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洗過照片嗎?回答「有」的人,可能已比過去少了許多。數位相機的日漸普及,讓大家可以直接用數位圖檔轉寄分享,或用相片印表機直接列印,即使要洗,也是從記憶卡讀取。軟片,早已束諸高閣,成為許多人口中的「夕陽產品」,市場萎縮得讓柯達(Kodak)、柯尼卡(Konica)等軟片大廠叫苦連天。
苦雖苦,可沒人甘願就此敗下陣來。前有柯尼卡去年初與數位相機業者美能達(Minolta)宣布合併為「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後有柯達宣示要加速轉型,全面進軍數位影像事業,甚至不惜大幅裁撤軟片事業員工,表現出力求「留在檯面上繼續成長茁壯」的決心。
柯達,這個擁有123年歷史的名字,在轉型路上究竟有些什麼挑戰與策略?
投資人質疑 股票直直落
去年9月25日,柯達表示不會再大筆投入軟片事業,而要大幅投資數位技術,擴大消費性、商業性,以及醫療應用三方面的影像事業版圖。2002年,柯達有七成營收仍來自傳統軟片產品;到2006年,柯達希望讓來自數位領域的營收能達六成。
這個被2000年上任的柯達執行長、也是董事長的卡普(Daniel A. Carp)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轉折點」的宣示,似乎不被投資人看好,讓柯達股價在一天內從27美元下跌5美元,甚至在去年10月初一度跌到23年來的最低點20.5美元,有人評批它「命運比老式暗房還黑暗」。
原因無他,如果曾在傳統沖印業界叱吒風雲的柯達「全面朝數位轉型」的舉動未竟全功,意味著的很可能會是「毀滅」二字。
不過,柯達的轉型似乎不是喊假的。為確保資金來源,柯達首度把1.8美元的年度股利減少至0.5美元,清出投資數位技術所需的30億美元,同時也在幾個月內拚購併,包括買下以色列公司Scitex的數位列印部門(有趣的是,這是1993年柯達賣掉的,現在又買回來),以及為擴充數位相機與配件的設計與製造產能,而買下自己在日本的產品供應商奇穠工業(Chinon Industries)等。
在柯達接連的動作以及年初決定花3年時間與17億美元裁撤1萬5000名員工的宣示下,2月中,其股價終於又回到昔日水準。
去年,柯達的數位事業首度獲利,主因是該公司以EasyShare為名稱的系列產品等業務對營收的挹注。在今年拉斯維加斯的攝影界年度盛事「PMA 2004」展場中,柯達一口氣推出6款新數位相機,企圖心十足。2003年,柯達在自家的美國市場搶下18%占有率,僅次於新力的22%,擠下曾經贏過自己的日本大廠佳能(Canon)與奧林帕斯(Olympus)。「你只要拍照、按個鍵,相片就全傳輸出來了,」一位分析師認為,「這是讓柯達在去年11、12月一度贏過新力的一大原因。」
走出自己的「Easy」路線,也是柯達反攻日本數位相機業者的絕招。
軟片並沒死 還幫忙弄錢
然而,對數位事業的關注,並不表示柯達要全面放棄軟片了。相反的,軟片事業才是柯達的彈藥來源。由於中國、印度、東歐及拉丁美洲等市場的傳統相機銷售強勁,且仍有很大成長空間,柯達在已然萎縮的美加與歐洲停售傳統相機的同時,也要在上述市場推出新款的傳統相機,搶攻變革銀彈。柯達日前收購中國最大軟片生產商樂凱20%的股份,用意便不言可喻。
最近,柯達又宣布推出一系列新式的快速「軟片」沖印店,讓消費者可以到這些沒人幫你的店面裡,自己花七分鐘洗相片,選擇要洗哪幾張、要洗多大,就像數位相片一樣。「就讓消費者自己決定要什麼吧,」柯達發言人慕其那(Gerard Meuchner)表示。「要用軟片的,就讓他們用。」
根據國際相片推廣協會(PMA)的預估,2004年,將有42%的家庭擁有數位相機──也就是還有58%的家庭沒有。慕其那認為,這些「數位得較慢」的消費者當中,很可能包括其實會大拍特拍的「媽媽」們在內。
「有小孩的媽媽拍得最多,卻又最沒時間,」慕其那表示。這個意思是,「即可拍」可能是可行發展方向──PMA表示,2003年,即可拍產品的銷售額成長了7個百分點,今年仍將成長5個百分點。
「柯達並不用像過去縱橫軟片業界一樣,非在數位領域占有什麼主宰地位不可;它只要能培養出足夠讓股價上漲的競爭力就夠了,」曾任《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在低點時把100萬美元押在柯達身上的資金管理顧問多夫曼(John Dorfman)表示。「我想,柯達會讓大家吃驚的。」
一頭衝刺數位影像事業,一頭以「便利」與「好用」重新打造軟片事業,柯達的新天地,或許就在二者交叉點不遠處,只是數位的比重占得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