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1開幕至今已經三、四個月了,但它吸引人潮的魅力似仍餘韻猶存,假日一到,一車車遊覽車載來中南部的觀光團,加上大台北在地的消費者,一同將信義計畫區周邊擠得摩肩擦踵。
**消費,是現代社會的新興宗教
**
考究起101熱潮,許多人說:還不都是來「瞻仰」世界第一高樓的風采,一時「嚐鮮」而已,難以持久。但我們要說:這個「101效應」可非比尋常,不僅它的持續力遠超過「327」,而且它還會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到週末,它都會在你的家庭行程抉擇表中「凍蒜」好幾次。
為什麼?因為隨著所得增加,我們已經逐步進入了一個以消費「符號」、消費「空間」為特色的大眾消費社會,在這個新世界裡,「消費」不只是單純地滿足溫飽的民生行為而已,它搖身一變為現代社會裡的「宗教」,指導著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抱負、休閒……等人生法則──你必須買「行頭」,才能參與你特定職業的工作圈;你必須參與高爾夫球運動,才能維持你的人際關係;你必須讀《張忠謀傳》和《十倍速時代》,才算是合格的全球化工作者……甚至,你必須到華納威秀看電影,心理才覺得對得住自己的身分、思維和品味。
**消費=商品符號力+空間催化力
**
在這種準宗教式的強迫性活動中,一方面我們因無可遁逃地「必須消費」而痛苦,一方面我們又衷心地投入「營造來世」(making otherworld)的消費活動,為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而暗自喜悅;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汲汲營營找尋能把消費「儀式化」、「神聖化」的新教堂。
看看東西歷史,「符號」(十字架、圖騰、聖母像……)和「空間」(教堂、祭壇、聖殿……)是古老宗教形成感召氛圍的必要機制,同樣地,在大眾消費社會中也有這套程序,如果我們張大眼睛,台北101不就是一座「大教堂」,而周邊建築外觀上的超級看板、巨型店面、散發的新商品DM、樓面指南,不就是更懾人的「教義符號」嗎?我們套用宗教的比喻來分析台北101新商圈,當然不是把「禁慾宗教」和「縱慾消費」來輕率劃上等號,而是想指出:它們都是透過一種對「信眾」內在的生活導引紀律、對未來勾勒的救贖希望,再加上各種符號(對商品的抽象價值進行演繹、解釋、說明)、各種空間(塑造出的神聖、冥思、遊蕩感受),規律化、也規範化了「信眾」日常生活的一種神秘力量。在現代商業世界裡,這種力量比起各種降價折扣更巨大,也比各種廣告更具召喚能力,白話點來說:這就是「體驗經濟」的特色,消費行為的發生=商品的符號力+空間的催化力。
看看世界工業國家城市的地景,幾乎每一座摩天樓底層,都有著龐大的購物中心:過去紐約世貿雙塔下的園頂(Dome)購物中心就是最好的例子,偌大的空間、高聳的拱型屋廊間,總飄蕩著悠悠揚揚的葛利果聖樂(Gregorian Chant),而人們也總是不例外地──拿出信用卡來禱告。正是如此,聽說台北101裡的餐廳區,一客兩千的鐵板燒照樣得排隊,隔壁新光三越一樓Gucci開店單月營收創下世界紀錄,我們一點都不奇怪吧!
我們真該清醒的卻是:如何理性地看待自我內心的「皈依」衝動,又如何思索把自家商品「聖化」的道德衝突?也許,這得靠真正的宗教,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