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對決張忠謀
張汝京對決張忠謀
2004.04.01 |

晶圓代工產業是台灣開創的獨門生意,而對對全球半導體業界來說,Morris Chang(張忠謀)、Robert Tsao(曹興誠)和Richard Chang(張汝京)這三個英文名字,比中文還具震撼力。
這三人投入晶圓代工的過程,都和台灣有關,而這三人未來決勝的戰場,則延伸到中國大陸。
1987年,張忠謀在新竹創辦台積電,拉開晶圓代工產業序幕;1995年,曹興誠閃電結束聯電原先的記憶晶片業務,將公司大轉型,踏上晶圓代工舞台;2004年,張汝京即將啟動在北京的12吋晶圓廠,與世界同步,要把中芯推入晶圓代工一流陣營。
三人之中,目前最受人矚目的,是張忠謀與張汝京的兩張之爭,美國獨立電子新聞網站探索者(Inquirer)的主編馬吉(Mike Magee),甚至用「兩張的故事」(Tale of Two Changs),來描述中芯與台積電兩造間的心結。

**高雄vs.哈佛,工程師vs.副總裁

**
今年73歲的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並在中國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949年,在國民黨軍隊撤退來台灣前,18歲的張忠謀跟著家人移居美國,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後來再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一路拿到學士和碩士。在青年張忠謀前往新大陸之時,即將過1歲生日、1948年出生於南京的張汝京,在父母懷中跟著國民政府遷台到了高雄。
張忠謀和張汝京的事業生涯,同樣在美國開展。1977年,張汝京加入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這是當時美國最先進的半導體公司之一,IC發明人科比(Jack Kirby)也在此服務,而張忠謀當時是德州儀器半導體事業部副總裁,是業內名氣最大的華人,與英特爾的傳奇人物摩爾(Gordon Moore,摩爾定律發明者)和葛洛夫(Andrew Groove)都熟識。
1997年,是張汝京加入德州儀器第20年,也是他命運轉折的一年。在此之前,他是德州儀器蓋晶圓廠團隊一員,曾率軍到義大利、新加坡、泰國和台灣等地,幫德州儀器蓋過10座晶圓廠,主要生產DRAM記憶晶片。
當日本業者在1980年代大舉進軍DRAM產業,一次同時開發三個世代產品,美國業者就到了強弩之末。到了1990年代,德州儀器雖仍不放棄DRAM,但獲利卻多來自收取技術權利金,而非銷售DRAM。
1997年,德州儀器停止DRAM事業並出售手中海外合資廠股權,意味海外建廠計畫也將停止。
蓋廠經驗豐富的張汝京在這一年離開,回到晶圓廠興建仍舊頻繁的台灣,在華邦電和中華開發資金支持下,成立世大半導體,成為台灣第三家晶圓代工業者。

**二軍vs.一軍,被併者vs.購併者

**
在台積電和聯電雙雄夾擊下,資金、技術、人才和產能都略遜的世大,被比喻為二軍。篤信基督教的張汝京不以為意,努力屯田開墾,期待收穫之日。更嚴格的試煉卻在後面。
當聯電宣布五合一案時,台積電也正苦於產能不足,世大剛建好兩座八吋廠,就成了雙雄覬覦目標。
儘管曹興誠後來公開否認,表示聯電不會再購併任何台灣的晶圓廠(但是聯電在2002年買下矽統,也接收矽統的晶圓廠),市場卻是沸沸揚揚。在世大法人股東胡定吾作主下,世大在2000年以50億美元賣給台積電,當時張汝京正好出差在外。
被迫接受事實的張汝京,選擇尋找新戰場,並在已逝世的前加大柏克來校長田長霖牽線下,有意在香港的數碼港園區興建晶圓廠,後因地價太貴而作罷。稍後,張汝京來到中國,並選擇在上海市郊的張江,成立中芯,繼續他的晶圓代工夢。距他在襁褓時離開中國,相隔已有50年。

