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摃上尼葛洛龐帝 誰有理
張忠謀摃上尼葛洛龐帝 誰有理
2004.04.15 |

張忠謀與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這兩人,一位是晶圓代工業的教父,一位是資訊科技業的先知,互不相識,但在專業領域都有一言九鼎的份量,也是同業想諮詢意見時的最佳人選。但是,這兩人對於「創新」這一件事,卻有南轅北轍的解讀,說明「創新」其實有著相當複雜的意涵和機制。
兩人先前沒見過面,第一次碰面是在4月8日下午由工研院創意中心主辦的研討會上,而我正好是其中一場與尼葛洛龐帝教授對談的主持人,和這兩位貴賓坐同一桌。尼葛洛龐帝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大學部1965級的學生,目前是該校「媒介實驗室」(Media Lab,一般翻譯為媒體,但媒介是更為準確的用詞)主任,而張忠謀算是學長,是該校大學部1953級的學生。兩人私下聊起母校,話題相當熱絡。
稍後,尼葛洛龐帝以「引進創新,外包風險」(Insource Innovation, Outsource Risk)為題目,上台演講,結束後並接受我的提問。基本上,他認為創新仍然是帶動產業和經濟成長的主力,對個別企業而言,創新可以來自內部,也可以來自外部,比方和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重點在於,讓創新的點子能夠被鼓勵激發出來,並獲得資源而有被嘗試的機會。

**內部鬆綁,外部開源

**
尼葛洛龐帝提醒,許多企業都明白創新的重要性,但受限於組織內部層級太複雜,使得底層的想法經過層層篩選後,無法上達,錯失許多可能性,他自己擔任摩托羅拉和多家國際企業的董事,看過非常多這樣的例子。因此,他強調,企業要釋放創新的能量,就必須鬆綁組織,讓內部和外部資源能順利交流、互補甚至競爭,對國家來說也一樣。到台灣前,他剛到過韓國,相當驚訝於韓國目前大量引進國外的研究人才,善用外部資源。
其次,就是要鼓勵冒險,敢勇於不同。尼葛洛龐帝回憶,在1970年代末,當他著手籌備媒介實驗室,並到外界企業做簡報募集研究經費時,大多數企業主的反應都是「你的想法太瘋狂了」,但他仍堅持就是瘋狂的想法才有實驗的必要。到今天,媒介實驗室的信仰之一,就是「狂想然後實現」(Imagine and realize),而照尼葛洛龐帝的說法,任何一個可以算得出成果和報酬率的計畫,就不是媒介實驗室要做的。
聽起來太狂妄?其實不盡然。我在1999年5月參訪過媒介實驗室,並被裡頭所做的各種奇怪而有趣的實驗給吸引住。尼葛洛龐帝的專長在建築,而非電腦,他當年成立媒介實驗室的目的,不在於發展先進電腦科技,而是如何應用已存在的科技,幫助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過得更好。
我當時印象最深的幾個計畫,其一是把測量體溫、心跳和血壓的儀器,結合傳送短波的天線,縫在登山外套內,定時讀取登山者的身體狀況數字,傳到周遭的基地台,再由基地台傳到山下的控制中心,監控登山者的體能,在身體出現異樣前先行通知,避免意外。
其二是電子墨水計畫,也就是在一張平常報紙大小厚薄、類似簡報用投影片的透明材料上,出現一篇篇的文章,看起來就像一張報紙,差別在於上面的字不是用墨水,而是類似液晶,可以隨設定在一天或幾天後消失,並隨需要再印上新的字。
其三是把產品的訊息,像成份、重量、產地、生產日期和食用期限等,做成像電子條碼的商標,貼在買回家的牛奶、白菜和罐頭上,在冰箱和廚房裡則加裝無線讀碼器,可以在商品過期前偵測到,並發出聲響或傳短訊到手機上提醒。物流業最近熱門的RFID概念,其實與這類似。
尼葛洛龐帝在24年前的狂想,這些年來吸引數千位MIT的頂尖學子加入,予以實現,有不少甚至轉為商業用途。早期那些嗤之以鼻的企業,如今則是捧著大把銀子前往波士頓,贊助媒介實驗室。IBM、新力、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都是名單中的一員。尼葛洛龐帝幽默地說,這些企業得了好處後,變得需索無度,現在是每六個月就來問「有沒有新東西」「你的想法不夠狂野了,要再狂野一點」。

**創新要靠熱情,還是熱錢?

**
他總結,這一切能夠走到這一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熱情」,不管是投入的教授或學生,都是因熱情而驅動。尼葛洛龐帝以溫和但善用譬喻和富感染力的演講,引起台下觀眾大力鼓掌。
稍後,他的學長張忠謀應邀發表回饋意見時,提醒台灣的情況和美國差異太大,可借鏡之處其實有限。張忠謀指出,首先在經費方面,MIT一年的研究經費有10億美金(約330億台幣),相當充裕,可以做許多大型和前端的研究;而香港科技大學一年的研究經費是10億港幣(約44億台幣),遠不及MIT,卻比台灣的大學好;以台灣的清華大學為例,一年研究經費是10億台幣,相比僅是杯水車薪。
張忠謀比較,MIT接受業界贊助時,以20萬美金為單位,但是台灣的研究單位如工研院可能是以20萬台幣為單位,這使得台灣在思考創新的版圖和格局上,不能以MIT為師。
再者,張忠謀也對以熱情為驅動力的創新質疑。他指出,媒介實驗室的師生有熱情,是因為學生可在此完成碩士和博士論文,取得學位,而教授則完成研究成果,可以發表,還是有收穫。回過頭來,台灣現階段的創新,多屬於針對現有技術的沿革,具有明確的市場目的,而非天馬行空的學術式創新,所以驅動力必須來自更具體的財務報酬,而非只是熱情。
張忠謀的論點,來自台積電實行16年的員工配股制,以股票做為獎勵機制,這也是台灣電子業針對創新的流通貨幣。對台灣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而言,或許永遠不會產生像媒介實驗室這樣的單位,但卻有可能產生第二家甚至第三家台積電,這是來自市場直接驅動,並透過報酬回饋機制所建立。
張忠謀和尼葛洛龐帝都受過MIT嚴謹的工程訓練,師出同門,而他們的觀點迥異,反應目前所處領域和社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毋寧是一件好事,透過不同角度激盪,更加貼近事實本質。
就在這場研討會舉行的當天,MIT另一研究單位電腦科學實驗室(Lab for Computer Science,LCS)主任舒維都也來到台北,延續LCS過去幾年的傳統,和台灣業者交流分享最新實驗結果,並探詢潛在有可能贊助研究計畫的廠商,與媒介實驗室一樣。
隨著這種世界級研究單位來訪更頻繁,突顯台灣在科技業的實力,而隨著創新這個字眼成為政府、業者和學者朗朗上口的字眼,「如何創新」、「創新什麼」及「如何獎勵創新」這些議題,應該列為首先被研究的對象,才能找對方向產生力量。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