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缺大放送要換工作趁現在!
職缺大放送要換工作趁現在!
2004.01.15 | 科技

還記得去年農曆年前那種等待宣判的心情嗎?因為景氣不好,上班族對於年終獎金不敢有太多的期待,而且還有不少公司在農曆年前宣布裁員或歇業的壞消息。「年後想換工作」這件事,上班族在去年則表現得十分保守與低調。

趨勢1:
景氣好轉業務擴增
優沃條件爭取人才

但是今年,事實上從去年第四季開始,就業市場已經開始瀰漫著一股異於往常的躁動,在104人力銀行工作五年的品牌總監邱文仁,今年對這股氣氛就特別有感覺,「依照往例,過完農曆新年,每年2月到4月是高科技廠商大舉徵才的旺季,」以往科技廠商總是以最緊急的召募專案互相較勁,希望搶到好的人才,「但是今年的召募活動,卻已經提前到去年12月,」徵才範圍還擴大到大學校園,連還沒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都是準備網羅的對象。
不只有高科技產業求才若渴,去年12月就陸續看到房仲業、營造業、金融業者開始公布對2003年年終獎金的預估,這些產業都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成長,因此年終獎金都相當優渥。「這些行業招募人才不易,提早宣布年終獎金結果,是為了年後徵才活動宣傳」udnjob.com人事線上總經理沈瑋分析,業者希望以高獎金、高年薪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求職者。
究竟職場上有多少職缺在向求職者招手?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今年12月釋出的工作機會比起去年同期,至少增加了50%,因為今年有87%的企業表示一定會有徵才需求,而有可能考慮裁員的企業則不到5%,因此預計今年第一季工作機會還會持續增加。
許多公司的營運開始由負轉正,公司不賺錢時後採取「遇缺不補」的人力策略必須有一百八十度的扭轉,因此去年底到今年初第一波釋放出來的工作機會,只是在填補缺額,「配合新產品與新服務的推出,才是今年企業大舉徵人的主因,」邱文仁指出。

趨勢2:
高科技業依然缺人
學歷之外更重特質

從各家人力銀行對於景氣回春,而帶動大量職缺需求的熱門產業別來看,高科技產業與金融服務業還是蟬聯前兩名,但是工作需求內容卻產生「質變」。
高科技人才荒一直是台灣科技產業長期存在的現象,「供需不平衡」則是業界一致認定的主要原因。
從人力供需的數字上來看,每年理工科系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遠大於職缺,但是科技公司的人資主管認為「大學畢業生不符合企業想要的人力,」主要的原因不是台灣大學生素質差,而是學校教育的課程與產業需要的技能有非常大的斷層。
「造成人才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隱性因素,就是只挑台、成、清、交的大學生,」邱文仁點出,「但是科技公司人資主管一定不會承認」。
然而,這道在求才廣告中看不見的隱形門檻,今年已經被科技公司主動剔除,「學歷不再是首要考量因素」,而是傾向個人的特質為選擇標準。這對求職者而言,是最好的消息,過去一直隱藏的求職障礙已經消失,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嘗試。

趨勢3:
金控大舉招兵買馬
傳產正熱亦是選擇

打著金控公司的旗幟,金融業今年也將大舉招兵買馬,新增的工作機會是去年的1.8倍,在目前公布將近八千名職缺中有六成的機會是要找「顧問型業務」。
你或許聽過銀行要要徵理財專員、證券業重金禮聘交易員、保險業者每年都願意花大錢培養業務精英,但是就沒有聽過「顧問型業務」這個新名詞。
顧問型業務就是一個金融從業人員至少同時兼具兩種工作角色「銷售與諮詢」,這種類型的工作者必須取得不只一張的金融證照、有完備專業知識,最好深諳銷售技巧,當然還要有過人的抗壓性。
「這樣的人非常缺」,金控公司的消金主管表示,但是面對今年資產規模要成長少百分百的業績目標,顧問型業務會是對金融產業有興趣,又不怕挑戰的年輕工作者,磨練成長的好機會。
事實上,除了人人搶破頭的熱門產業外,轉職者在找工作時,不妨放開眼界,「過去乏人問津的傳統產業的內容已經不傳統了」邱文仁說,例如台鹽現在賣化妝品,一口氣開了上百家門市;而製造業的巨大,其實不只是生產腳踏車,他們也做品牌,賣運動文化。當傳統產業有新的商品出現,意味有創新概念注入,對還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求職者而言,可以嘗試從中找到新的出路。