大亨vs.作業員,皮鞋vs.草鞋

在中芯4年搞起4座晶圓廠的速度背後,是張汝京異乎常人的宗教情操:篤信基督教的他,不單純是把在中國蓋晶圓代工廠這件事,當成生意而已,「就像傳教士,他有一個中國半導體的宏偉夢想,他為這個夢想徹底獻身,好像甚至犧牲性命都可以,」曾經在去年參觀過上海中芯廠房,並與張汝京當面對談的萬寶投顧社長朱成志觀察,「這個人不是為了賺錢才來作這件事,這最可怕。」
朱成志回憶,當時張汝京親自出來作簡報,完全不像科技大亨,沒有筆挺光鮮的西裝,就是一件襯衫再披上簡陋的灰色毛衣,「完全不像半導體大廠的CEO,說是工廠作業員還比較像。」
更讓他震驚的,是中芯會議室裡面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就是用三夾板拼湊起來的便宜貨,會議室裡面還有消防栓,「你到台積電的辦公室看看,不是大理石地磚就是實木會議桌,但中芯這些人沒有拿股東的錢在過好日子,戰鬥氣息卻旺盛得不得了,」他比喻,就像毛澤東當年在延安洞打游擊一樣,「穿草鞋的看起來是很土,但最後卻打敗穿皮鞋的,中芯確實有這樣的機會,即使現在它還不夠大。」

**被挖vs.挖角,原告vs.被告

**
中芯建廠與量產的速度神快,為了吸引有經驗的台灣人才,張汝京禮賢下士,除了豐厚的股票選擇權,資深好手的薪資條件甚至比台積電更高;但除了物質報酬,「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參與創業的機會,如果中芯會變成中國的TSMC(台積電),這種挑戰一輩子只有一次,而且越早去越好,」一位目前仍在聯電服務的經理人坦承。
但在張忠謀看來,這卻是中芯猛挖台積電牆腳的證據,更涉及台積電營業機密外洩的問題。
去年底台積電一狀告上中芯,論點是離職人員帶走台積電的營業機密,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外界解讀為是要阻擋中芯順利上市,兩張之間的恩怨,從此添加一頁新案。訴訟仍未結束,中芯的IPO卻絲毫不受影響,業界有傳聞指出,中國國務院高層一通電話打到台積電,說如果還想到上海松江設廠,最好能對中芯手下留情;但這些小道消息,皆無法獲得仍在訴訟中的兩造證實。

**紳士vs.工頭,教父vs.牧師

**
和一派英國紳士作風、穿著打扮典雅持重的張忠謀不同,張汝京的風格更接近苦幹實幹的工程師,他自奉甚儉,手上戴的是卡西歐電子表,住在中芯員工宿舍,開的是箱型車,主要是為了週日上午載教友上教堂方便。與曹興誠禁止四等親同在聯電工作不同,張汝京鼓勵夫妻一起到中芯上班,希望塑造公司的家庭氣氛。
早期加入中芯的員工都記得,張汝京常戴著安全帽巡視工地,在半夜兩點到辦公室問候加班同仁,而請客老是請一頓200塊人民幣(約800台幣)的魚頭湯大餐,絲毫不講排場。就連中芯用來接送員工的交通車,張汝京都只買二手車,甚至為省錢而買不同廠牌,造成維修不易,以至沒有維修廠願意和中芯簽約,司機得自己學會修車。
張忠謀抽菸斗、聽古典音樂、喜歡議論當代管理大師的思想著作,言行舉止就像個半導體業界的資深教授;張汝京卻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生活簡單到沒有其他元素,更像一個傳播半導體福音的牧師。在管理風格上,前者治軍嚴謹、謀定後動,被業界尊稱為「教父」;後者平易近人、熱情衝動,經由他籌建的晶圓廠已達18座,全世界無人能出其右。
張忠謀與曹興誠交手多年的戲碼,一直為台灣電子業界所關注,而在張汝京加入後,極可能從兩強相爭變成三國鼎立,彼此的攻防將更激烈而富戲劇性。巧合的是,這三人的成長和工作背景,有許多相似處,但性格卻截然不同,似乎預言三人日後投身到同一領域,卻無法合作而必須競爭的宿命。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夏天以前,隨著台積電12吋廠良率提升、上海8吋廠開始運轉,兩張之爭,將進入新的階段。大江東去浪淘盡,這一回鹿死誰手?主宰未來半導體業界的浮沉,關鍵字眼,應該就是中國。

