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說未來的趨勢一定會怎麼樣,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式,一定會跟過去很不一樣,」今年4月15日,37歲的三星未來聚合中心(Future Convergence Group)主任李在哲來台灣訪問,參加經濟部工業局與時代基金會舉辦的「全球營運高峰論壇」,以三星在數位媒體研發的最新布局,發表演說。
曾在2000年獲得美國IDEA獎的李在哲,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雙料碩士學位(包括媒體科技與建築系的視覺研究科技碩士)及韓國弘益大學藝術碩士學位,是三星新一代專業經理人的典範:國際視野開闊,外語能力一流,在全球頂尖的學術單位有廣泛人脈,具備廣博且雜異的知識背景,能與科學家、藝術工作者與創意人直接進行交流。而他所協助創辦的未來聚合中心,是三星數位媒體事業群(Digital Media Business)旗下的新單位,也是三星領導階層視為「最高秘密武器」的神秘部門,直接向執行長報告,籌畫三星未來的產品與營運策略。
「我們是公司的VIP單位,很少人知道我們到底在作什麼,不只是研發,我們的任務,是為三星探索未來的機會(Opportunities of Future),」英文名字和周杰倫一樣是Jay的李在哲,在一個多小時的專訪中,暢談他在三星的重要創新使命,以及未來聚合中心的工作哲學。
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正在改變中的新一代三星人面貌——與他同樣是一群30歲世代的國際化工作者,將是未來20年中,三星最重要的創新來源。
**背景多元+世界觀= 新三星人
**Q:未來聚合中心這個單位,到底在做些什麼事?
A:我們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單位,工作非常多樣,雖然只有40個人,但是成員的背景高度多元化。簡單來說,我們的任務是在為公司發現新的機會,關注新的科技、新的應用、新的產品與新的趨勢。
我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短期內要上市或商業化的產品上,我們也不需要揹起任何營業額——簡單來說,我們運用公司的資源,但是不需要負責貢獻短期的利潤,有了這種財務上的自由,我們可以自由探索各種新鮮的點子。我們的任務,是為三星挖掘未來5到10年間的新機會,和公司內部其他的單位合作,直接跟事業群的執行長報告,偶而也會報告給總公司的執行長。
我們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研發單位,也不是行銷單位。在我們這個小團隊中,有不同科技背景的工程師,有行銷人員,有專注在作未來研究(Future Study)的人,有時尚與消費趨勢專家,也有財務與企劃人員,每個人都是該領域的專業人才,但又不拘一格。我們強調國際化的特質,加入我們這個單位的人,我們希望他/她要有在韓國以外工作或求學的經歷,要有超越傳統韓國公司職員的不同的視野。
Q:這個單位最獨特的地方在哪裡?你們又與傳統的三星人有什麼不同?
A:我想應該是跨領域的研究整合吧,我們希望加入這個單位的工作者,不管是知識背景或工作經驗,至少要橫跨兩種以上的領域。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工程方面的學位,又唸了MBA,這是我們會優先考慮的人;如果你懂得市場行銷,也了解財務或歷史,那也很不錯。我們希望在此工作的人能夠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也能夠與說不同專業術語的人溝通;其實我自己的背景就是這樣,我唸過藝術、也唸過媒體科技應用與建築。很難想像過去三星會用像我這樣的人來領導一個單位,畢竟從前,這是一個非常工程師文化導向的韓國企業。
三星越來越強調國際化的視野。2000年以後,三星雇用了許多外國人,公司歡迎他們到韓國來工作,同時也在全世界各地廣招人才,在日本、歐洲、美國、印度甚至台灣與中國大陸,我們都設立研發單位,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意味著三星要找更多背景多元化、擁有國際經驗與不同世界觀的人;我也是在這樣的趨勢下,在2002年加入三星,協助建立這樣一個新的單位。
在三星12萬名員工中,我們這個40人的單位非常特別,這種重視整合與跨領域的趨勢,也是大約2年前才在三星開始受到重視。你知道,我們的執行長很保護我們,我們被公司其他人當成是VIP,作的事情一直被當成是最高機密(笑)。
**不只要趕上趨勢, 更要當未來發動者
**
Q:為什麼三星要這樣做,設立這樣的單位,又給你們這樣大的空間?
A:創新會來自於不同領域的自由激盪,三星必須要在公司內部,提供這樣的空間,才能掌握未來變化的關鍵。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而且往往超出人們的想像,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去探索未來新科技與產品的應用潛力——這已經不只是技術問題了,你必須了解不同行業的營運模式,以及有哪些產業,未來會以怎麼樣的方式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三星不僅是要趕上趨勢,三星更想要創造新的趨勢,要當未來的發動者,必須進行跨領域的整合研究。
在過去,如果是一個全部都由工程師組成的單位來主導研發,他們對產品與未來的想像,就會完全從技術層面出發,消費者的想法或意見,不一定在他們的考量之內。而作行銷或業務的人,可能會知道現在的產品有哪些族群要買,但是當討論到新產品上市時,焦點多半會放在產品銷售週期、利潤與回報等等,也不一定有權限與研發單位平等對話。要改變這種分立的狀況,必須創造一個特殊的環境,讓工作者一開始就習慣異領域、異文化的自由交流,對話的深度要夠、也要夠廣。我們也與公司內部的研發單位或行銷單位交流,希望傳達一個訊息,即我們不是要搶走他們正在做的工作,而是要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讓公司能夠獲益。
Q:單位名稱叫未來聚合,不取比較傳統的名字,也是故意的嗎?
