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台灣網通業呈現一股新朝氣。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廠商德國英飛凌(Infineon)宣布,將以現金8000萬歐元(約33億台幣)購併網路晶片大廠上元科技。上元由網路設備大廠智邦轉投資,是台灣僅次於瑞昱的第二大網路晶片設計廠商,主要產品線包括網路卡、交換器(Switch)、網路閘道器(Ethernet Gateway)等晶片,去年營收為14.6億新台幣。
**英飛凌、鴻海各有新布局
**
「購併是為了要在亞太區建立完整的發展策略,」英飛凌亞太區總裁羅建華指出。購併上元是英飛凌首次在亞太區進行半導體購併動作。英飛凌的強項在電信營運商的中央機房市場,結合上元在家用閘道器晶片,以及原本母公司智邦在用戶端設備的優勢,能提供完整的寬頻方案給客戶,兼顧營運商以及家庭用戶兩端的市場,全力卡位當紅的xDSL寬頻市場。
除英飛凌的購併外,農曆年後也傳出鴻海今年在網通將有新布局。繼去年陸續買下諾基亞的手機機殼廠商Eimo、摩托羅拉墨西哥廠、國電後,近來傳出外資圈建議鴻海將本身的網通事業部,結合去年購併進來的公司,獨立出來,並赴海外掛牌上市。
無論英飛凌或是鴻海,布局的策略皆是朝「完整方案」邁進,也宣示了今年台灣網通業將進入產業鏈整合。「台灣網通產業的發展太過破碎,而且多數是從PC產業延伸出來,」麥實創投副總裁戴偉衡指出,PC產業專業分工的模式,打造出台灣的PC產業聚落,主要是來自PC是由英特爾及微軟主導,Wintel架構已是產業開放一致的標準,因此,可以將產業切割成不同的分工製造階段。
**大者恆大將是未來趨勢
**
然而,涵蓋手機、有線、無線、寬頻領域的網通產業,卻是各大品牌廠商擁有自成一套的系統與規格,屬於封閉式的架構,專業分工太瑣碎,未必能獲得最大的客戶基礎。舉例來說,台灣寬頻領域的廠商,多以數據機、交換器等家庭用戶端的產品為主,但現在國際電信公司的寬頻標案,主要以涵蓋營運商以及家庭兩端一次開標的模式;而通訊晶片上,台灣普遍擁有基頻(Base Band)晶片技術,但更高階的射頻(RF)人才,卻極度缺乏,也造成產業內彼此惡意挖角的現象,並非健康的產業發展模式。
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購併或是策略聯盟的整合,肯定是今年台灣網通業的重頭戲,產業也將因此走上大者恆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