**「雙張奇謀」前傳——
曹興誠與張忠謀 的瑜亮情結
**曹興誠擅下圍棋,張忠謀精於橋牌,兩人在經營和布局上,各有所長;老曹策略靈活,常有驚人之舉,被稱為「梟雄」,對比於張忠謀的「教父」,兩者的瑜亮情結,貫穿台灣電子業二十年。

也都曾經同事

曹興誠是本土人才出頭的例子。1969年,他從台大電機系畢業,選擇留在台灣讀交大管科所,而他的電機系同學楊丁元(曾任華邦電子總經理)和劉曉明(曾任矽統科技總經理),則到美國深造。在台大比曹興誠低一屆的張汝京,從機械系畢業後也到美國留學,「還好他(曹興誠)沒來美國,要不然我們都沒路走了,」已逝世的前加大柏克來校長田長霖曾開玩笑。
1974年,旅美學人潘文淵返國,向經濟部長孫運璿建議,台灣應投入發展IC產業。在孫運璿作東請吃一頓早餐聽取報告後,決定採納建議,而有了1976年工研院電子所前往美國RCA移轉半導體技術之行,而曹興誠正是其中一員。技術團隊學成回國後,在工研院成立示範工廠,並於1980年獨立成為聯華電子,是台灣第一家生產晶片的公司,由33歲的曹興誠擔任副總經理。
張忠謀在離開德州儀器後,1985年受台灣政府邀請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後來兼任聯電董事長,與曹興誠曾短暫共事。1987年,循著聯電模式,在行政院開發基金支持,加上外商飛利浦投資,張忠謀!帶出工研院的第二家公司——台積電,開始他與曹興誠的競爭。
1984年,曹興誠已任聯電總經理,並向最大股東行政院提案,聯合全球華人之力,建立以製造為主要業務的半導體業模式;官方代表不置可否,轉而要求聽取國外專家意見,曹興誠因此飛到美國請教張忠謀,但並未得到支持。
曹興誠後來多次表示,台積電採取的代工模式,來自他當年的想法,這也使得他欲擊敗台積電為而後快。有關這一段過往,由於張忠謀未曾說明,至今仍無從證實。

也都成為強勁對手

1994年,台積電股票上市,挾著每股盈餘超過10元的魅力,成為投資人瘋狂追逐的標的,証明晶圓代工模式可行。但是,由於產能嚴重不足,加上台積電向客戶預收訂金,引來不滿,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隔年,曹興誠說服11家IC設計公司,與聯電合資興建聯誠、聯嘉和聯瑞三家晶圓代工廠,以保証產能供應無虞,並策反台積電前任總經理布魯克(Don Brook)和廠務大將許金榮加盟,聲勢大壯。
1997年,在景氣大好產能極度吃緊下,當張忠謀宣布將投資4000億台幣蓋新廠後,曹興誠隨即加碼喊出5000億,並在台積電有意釋股時表達承接之意,甚至拋出兩家公司合併的主張,逼得台積電公開斥責不合商場倫理,而投資人則對雙雄之爭益加好奇。聯電股價更在此時衝破150元,超越台積電。
在稍後聯瑞因失火而無法運轉後,曹興誠迅速買下和泰半導體填補產能,「公元2000年,營收一定超越台積電,」曹興誠對投資人允諾。但當兌現諾言的2000年來臨,聯電規模和台積電卻愈拉愈大,曹興誠出乎意料宣布聯電、聯誠、聯嘉、聯瑞與和泰五合一,但合併營收仍不及台積電。

「晶圓三國志」,且看下回分解

聯電的中國策略,也反映老曹的獨特個性,講究出奇制勝,和凡事力求名門正派規矩的張忠謀完全不同。在台積電與台灣政府針對晶圓代工廠西進一案,各自訴求不同民意與專家意見而爭持不下時,老曹卻悄悄另闢門道;半導體業界皆知,蘇州和艦與聯電本出同宗,老曹卻從不正面認帳,如被問起,答案聽起來皆如禪門公案。
張汝京的中芯緊咬台積電,但聯電的中國布局卻早台積電一步,老曹的對手,現在又多了張汝京,一旦中芯老三地位穩固,首當其衝其實是位居老二的聯電。業界傳聞,老曹不急不徐,其實對中芯很有「興趣」,這齣晶圓代工三國演義,局勢瞬時萬變,沒人說得夠準。繼四年前的聯電五合一後,曹興誠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大膽布局「聯中配」,讓聯電中芯送作堆,直接挑戰台積電的霸主地位?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台灣設計展已自10/10起正式開展,展期至10/26於彰化市、鹿港鎮、田中鎮及田尾鄉等地開展,其中將設計手法運用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亦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核心。設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圓未來之行》,以清晰脈絡梳理彰化的城市發展,並將彰化縣政府當前如何以均衡及複合的設計,將城市規劃中的「交通」、「建設」、「生活」三面向呈現進行中與已完成的政策成果,並透過互動裝置與參與機制,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場,觀看這些政策如何以設計的語彙被轉譯為可理解、可感受、可參與的日常溝通。