趨勢4:
騎驢找馬弊多於利
培養專長才是重點

根據UDNJOB人事線上的統計數字顯示,20歲到30歲的工作者轉職的比率高達72%,「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沈瑋指出,而30歲以上到40歲轉職的比率驟減為17%,「因為30歲之後,一定要開始累積有價值的工作經驗,」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說,太多人在年輕的時後,習慣騎驢找馬,其實是生涯發展最大的致命傷,因此先穩定方向,培養工作專長「一旦做出成績,就是機會來找你。」
在各項人力調查中,發現上班族轉職的原因,首當其中就是薪資,其次想要可以發展的舞台,排名第三的才是產業前景。
而真正啟動轉職的關鍵因素往往是因人而異,「切記不能隨波逐流,一定要有思考點在裡面,」曾經一年換過六個工作的邱文仁語重心長地提醒工作者,「至少要知道下一份工作是否能拉大個人職涯發展的延伸性。」
「我總是告誡現在的學生不要太現實,」交大校長張俊彥在去年亞太科技人才論壇上,急切地表達自己對人才問題的憂心。事實上,台灣的產業結構已經逐漸在轉型,工作願景放大,高階知識人力才會是在職場上最搶手的。
轉職的機會時時都存在,雖然農農曆年後市場將釋出大量職缺,但是別忘了,有相同想法的競爭者也多,想要在年後找份好工作?真的要先想清楚。

轉職案例1:
選擇離開,是因為:
與其當大企業裡的小螺絲釘,不如另行開創自己的天空

去年聖誕節前夕,傅志芬就已經遞出辭呈,決定離開跨國性廣告公司,按照公司制度規定,離職時間剛好是在農曆新年假期結束,「雖然還沒有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但是我想要找回當自己主人的感覺,」傅志芬篤定的說。
步入職場十年,傅志芬換工作的頻率不算高,履歷表上的經歷最短十個月,最長也有兩年半。每次換工作的原則是「要有對生涯發展有幫助,」除了大學剛畢業前兩年還在摸索期之外,之後傅志芬便一直都是從事與行銷有關的工作,甚至當了兩年半的業務,也是因為「做業務的總是批評做行銷的不懂市場,」才決定親身體驗。
有行銷經驗作後盾,表達能力不錯的傅志芬在業務工作上得心應手,並且累積一筆積蓄,因此決定在三十歲前夕以「出國遊學半年,充電再出發」當作犒賞自己努力工作的禮物。但是充電之旅結束,卻遇上台灣失業率開始節節高漲,「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非志願性地成為SOHO族,」傅志芬靠著過去行銷工作所累積的經驗與人脈,開始承辦零星的行銷活動,以維持生計。
因為承包活動,傅志芬接觸跨國性廣告公司,「想看看在跨國企業中有些什麼可以學習的,」因此再度回到大公司工作。傅志芬在過去十個月中,確實發現自己在專業上有些許不足,大公司完整的制度,可以作為日後創業開公司時的範本。「但是公司愈大,個人的價值卻愈低,」不甘於當個小螺絲釘的傅志芬,決定先卸下廣告經理的頭銜,誠實面對自己。
「工作的樣貌可以多元化,所以想要做些不一樣的事,」平常就喜歡研究命理的傅志芬,計畫將命理跟行銷的Know-How結合,把自己「知命造命」的歷程變成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工作,雖然這樣的夢想聽起來有些戲劇化,但是傅志芬相信「對自己負責,努力做好準備,還是可以開創另類天空。」

轉職案例2
選擇留下,是因為:
這裡有發展空間,想做出些成績證明自己

「我已經不想再騎驢找馬了,」現年三十歲,在手機公司做服務規劃的盧高智(化名)說,「有那種心態,不但無法做好現在的工作,也沒辦法專心找到下一個好工作。」
在去年9月盧高智進入這家手機公司之前,曾經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找工作,因為之前轉職經驗豐富的他,曾經做過公關公司專案執行、汽車公司的行銷人員、飲料公司的通路企畫,甚至與保險公司簽約接受培訓,卻在正式上線擔任內勤員工三個月後,就決定認賠違約金,另覓頭路。「太悶的公司和工作內容,我都待不久,」盧高智說,「不想勉強自己做無法真正投入的工作。」
薪資條件、產業前景,甚至年終獎金優渥這些誘因,已經不是盧高智在找工作時主要考慮的條件,「年輕開明的企業文化,有發揮能力的表現空間」才是盧高智想要的工作環境。
盧高智現在的主要工作是規劃行動通訊的服務內容,為年輕的消費族群提供更多樣的多媒體資訊,「這塊業務才剛起步,至少要做出些成績,才會考慮以後(下一份工作)的事,」而且「主管樂意授權,放手讓我有機會表現創意,」才是讓盧高智願意把心留在這家公司的真正原因。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