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西用:對美式新創文化的誤解
中體西用:對美式新創文化的誤解
2019.11.07 | 創業

新一代的台灣科技創業家常常供奉舊金山、矽谷神主牌,嚮往一個像美式新創一樣更自由彈性的工作環境。

在許多台灣軟體從業者的印象中,美式新創文化就是不用打卡、工時彈性、可遠端作業、待遇優渥、很少開會、上班可以打乒乓球、無限假期,而且辦公室堆滿免費的零食、飲料和玩具。

其實這類形容與事實相差不遠,但是這僅說明了此工作文化的福利,卻沒有說明提供這些福利同時背後的義務和代價。

因此,台灣許多軟體業人處於一種很尷尬的狀況,常常都是嚮往美式新創文化的福利,但是卻不見得有應付同文化的工作型態、工作內容和工作步調的能力。

產業文化的問題

美式新創文化在台灣實施究竟有甚麼問題呢?

第一個可以檢討的層面就是一個地方的社會文化。

美式新創文化之所以可以給員工高薪、好福利的同時還可以減少工時,原因不外乎美國科技業是個講究個人和組織產出的產業環境,公司必須要用為數甚少的人來創造高產值,才有可能分那麼多好處給每一位員工。

而要達到這種高產出、高效益,美國產業文化有個和台灣產業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會以更穩定的流程、更成熟的方法論,以及採購更多的自動化平台,來達到人事精簡、人事精實的目標。

反觀台式企業不管是上市公司、中小企業還是新創公司,都還是將人力資源當作最廉價的替代品,碰上問題通常不是改變方法、改變流程,而是請更多的人來解決問題。

而這兩種企業文化會有哪些表象的差異呢?

第一,「尊重專業」的程度不同

對台灣企業而言,專業對於一家企業的重要性遠不足員工數,與其買一把好的菜刀,台灣企業主反而希望買三套瑞士刀,結果什麼事情都做得半調子;反觀,對於美國企業而言,人資、行銷、業務、工程、產品、設計等行行都是專業,甚至光是設計人才就可再細分為工業設計、視覺設計、傳播設計、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等,對於專業的精細度和深度要求非常高。

第二,「節省資源」的思維不同

衍生出的第二個表象問題,就是「節省資源」的思維上的不同。 對台灣企業而言,「節省」的意義就在於砍薪水、砍加班費、砍假期、省材料費、減少員工各類出勤補貼等,基本上就是把所有人員支出和從業成本壓到越低越好;相對的,美國企業「節省」雖然最終目的也是要降低成本,但是美國企業也知道請三位在各領域身懷絕技的高薪職員,勝過請十三位學藝不精的一般職員。

換句話說,「節省」資源不代表一定要在單筆支出上省錢,整體資源配置反而更重要。

而在台灣新創界,這種文化差異也是屢見不鮮。雖然年輕創業家心中有意要改變,但是無奈身處於惡劣的產業環境中,最後也難從根本地去改變自己的思維。台灣新創就算要出兵海外,卻仍然不願意投資國際級的品牌形象人才,連專業的行銷文案人才都不願意花錢請、連官網英文都錯字百出,就是最明顯的病徵之一。

內部文化的問題

再來,該探討企業內部文化和制度上的問題了。很多仰慕美式新創文化的創業家很喜歡在美式新創制度上和方法論上做文章,很多人以為新創公司只要用Agile Development就萬事OK了。也有人以為只要捨棄KPI通通採用OKR就沒問題了。事實上,好的制度沒有好的人才配合,是完全沒有用處的。

說到這部分,很多美式新創的管理方法論搬到台灣新創公司和台灣企業中實施,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作用,而原因其實都不難理解。

首先,台灣大多數企業行號,跟亞洲各地一樣,還是有很嚴重的家族企業思維。 所謂家族企業思維,就是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權力核心,而這核心之外的裙帶基本上就是由核心成員的親戚和朋友組成。在這種文化下,最後必定會形成護短、包庇禍端的小團體。無論我們如何無視,台灣新創圈內仍然有非常非常多團隊核心是由朋友、親戚、夫妻、同學組成。在公司裡面到底誰是主、誰是客,到底誰發薪水誰能說話,都分得很清楚。只要這種家族文化思維仍盤據企業核心,基本上任何以專業能力和客觀產出為主的績效考核制度都可以丟到一邊去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台灣企業界,不管是老闆還是員工,其實都相當不善溝通,而且缺乏誠信作為基礎。 大部分公司的產出是靠硬梆梆的制度去規範出來的,而不是靠密切溝通、密切合作的團隊凝聚力去從事生產。台式企業中充滿了被動的員工和惱人的老闆,每天上班基本上就是員工和老闆玩貓捉老鼠。這種文化產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企業內部普遍缺乏透明度。

或許有人覺得很奇怪,不是都說有硬梆梆的制度了,什麼都要記錄,怎麼會沒有透明度呢?

哈哈,這就是台灣從國家到個人最糟糕的管理思維盲點了。制度只能確保產生紀錄,但是卻不能保障這些紀錄的內容、意義和真實性。 而台灣企業與日本企業一樣,都是被硬性企業制度壓垮的烏龜。

當員工與老闆之間缺乏互信機制,更多的制度只會創造更多的垃圾資訊,並不會鼓勵老闆和員工溝通。 反觀,老闆越是硬性規範,員工就會更極力隱瞞工作中的任何疏失,甚至隱瞞弊端。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再採用什麼方法論都不會改善,試想,就連KPI這麼單純的管理工具,在台灣都可以搞成造假連連,還想要引進更彈性的制度?開玩笑吧?

故此,大家其實觀察得到,

很多美式新創文化與制度,都是建立在團隊成員主動溝通、積極解決問題和組織極度透明化的基石上。

在一家公司內部建立這些基本的互信機制和透明化組織以前,什麼遠端工作、什麼彈性工時、什麼無限假期,通通都是空談。

shutterstock_644694811_talk
很多美式新創文化與制度,都是建立在團隊成員主動溝通、積極解決問題和組織極度透明化的基石上。
圖/ nd3000 via shutterstock

能力訓練的問題

最後要討論的面向,就該回到個人訓練的層面了。

以台灣而言,我們的社會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環境,因為過度注重名次計分升學和填鴨式學習,長期下來其實對我們台灣人的工作上的部分能力有很大的影響。若純粹講單向技術能力,台灣人可能是世界上的佼佼者,但如果今天是時間管理、系統分析、摘要溝通、決策推論等能力,只能說是完全中空。

而除了這些能力以外,由於長期下來大家的所作所為都暴露在巨大的社會和家庭壓力下,使得台灣人的工作和生活習慣相當消極,如果沒有外在因素(如金錢或懲戒),很少人會主動想把事情做好,通常都是要等到老闆下指令他們才會有動作。

回到先前提到的,美式新創文化下的彈性背後的代價就是超高的自主性。所謂高自主性,就是有獨自管理自己時間、手邊資源和合作關係的能力,而且有非常重的責任感。 如果今天碰上問題,你會想盡辦法去解決;今天碰上合作不力,你會主動去溝通;今天事情做不完,你就算要熬夜也會去完成。

能夠自主,你才有可能享有上班時間、工作環境和假期的彈性。基本上,這些條件在台灣大多數人身上都是不成立的。

過去跟很多新創團隊上的成員互動時,尤其是工程師和設計師特別喜歡許願說自己期望能升上主管,更希望自己可以彈性上班,而且做得都是自己喜歡做且想做的事情。這並不是不可能,問題是你有心理準備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了嗎?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企業文化 #新創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