交通路網連結城市脈動,居民日常與幸福共行

交通路網是城市的縫線,是均衡發展的骨幹,路網密密織入、層層堆疊,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串成同一張布面。於《圓未來之行》的「轉譯之間」,我們以交通破題——〈彰化交通脈絡透視圖〉以多層透明壓克力承載各級路網,透過疊印與透視產生視差,清楚呈現城市交通的經緯關係與節點密度;〈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則以光為媒介投影於城市模型,演繹彰化未來的重要軌道規劃與重點核心發展區域的建設願景,沿著大埔截水溝的堤岸風景前行,輔以東西南北向的完善路網,八大生活圈的樞紐轉運站串起城鄉間的交通脈絡,引擎發動,感受彰化這座「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節奏與脈動。

彰化1013_2
〈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以光雕投影演繹彰化的未來規劃。
圖/ 彰化縣政府

建築與空間疊加複合,跨齡共生,城市共享

建築是城市的骨架,新生與既有的空間疊加再生,乘載著居民歷史記憶的老屋經過修繕,化身文創基地、創業場域與周邊社群連結,〈時光新生所〉記錄著重獲新生的老屋翻開世代新頁的重要時刻。

彰化1013_3
〈時光新生所〉透過翻牌互動比對老屋今昔差異,喚醒封存的時光。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隨著城市蓬勃成長,為能回應隨之增加的跨世代居住需求,〈宜居共築所〉展示共居的設計實驗成果,伸港基地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回應居住正義、社區韌性等多重城市課題,也讓彰化青年可安心回鄉成家。

彰化1013_4.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全國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在新生的城市建築中隱藏著許多設計巧思,〈未來綠學園〉邀請民眾以擴增實境方式探索鹿江國際中小學這座綠建築的永續設計,校園本身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無形設計所〉則透過電控薄膜揭開日常表象下的設計智慧,鹿港洛津國小的操場、地下停車場身兼蓄洪池機能,同時承擔運動、停車與防洪安全三重角色,風雨時成為守護社區的暗線,平日則回到居民的生活日常。

宜居生活源自安心信賴,健康照護與共融設施完備,滿足全齡需求

生活的幸福感,來自各世代都能感到被照顧、被守護的安心與自在。〈全齡照護網〉以大型 LED 牆面呈現全國首創的長照大樓,將托嬰、長照與社會福利整合為一體,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核心據點,也成為最貼近民眾需求的務實設計成果。〈活力共享場〉把運動帶回日常,呼應彰化「八大生活圈運動館」計畫,邀請觀展者當場伸展、啟動身體;各地共融公園則以「共融遊戲」回應跨齡需求,透過無障礙動線與共融遊具,包容不同能力與世代,在〈無界共融園〉票選最期待的共融遊戲場主題,邀請民眾攜手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共融新天地。

彰化1013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整合式長照大樓提供各年齡層的完善照護服務。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到《圓未來之行》一同書寫新彰化的現在進行式

民眾是主詞,是這座城市的主角,既感受也形塑城市;交通作為連接詞,串起人與城市,連接起可能性;建築是名詞,乘載各式機能,讓各種需求的滿足具備指向的所在;而生活化為形容詞,傳承著文化底蘊,透露著溫暖照護與人情味。至於動詞,正是此刻我們發生的行動。

彰化1013_6.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訪《圓未來之行》,欣賞彰化三百年的城市紋理。
圖/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是一個正在被書寫的長句,此刻的每一次到訪、每一次參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她強調,《圓未來之行》不僅是一場體驗活動,更象徵著縣府與民眾攜手共創城市願景的過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書寫屬於彰化的未來篇章。
展覽資訊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