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現在需要的是數位轉型、成立具跨部門溝通的數位辦公室,並建立一個科研沙盒的機制讓科研結果可以有效落地。」作為上週(9月26日)科技閉門會議的主持人,中華開發新創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將與會的產業專家所討論的內容,歸納出兩個大家都認可的一個大方向建議。
跨部門溝通無效,是推動計畫根本阻力
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產業現況,科技部即將在明(2020)年舉辦每四年一度的全國科技會議,不僅提前在今年8月邀請了產業界大老如張忠謀、童子賢等人與會,先進行一場閉門圓桌會議,更於會議後規劃舉辦多達12次的科技閉門會議。
這次以「提升國際競爭」為主題,邀請具有國際視野的業界先進一同集思廣益,希望能為明年科技部在制定未來發展的政策時有些著力的方向。與會來賓包括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台衫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嘉盛、Taiwan Starup Stadium台灣新創競技場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邱啟華、PIXNEXT執行董事陳正然、波士頓顧問公司台北辦公室負責人、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徐瑞廷、Mesh Ventures董事總經理喬國筌、喜門史塔雷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彥允及HTC Vive亞太區負責人吉慶,由中華開發新創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主持。
期間,吉慶以過去征戰國際推廣AR/VR的經驗,認為建立IP或是內容對於產業的重要性,能使企業跳脫一直以設備為主的代工,改以販售IP或內容來做更長久的生意;又或是如丁彥允、陳正然等人都認為,政府在選擇發展的領域需要更聚焦,在有限且不多的經費裡面,不該是以大鍋飯的概念去均分,應視研發或應用層面的分類,來選擇重點產業發展。
成立數位轉型辦公室,年輕人也不能缺席
然而,簡立峰很快地就發現到這些建議很多都不是科技部單獨可以決定的,像是若發展IP可能是文化部的工作,但文化部能了解多少科技產業的語言?而產學合作有某些部分其實是經濟部的工作範疇,都需要跨部門的溝通。
翻開科技部的官網可以發現,這是一個肩負全國整體科技發展、支援學術研究,以及發展科學園區等三大任務的部門,而這次執行的全國科技會議能運用的預算也僅有388億元,說要有什麼鴻圖願景,可能也還是投注在學界的人才培育及張忠謀所強調的基礎研發上為優先。
所以就長遠看來,簡立峰提出了一個「數位轉型辦公室」的概念,他認爲這個年代連公部門自己都要數位轉型。辦公室需要一位具有高度的主管來進行跨部會的溝通,或許可以是行政院副院長的角色,由他來領導整個政府跨部門的溝通,讓產業的發展可以更全面,而不再是東一塊、西一塊像是狗皮藥膏似的政策。
簡立峰更再三強調,這個辦公室要有年輕人保障名額,因為數位轉型需要的是年輕的活力,而現在執行的人平均年齡都太高了、急需活化!
科研結果難商轉,問題出在哪?
除了長遠的數位轉型辦公室作為目標,近程的規劃各界先進也有想法。
為了使科技部能夠在其領域上能有實質的推動,又能突破過往在學術與產業難以連結上的詬病,大家一致認為需要有「科研沙盒」的機制出現。所謂沙盒(Sandbox),是沿用過去指在電腦安全領域的一種安全機制,為執行中的程式提供一個隔離的環境,目前常聽見的監理沙盒,即是為了推廣金融科技,在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完備之前,讓金融相關業務、新創業者能在主管機關的監理下,進行產品測試的一個實驗場所,稱之為沙盒。
在與會的專家眼裡,目前科技部雖有許多產學計畫正在執行,包括萌芽計劃、價創計畫等,但是說穿了就像是個研究生養成的計畫,有許多研究無法實際跟產業接軌;另一方面,大學校內對於教授升等、KPI壓力跟與產業合作的相關規範,也是限制了產學能真正結合的機會,喬國筌認為這是很不符合國際趨勢潮流的作法。
礙於我國法規的限制,現行制度下學校的教授是需要跟產業界有利益迴避,教授不能拿政府的經費去做研發,把研究成果進行創業,或是利用自身的專業去產業界兼職。
但也導致研究計畫落入教授升等的工具,與產業的需求形成代溝;而有實力的教授也無法真正協助產業在執行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這就是喬國筌、陳正然等人點出目前科研技術發展落後、且窒礙難行的問題所在。
訂定科研沙盒制度,協助產學雙贏
專家們雖然對於科研沙盒的細節法規尚未有定調,但期盼透過這樣的沙盒機制,提供給學界跟產業界一個可以合作的平台,教授不會因為法規未鬆綁而無法大展身手。
業界能利用學界的資源共同推動新技術的研發,不僅更能與產業所需接軌,研究學生也能從中習得寶貴經驗,若研究結果成功也不排除可以創業或是進行販售。讓教授獲得升等的KPI、學生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業界能取得新的技術,達成3贏的局面。
數位轉型辦公室跟沙盒的概念或許都還只是與會專家的初步概念,但可以見得業界其實很期待政府的轉型,就等政府是否準備好真正改變。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