青睞,「這種以往我們認為可能不太有人願意再買、很老的產品,沒想到還是有人在找,代表亞馬遜的長尾效應非常廣泛。」陳柏壽指出,亞馬遜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消費者,大家都認為,任何在自己市場找不到的產品,只要上亞馬遜網站就一定能買到,「所以我們在亞馬遜上獲得的流量、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洞察。」

亞馬遜物流FBA與AI工具雙引擎,創見用跨境電商加速全球化布局

那麼,讓創見快速取得業績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陳柏壽分享,創見加入亞馬遜後,首先使用的工具,便是「商機探測器」,「這絕對是所有要進軍亞馬遜的賣家,第一個要用的工具。」商機探測器除了能協助賣家洞悉市場,理解競爭對手是誰、主力銷售產品有哪些,還能一口氣掌握產品關鍵字、價格帶和銷量資訊。賣家就能依據數據進行產品種類和價格、廣告投放的策略安排。創見近來正在開發的一款新品,就是將「商機探測器」做為市場調查的來源之一,成為研發功能時的重要利器。

其次,隨著生成式AI風潮興起,亞馬遜也推出「A+頁面Gen AI」「AI圖片生成工具(Image Generator)」等相關工具。創見剛加入亞馬遜時,因為產品多又希望能儘速上架,團隊便運用AI+內容產出圖片,「攝影師來不及拍照時,亞馬遜提供了一些省時又省力的生成式AI工具。」

另外,儘管創見在美國有分公司,但亞馬遜的物流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也是賣家必備的工具之一。賣家只要將產品放在亞馬遜的倉庫,FBA便會協助送至消費者手中,要是產品有問題,FBA也會負責收回,「這對所有想做品牌,或是在目的地市場沒有分公司、團隊的賣家,是很方便的工具。」

陳柏壽提到「將產品上架亞馬遜,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而要是能善用他們提供的各種工具,就會成為贏家。」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的品牌旗艦店。
圖/ Amazon

從亂撒廣告到精準打擊:品牌靠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跑出北美市場新解法

但亞馬遜全球開店並非讓賣家自行摸索,官網上設有學習中心,內含眾多免費官方培訓課程,同時也投入教學資源,推出台灣獨有的「企業海外陪跑計畫」,由學長姐賣家領跑、專業導師陪跑,再搭配電商工具與服務商的協助。陳柏壽笑稱,起初團隊在平台上亂撒廣告,是陪跑導師手把手指導、陪著檢視成效,大夥才逐漸抓到投放廣告的關鍵。

如今,創見在善用亞馬遜的工具後,確實愈來愈了解北美的市場趨勢與消費者需求。

原先,團隊以為自家的1TB、2TB等大容量行動固態硬碟,較具銷售潛力,沒想到256GB的迷你行動固態硬碟反而更受歡迎,「大容量產品是美系品牌的重兵部署地,投入許多資源,我們不容易找到破口,但相對之下,小容量產品就成了突破點。」

創見也持續透過亞馬遜,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完善產品線,像是密錄器便斬獲不錯表現。這類產品過往都透過代理商,以專案模式在線下銷售,但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密錄器在線下的價格較高昂,從網路購買成了另一個好選擇,「這類產品之前在亞洲賣得比較好,但在亞馬遜上銷售,讓更多人認識『創見』,也為我們開了一扇窗,有助於未來取得更多跨界生意。」藉由檢視消費者在亞馬遜上留下的評論,團隊更回頭調整介紹產品的方式,從文字直接改為影片,以更貼近市場需求。

接下來,創見將持續鎖定人口基數大、GDP高、匯率穩定的市場,透過跨境電商發展全球業務;新加坡、中東等可以將產品再往外銷售的新興站點,也是瞄準的重點。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部已經有共識,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從決定要做到全速啟動,很快地就開啟跨境電商之路。
圖/ 數位時代

行動力與執行力!創見用對思維、人才與工具,快速打開全球通路

面對現今快速變化的市場,陳柏壽建議,投入跨境電商首重「改變思維」,必須理解箇中操作模式,與過往的傳統外銷完全不同;其次,還要找到具相關經驗的團隊。

亞馬遜全球開店也分享觀察,創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亮眼成果,關鍵在於主管的全力支持、團隊快速到位,以及敏捷的學習與調整速度,「創見確定要投入跨境電商後,做的就是長遠通路規劃。一方面迅速找到外貿、市場行銷等多元人才,同時清楚知道目標,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成果很快就出來了。」

陳柏壽進一步強調,當思維、團隊都到位後,決勝關鍵就在工具的使用。亞馬遜上有眾多工具,還能直接探知消費者需求,賣家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與競業產品的差異性,並就此往下發展、設定策略,「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要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亞馬遜全球開店就是協助你把握機會、賺到更多生意的最佳夥伴。」

5 月 21-22 日 | 台北文創 14 樓
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限量席次 立即報名

從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圖/ AWS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