A:對,這讓公司內其他人很好奇:哇喔,看起來很酷,你們到底在作些什麼?我們不想掛上研發(R&D)或行銷研究(Marketing Research)這些傳統的字眼,就是想告訴其他人,這個單位是一個新的嘗試,要接觸到跟未來有關的任何可能性。這也與我在MIT多媒體實驗室的經驗有關,在哪裡我體驗到,只有不同知識之間的廣泛交流,才是了解未來的最好途徑。
因為未來跟聚合趨勢同時出現的,是各種各樣的歧異(Divergence),數位產品越來越大不同,一個MP3隨身聽,可能也能用來上網下載資料,我的跟你的功能就不一樣;電信業者經營的業務可能也很不同,有些會跨入內容產業,有些會與製造業者共同開發新的通信設備。而歧異,就代表新的機會。
**一起創造未來新的可能性吧!
**Q:我知道這很敏感,但是可以聊聊你們最關心的趨勢,是哪個領域的發展嗎?
A:我可能沒法說太多——雖然或許我已經透露太多了(笑)。我們的一個重點放在數位多媒體廣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上;簡單來說,未來每個人的行動電話都可以看數位電視、收聽數位廣播,而家裡面的平面電視可以透過衛星或寬頻接收各種數位頻道。
這個趨勢當然與技術有關,包括通訊技術、影像處理技術與不同網路技術之間的整合;但是這樣的發展,更牽涉到不同產業的整合,電信公司、設備製造商、軟體業者和內容業者。哪一種互動模式,是消費者最能接受的?有哪些公司之間的合作,最有機會促進這樣的願景實現?有哪些市場,是這個趨勢會最先出現的地方?要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同時,我們也在幫公司尋找機會、定位未來的產品與業務;我們也不只是作趨勢研究,而是要透過這樣的探索,讓公司的研發部門,創造下一代的熱門產品。
Q:這意味著在未來,三星與其他公司之間的合作會更密切?
A:當然,三星已經在這樣做了,不只是三星,其他韓國公司也在往這個方向前進,例如韓國的鮮京電信(SK Telecom)與日本NTT,最近就宣布要在數位多媒體廣播上進行合作,運用寬頻與CDMA的連接方式,在東亞進行相關服務的開發工作,而相關的合作,也可能會包括中國大陸在內。
但是坦白說,合作(Cooperation)這個字眼,我覺得其實不一定那麼貼切。所謂的公司與公司合作,有時候太侷限於業務之間的結合,計算你能給我什麼,我會給你什麼好處;有時候企業之間也會擔心,會不會我的業務未來會被你拿走,多少會在貢獻資源上有所保留。我比較喜歡的是,結合不同的企業資源,帶入不同的點子與想法,讓方向變成是:我們一起來創造未來新的可能性吧!這才是會讓人興奮的事情。
**三星正在改變, 改變要從人做起
**
要做到這點,你不能太保護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太有掠奪性。我喜歡舉的例子是,微軟與其他科技廠商合作,想要跨入新的領域,不管是多媒體數位廣播也好、內容產業也好,通常都沒有太好的下場,因為微軟太保護自己在軟體上面的利益了,其他業者也不會放心。但是我們看看蘋果電腦,iPod與其他音樂業者合作,成果就非常豐碩,因為蘋果電腦和其他內容業者的關係相當平等,大家也都覺得這件事情讓人興奮,自然會產生正面的結果。
Q:類似數位多媒體廣播這樣的應用,其實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這是三星對未來的長期投資嗎?
A:每一項科技產業的大事,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會進入起飛期;過去三星的很多投資也是如此,我們已經很習慣至少10年的週期了。以記憶體產品為例,三星在1980年代中葉就接觸這項技術,當時三星一群工程師到美國學習最新技術,回到韓國來開創這項新事業;但是要直到1990年代中期以後,三星的這項事業才獲得最豐盛的回報,因為個人電腦進入飛速成長的成熟階段。行動電話也是如此,摩托羅拉是行動電話重要的發明者,但是三星鎖定CDMA標準發展,最後靠這項技術在行動電話領域奪下重要市占率。
對於三星來說,我們在幾項關鍵的科技零組件上面,實力已經非常豐厚了,包括記憶體與面板,我們把它們當成組合未來的數位產品時,不可或缺的磚塊(Brick)。下一步,我們要思考不同領域的科技,能否讓三星獲得新的機會,包括奈米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等等;我們也在想,運用這些磚塊,未來可以蓋哪些新房子,或者結合不同領域的產業,發展新的營運模式,例如電信業、數位內容產業。這正是我們這個單位的任務。
Q:身為三星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部門主管,又領導這樣一個新單位的建構,你的感覺如何?
A:三星正在改變,我是這個改變的一部分。過去韓國的企業文化是相當集體主義的,每個人都被要求要為公司犧牲奉獻,而且很注重長期計畫下的發展;這樣的文化依然在三星存在,但是年輕一輩的工作者,包括我在內,其實是越來越個人主義、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個新單位的出現,多少也反映了這樣的趨勢,我們很多計畫與長期發展相關,但是這裡面有越來越多難以事先控制的因素,很難事先計畫,也越來越需要不同領域的創意與創新。就像風險投資(VC)的投資哲學一樣,我們作的十個計畫,最終可能只有一個會大成功,但是它的報酬,絕對足以抵銷其他失敗的計畫。
改變要從人做起,我更希望能從自己做起。這有點像蝴蝶效應,中國的一隻蝴蝶展翅飛舞,最終會引起美國加州的風暴——我希望這個新單位能夠慢慢改變三星的研發文化,影響更多三星人思考與做事的方式。這件事必須從我們這一代的韓國工作者開始,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李在哲(Jay Lee)
年齡:37 學歷:南韓弘益大學藝術學士
與碩士、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
系視覺研究碩士、麻省理工學院
媒體藝術與科學碩士
現職:三星未來聚合中心 (Future Convergence Group)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