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近適逢期中選舉,跟台灣一樣,動見觀瞻的總統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經濟議題,尤其是美國本土的經濟復甦與失業率問題,成為共和與民主兩黨的攻防重心。傳統上,幾個以生產製造為主的大州,是總統選票的關鍵,讓兩黨對於失業率是否改善的數字錙銖必較.
**數位經濟時代特有產物?
**
但讓許多政治人物與經濟學家頭痛的是:美國經濟最近所經歷的,卻是個少見的「失業型復甦」(Jobless Recovery)。按理說,經濟復甦應該會帶來更多的工作,失業率也會隨著降低;但美國最近這一波的經濟復甦,卻是市場景氣回溫,但卻沒有帶來相對增加的工作機會。這種現象聽在一般待業者耳裡,自然是頭皮發麻。
一般而言,經濟復甦現象中的兩大重要指標,是總體需求增加與失業率下降。總體需求復甦,企業才會開始大量生產,經濟體裡頭的各個環節才有事頭勞務,市場才會活絡;而失業率下降,社會裡的每個勞工才有薪資進口袋,也才能購買商品消費, 進一步刺激市場的成長。
但在「失業型復甦」中,雖然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暢旺了、需求也增加了,甚至大部分的企業獲利指標也都紛紛告捷,股市蠢蠢欲動,卻唯獨工作機會的釋出遲遲不見起色,使得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也因而使得美國社會好奇: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失業性經濟復甦的成因,眾說紛紜,不只政治人物各說各話,連經濟學者也都難以全然解釋.。
不過,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現象,遠因可以追溯至1992年後的美國經濟,說起來也是數位經濟時代才有的產物;近因則可歸因於泡沫經濟後的企業緊縮,以及911事件後的市場信心不足。
昔日鋪張、今日緊縮,是作生意千古不變的道理。過去幾年,美國科技股泡沫狂飆,美國企業雇用勞工過多,加上員工福利分紅等制度大為盛行,使得企業成本增加;如今大部分的企業寧可選擇強化既有勞力的生產效率,也不願再雇用新的勞力。而911效應,與隨後對伊拉克戰爭所造成的政治與社會不穩定,連帶也影響企業對全球市場的信心,寧可保守度日,即使短期無戰事,也要謹慎度小月。
**全球化與數位化是幫兇?
**
但造成這一波美國失業型經濟復甦的更重要原因,則是「全球化」與「數位化」這兩大結構性因素。簡單來說,美國企業內原來的生產工作,現在交給外國的勞工(例如印度的軟體工程師與中國的製造工人)與電腦都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生產效率提升不說,連帶也使得雇用美國本土勞工的誘因降低。因此企業獲利當然帶來復甦,股市亦有榮景,只是雇用本國勞力的迫切不再,失業率自然居高不下。
據統計,目前美國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有近26%是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地區所生產,與1980年代相比增加了近一倍。不只如此,許多美國大廠紛紛把工廠移轉到開發中國家,甚至連原本被視為附加價值最高的科技產業,許多軟體開發與晶片設計工作,也紛紛外包出去至像印度這樣的國家,造成美國科技白領階級的恐慌。
此外,90年代以來美國企業紛紛數位化,花大錢買最先進的科技來改善營運,也在最近展現爆發性的成果。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局2003年底的資料,美國經濟的生產力成長在2001年達到4.5%的年成長率,足足比90年代末多了兩個百分比,充分反應出美國企業在這波數位科技潮流下,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
但是就如同許多經濟學者的的老生常談:生產效率提升太快,那麼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減低,因生產外包、科技提升而體質精進的企業開始賺錢,沒有工作的勞工,卻仍然沒有工作,只能冷眼看待這波無從參與的經濟復甦。
**結構轉型的陣痛何時了?
**
對於這種現象,樂觀的經濟學家指出這是一種結構轉型的陣痛,遲早會有新的機會。今年一月底,美國聯邦儲備局總裁葛林斯班就舉證,歷史上美國經濟也曾因為產業外移而喪失許多工作,但只要美國企業繼續鼓勵創新,總是會再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然而,卻也有不少社會科學研究指出,在這種結構轉型的陣痛中,一般人的薪資調升速度會變慢不說,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正是少數族群與低學歷的勞工,即使是美國的大學畢業生,與二十年前相比,也更難找到工作了。
但失業不只是經濟議題,在每個國家,永遠都會是重要的政治議題與社會議題。隨著當代經濟進入全球化的全新競爭架構,類似 「失業性復甦」這種充滿矛盾意涵的字眼將一再出現,讓認真打拚卻不知為何缺少機會的工作者,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