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  先從欣賞對方開始
文化融合 先從欣賞對方開始
2004.04.01 | 人物

過去這兩年來,Sony和Ericsson合資做手機,始終是被市場用放大鏡在檢視,直到近來,開始正式獲利,產品、行銷策略也找到方向,才讓所有人鬆了一口氣。

**愛立信的技術,索尼的設計

**
回到當初結合最初時的想法,就是預期到手機不只是打電話,還涵蓋到更多的多媒體領域,數位相機已經走進手機,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影音應用,這個前提很明確,大方向則是Ericsson負責通訊技術,Sony負責產品造型設計。
以過去兩年來實際的經驗來看,產品本身的問題不大,問題主要來自文化整合,這是最大的挑戰。這就好比油和水,沒有辦法馬上就把兩者融合在一起,事實上,無論Sony或Ericsson,都是超過七、八十年的老公司,本身文化就有去蕪存菁的過程,美式企業文化強調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因此調整較快,相對的,歐洲和日本企業則比較強調社會責任、照顧員工等精神,調整自然比較慢。
文化融合的第一步,我覺得要先從欣賞對方開始。在手機多媒體應用的趨勢下,Sony結合Ericsson的利益是大家認同的,比較著急的是時間,Sony是全球多媒體的霸主,但如何結合Ericsson的技術,把雙方的優勢發揮出來,這是整合最重要的關鍵。

**文化調整的陣痛

**
以產品製造為例,Ericsson是儘量委外代工,Sony則走日本原產地製造。過去我在Ericsson時,通路客戶最大的困擾,就是產品缺貨的後勤問題,業務衝業績,把訂單帶回來就不管了,但產品賣太好,往往就缺貨了,現在我們開始採用日式企業那一套,要對三個月、六個月後的市場做預估,讓工廠知道,並且備料,因為Sony有很豐富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經驗,他們在產品推出前,會做很詳細的市場評估,擬定不同階段的行銷策略,並做產能規畫,這對近來創造的好成績,有很大個幫助。
這整套思維,直接就影響到通路的經營,不諱言,剛開始業務的心態是以「塞貨」為主,因為公司剛成立,業務為了求表現,難免會有這種心態。但現在做法則不同,每個星期我們會去了解通路商的銷售狀況,產品賣得好就再追加,賣不好則反映到後勤,讓整個產品流通健康,有這種機制,通路就比較不怕,生產與銷售可以同步調整,現在我們更朝加強與代理商合作關係去努力,最近雙方的關係有很大的改善。
兩股文化融合的過程,對各地的分公司而言,最大的痛苦就在無所適從。在合併初期,難免會有調整的陣痛,在我這邊,針對底下員工的各式疑問,有時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則是秉持著「只要知道,馬上公布」的原則,先安撫人心,我也常勸大家,「Sony和Ericsson是歷史悠久又有口碑的老牌企業,花這麼大心力創造出的Baby,怎麼可能讓它失敗?」過去這兩年,對我個人或是其他員工來說,都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經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